0610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
黄国文1 徐 2
(1.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2.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02)
摘 要:从文献上看,学者们对text 、discourse 和discourse analysis 或对“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的使用没有一致的看法
,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一致或比较一致的观点。
本文对“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进行简单的回顾,对进行“语篇分析”/“话语分析”研究的几种学派进行梳理,澄清一些概念。
此外,本文还就discourse analysis 的汉语译文提出建议。
关键词:语篇;话语;语篇分析/话语分析
Abstract :Although discourse analysis is undertaken by scholars in a number of disciplines ,there is no general agreement on concepts such as
“text ”,“discours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a number of points concerning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n to suggest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terms such as “discours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
K ey Words :text ;discourse ;discours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10-0001-06
1.引言
从文献上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者们对text 、discourse 和discourse analysis 的概念使用没有一致的看法,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一致或比较一致的观点。
因此,有些学者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做了界定,有些则不做区分、互换使用。
在中国的英语界,“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这两个术语都是译自英语的“dis 2course analysis ”,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一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本文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简单区分3种不同的discourse analysis ,(2)介绍语言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 ,(3)讨论discourse analysis 的汉译问题,(4)建议把discourse analysis 分别译为“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
在建议汉译名之前,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在行文中使用英语来表述两个关键的术语(discourse 和discourse analysis )。
2.三种discourse analysis
根据Jaworski 与Coupland (1999:1-44)和Schiffrin 等人(Schiffrin et al ,2001:1-10)的观察和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是个发
展很快的领域。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学科,包括探讨理解语篇、话语模式和分析语篇、话语方法的语言学、人类学和哲学,同时也包括把理解语篇、话语模式和分析语篇、话语方法应用于研究之中的传播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工智能。
很多其他学科的学者(如文学批评家、批评理论家、地理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对discourse analysis 也感兴趣并且做了大量研究。
正因为discourse analysis 涉及和被应用到很多学科,所以dis 2course 和discourse analysis 这些术语对不同学科的学者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
他们使用同一个术语,但所指的内容常常并不是一样的。
根据Guy Cook (见Johnson &Johnson ,1998/2001:99-102)的观点,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来源、研究重点等把dis 2
course analysis 分为3种:(1)英美学派(the British-American school ),(2)以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 )的理论为基础的学派,(3)批评话语学派(即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虽然Cook 的分类存在需
要改进的地方,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很有裨益,因此本文接受Cook
的分类。
(有关这些不同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 ,可另参见Schiffrin et al ,2001:1-10;Jaworski &Coupland ,1999:1-44;Jawors 2ki &Coupland ,2004:114-119;Malmkjaer ,2004)
(1)英美学派
最早研究discourse analysis 的英美学派,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伦敦学派奠基人J.R.Firth 探讨语境中言语意义的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的术语discourse analysis 是Harris (1952)首先提出来的。
虽然世界各地都有从事discourse analysis 研究的学者,但由于这一研究传统是从英国和美国开始的,所以这一学派称被为“英美学派”。
关于英美学派discourse analysis 方面的论著很多,如Harris (1952)、van Di 2jk (1972,1977)、Halliday (1973,1985,1994)、Halliday &Hasan (1976)、Widdowson (1978)、Coulthard (1977)、Beaugrande &Dressler (1981)、Brown &Yule (1983)、Hoey (1983,1991,2001)、Stubbs (1983)、Cook (1989)、Swales (1990)、McCarthy (1991)、Chafe (1992,2003)、Hatch (1992)、Renkema (1993,2004)、McCarthy &Carter (1994)、Schiffrin (1994)、Georgakopoulou &G outsos (1997)、Gee (1999)和Johnstone (2002)。
国内出版的discourse analysis 方面的著作(如黄国文,1988、胡壮麟,1994、王得杏,1998、刘辰诞,1999、丁言仁,2000、李悦娥范宏雅,2002、卫真道,2002、曹春春宋玮杨彬,2003)基本上都是属于这里所说的英美学派研究。
这个学派主要活跃在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理论基础和根据主要是广义的功能语言学(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等)。
英美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衔接(Cohesion )与连贯(Coher-
作者简介:黄国文(1956-),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应用语言学,翻译研究;徐 (1964-),教授,博士,研究
方向:对比语言学,翻译学,语篇分析
收稿日期:2006-06-06
2006年第10期总第21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6,№10
Serial №211
ence)、语篇、话语结构(Textual/Discourse structure)、信息结构(Infor2 mation structure)、语篇/话语类型(Textual/Discourse type)、篇章语法(Text grammar)、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体裁理论(Genre theo2 ry)、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2 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交际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变异分析(Varia2 tion analysis),等等。
这个学派的研究重点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研究重点从语言结构的使用(如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逐渐向图式、体裁(如文化语境)转移,但语言使用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从功能语言学(如Halliday,1994)角度看,英美学派所进行的dis2 course analysis不是一种“说明性活动”(interpretive activity),而是一种“解释性活动”(explanatory activity)。
因为“解释性活动”包括了“说明性活动”,所以“解释性活动”比“说明性活动”要求更高。
正因为discourse analysis是一种“解释性活动”,它的目标是对语篇进行“评估”(evaluation)。
(见黄国文,2001a)
(2)福柯学派
与英美学派的研究重点不同,福柯学派更感兴趣的是话语秩序(order of discourse)、意识形态(ideology)、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2 ships)、社会联盟(social alignment)等有关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s)和社会变革问题。
在他们的研究中,语言使用本身不是重点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通过语篇、话语分析所折射出的社会实践、社会事实以及相关问题。
在他们看来,语言不仅反映社会秩序,而且形成、建构社会秩序,建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语言、篇章(文本)和话语非常有效地建构社会,调节并控制知识、社会关系和机构,它们具有建构和体现人的社会身份和行为的功能。
正因为福柯学派的这种研究兴趣和研究重点,才有哲学家、传播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工智能专家、文学批评家、批评理论家、地理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等语言(学)以外领域的学者在做discourse analysis。
这个学派的理论指导首先来自福柯,但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已经做出了很多成果。
福柯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是Foucault(1970,1972,1997)。
有关福柯学派的研究综述,可参见Jaworski&Coupland(1999)、Wodak(2005)。
相对于英美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在我国,属于福柯学派的研究比较少,尤其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界。
有兴趣的人可参考辛斌(2005)的《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中的有关论述。
(3)批评话语学派
批评话语学派一方面从英美学派和福柯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得到启发,另一方面从批评语言学(如Fowler et al,1979; Fowler,1986)找到理论支持,并采用了韩礼德(如Halliday,1973, 1978)关于语言是社会符号(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的观点(见Cook,1998/2001:101);这个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受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有些方法和分析思路直接来自系统功能语言学。
批评话语学派的关注点是社会问题,它以社会的、文化的实践和结构为出发点把焦点对准语言,但不是为语言分析而关注语言使用(Fair2 clough&Wodak,1997);这个领域的学者关心的是语篇和话语中语言的选择是怎样反映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权势关系”(power rela2 tion)的,人们是怎样通过使用语言、语篇和话语操纵社会活动,怎样使用语言和篇章来保持、创造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结构,语言、篇章是如何在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中生成,再创造、再现并
产生了权利和权势,以及社会中权利、权势支配和不平等的结构和关系是怎样被合法化和合理化的。
在这些学者看来,语篇、话语建构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也被社会和社会实践所建构。
批评话语学派认为,语言的惯用(usage)和使用(use)都携带着意识形态因素,因此语言本身就是社会实践。
这个学派所做的分析的目的是揭露并最终试图抵制现实社会中权力的不平衡,社会中不平等、不合理的行为和其他不公平现象,从而达到质疑、改变语言使用现状、改变社会活动、消除不公平的最终目的。
与英美学派的discourse analysis一样,批评话语学派对话语结构不仅仅是说明性的和描述性的,它更是解释性的。
近年来,国外出版了很多关于批评话语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个领域比较活跃的学者有Fowler (1986)、van Dijk(1985,1998)、Fairclough(1995)、Wodak(1996, 2006)、Kress(1991),等等(参见Toolan,2002);也有学者专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进行批评话语研究(见Y oung&Harrison,2004)。
我国学者越来越注意国外批评话语学派的研究,有关这个学派的discourse analysis,可参见陈中竺(1995)、辛斌(2005)。
值得注意的是,批评语言学对社会实践和社会事实采取揭露和批评的态度,对权势关系和权力因素的分析比较尖刻,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不平等、不合理的世界。
近年来,Martin(如2004)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他主张对社会实践和社会事实的分析应该采取积极正面、积极、友好的态度,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而且也有利于对立的一方;通过积极话语分析,人们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最终建构一个宽松、和解、和平共处的和谐人类社会。
(参见Martin,2004;朱永生,2006)
3.英美学派的discourse analysis
这里所说的“英美学派”,事实上是“(应用)语言学派”[(applied) linguistic approach]。
Schiffrin(1994)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discourse 的3个定义进行解释和分析:(1)discourse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a particular unit of language above the sentence);(2)discourse是语言使用(language use);(3)discourse是“话段”(utterance)(关于discourse的不同定义,可参见Widdowson,2004:15-16中的有关讨论)。
根据Schiffrin(1994:20-43)的解释,这3个定义反映了不同的语言观。
由于形式/结构主义范式(formal/structural paradigm)对语言的特征和语言学的目标的定义,所以形式(结构)主义学者接受的是“dis2 course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的定义;这个定义强调的是结构。
而“discourse是语言使用”的定义则是从功能主义范式(functionalist paradigm)产生出来的,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功能,所以功能主义学者采用“discourse是语言使用”的定义。
Schiffrin(1994:41)认为,她自己提出的“discourse是话段”位于结构与功能的相交之处;也就是说,她持的是折衷的观点。
对于大多数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来说,discourse常常会被定义为“句子以上的单位”(unit beyond the sentence),持有这个观点的有很多学者(如,Stubbs,1983:1;Chafe,1992:356,2003:439-40)。
Widdowson(2004:1-14)对这种观点作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对于功能语言学家(包括社会语言学家)来说,“discourse是语言使用”,如Fasold(1990:65)。
对于语用学家来说,discourse常常会被定义为“话段”(utterance)。
(Schiffrin,1994)
第10期黄国文 徐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2 ・
定义的不同,就导致了研究重点的不同,但无论如何,英美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的出发点和注重点都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
他们在做discourse analysis时,当然一定会考虑到语言使用的场合(语境),考虑到语言成分出现的语境(包括组合关系、聚合关系、上下文语境),也考虑到言语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与言语活动和言语活动参与者有关的各种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当然也会考虑文化语境。
(1)关于text与discourse的区别:“成品”与“过程”
虽然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到text和discourse的区别,但一般都没有对它们进行严格的区分。
例如,Stubbs(1996:4)指出:“One brief point about terminology.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how terms such as text and discourse are used in linguistics.Sometimes this termino2 logical variation signals important conceptual distinctions,but often it does not,and terminological debates are usually of little interest.These distinctions in terminology and concepts will only occasionally be relevant for my argument,and when they are,I draw attention to them...”因为Stubbs没有对text和discourse进行严格的区分,所以Widdowson (2004:5)对这种观点作了尖锐的批评,在这个问题遭到Widdowson 批评的还有Chafe等人。
这是因为Chafe(1992:356,2003:439-40)的观点与Stubbs(1996:4)是一样的:“The term‘discourse’is used in somewhat different ways by different scholars,but underlying differ2 ences is a common concern for language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isolated sentences.The term TEXT is used in similar ways.Both terms may refer to a unit of language larger than the sentence:one may speak of a‘dis2 course’or a‘text’.”。
(引自Widdowson,2004:6)
从文献上看,很多学者都没有严格区分text和discourse。
有的虽然做了区分,但事实上也看不出它们之间关键的差别。
例如, Richards et al(1992/2000)分别这样定义discourse和text:“Discourse: a general term for examples of language use,nguage which has been produced as the result of an act of communication.Whereas grammar refers to the rules a language uses to form grammatical units such as CLAUSE,PHRASE,and SENTENCE,discourse refers to larger units of language such as paragraphs,conversations,and interviews.”(Richards et al,1992/2000:138-139)。
在这里,discourse实际上被定义为“句子以上的单位”,因此与Chafe(1992,2003)和Stubbs(1996)的定义是一样的。
关于text的定义,Richards et al(1992/2000:474-475)这样说:“Text:a piece of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A text may be consid2 er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ts structure and/or its functions,e.g. warning,instructing,carrying out a transaction.A full understanding of a text is often impossible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oc2 curs.A text may consist of just one word,e.g.DANGER on a warning sign,or it may be of considerable length,e.g.a sermon,a novel,or a de2 bate.”从上面Richards,et al(1992/2000)对text和discourse的定义看,虽然说法、表达上有些不同,但我们看不出它们之间关键的差别。
事实上,很多人都试图把这两个术语区分开来(参见黄国文, 1988:3-4)。
在(应用)语言学界,有人把text看作是“成品”(prod2 uct),把discourse看作是“过程”(process)。
例如,Halliday(1985:290; 1994:311)指出,“Discourse is a multidimensional process;‘a text’...is the product of that process.”(1985:318;1994:338);“Text is some2 thing that happens,in the form of talking or writing,listening or reading.
When we analyze it,we analyze the product of this process;and the term ‘text’is usually taken as referring to the product...”这种“成品”和“过程”的区分也可在其他学者的论著中找到,例如,Brown和Yule (1983:26)也把text看作是成品,把discourse看作是过程;他们这样说:“the discourse analyst treats his data as the record(text)of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language was used as an instrument of communication in a context by a speaker/writer to express meanings and achieve intentions (discourse).”我们认为这种区分是比较科学的,也比较容易接受。
(2)text是语义单位
很多人认为,text是比小句更大的单位。
当Richards et al(1992/ 2000:475)说“A text may consist of just one word”时,他们其实是把text当作是个结构(语法)单位。
根据Halliday(1985:xvii,1994:xvii)的观点,text是一个语义(semantic)单位,不是语法单位。
Text与句子(小句复合体)、小句、词组、词等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体现(real2 ization)关系,即:text的意义由小句或小句复合体(形式)来体现,或小句体现text的意义。
Text与句子(小句复合体)之间不存在着大小高低的关系,因为text与句子等语法单位不属于同一个类型的单位:小句、词组、词是语法单位,text是语义单位。
关于text不是一个语法单位、而是语义单位这一观点,Halliday 多次说到。
例如,他在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 mar(1985, 1994)一书中就多次谈到这一点:“A text is a semantic unit,not a grammatical one.”(1994:xvii),“The organization of text is semantic rather than formal,and...much looser than that of grammatical units.”(p.311),“A text is the product of ongoing semantic relationships,con2 strued by a variety of lexicogrammatical resources.”(p.312),“A text has structure,but it is semantic structure,not grammatical.”(p.339),“So a text does not consist of clause complexes.”(p.339)。
从文献上看,系统功能语言学者接受了“text是一个语义单位”的说法,但其他领域的学者有很多人还是把text当作是一个结构(语法)单位。
Richards,et al(1992/2000:139)所说的“A text may consist of just one word”和“discourse refers to larger units of language such as paragraphs, conversations,and interviews”事实上反映了他们所持的“text和dis2 course是结构成分”的观点。
4.关于text和discourse的翻译
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1988:3-4)中已经注意到不同学者对text和discourse的不同用法和不同用法所带来的不同含义。
有些学者用text指书面语言,用discourse指口头语言;有些用text指句子的联接(sentences in combination),用discourse指句子的使用(the use of sentences)(如Widdowson,1979:90);有些学者用text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也有学者用discourse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从文献上看,到目前为止,在对text和discourse的使用方面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而且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有普遍认同的看法。
正因为国际上对text和discourse没有统一的看法,国内学者使用text和discourse的情况也比较乱。
随之而来的是这两个术语和text analysis与discourse analysis的译名问题。
归纳起来,比较常见的有如下翻译:(1)text:语篇、篇章、文本、话语;(2)discourse:话语、语篇、语段。
我们查阅了近年出版的关于text analysis和discourse anal2 ysis方面的专著和教材;就书名而言,情况如下:在丁言仁(2000),黄
・3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
国文(2001b ),曹春春、宋玮、杨彬(2003),黄国文、葛达西(2006)文中,书名中的discourse analysis 被翻译为“语篇分析”;而在王得杏(1998)和李悦娥、范宏雅(2002)文中,书名中的discourse analysis 则被翻译为“话语分析”。
胡壮麟(1994:3)认为,可以用“语篇”统称“篇章”和“话语”,“在使用场合确有特指的情况下才分说‘话语’或‘篇章’”。
胡壮麟还认为,“‘语篇语言学’或‘语篇分析’两种说法基本上是同义的,视个人所好。
在这个意义上,‘语篇研究’可谓理想的折衷的说法。
”胡壮麟所说的“语篇研究”英文应该是discourse studies 。
与这几个术语有关
的是text linguistics ,大多数人都把它翻译为“篇章语言学”
(如刘辰诞,1999;卫真道,2002),当然也有人把它译为“语篇语言学”或“话语语言学”。
(王福祥,1996;陈慰主编,1998:259)5.一个不成熟的建议
从前面对3种discourse analysis 的比较可以看出,这3个学派的研究虽然都与语言有关,但它们所关注的问题各有侧重,这是因为它
们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来源、研究重点不同。
下面我们试把它们放在一个“语言—社会”的连续体上:
英美学派批评话语学派福柯学派 语言—+—+—+—+—+—+—+—+—+—+—+—社会
语篇分析语篇/话语分析话语分析
在上面的“语言—社会”的连续体中,各个学派内部中的研究也有侧重,这就是为什么连续体中有多个参照点。
严格说来,上面的图解是不准确的。
试比较
:
这个图解表明,福柯学派所涉及的面比批评话语学派要大,而批评话语学派又比英美学派要大。
语言是社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关注的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而哲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所关心和关注的是比语言更大的社会问题。
就不同学派的研究重点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对他们所做的dis 2course analysis 的译名进行区分。
把英美(语言学)学派所做的dis 2course analysis 译为“语篇分析”,因为他们的研究中心和重心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把福柯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 译为“话语分析”,因为他们的研究中心和重心是社会,语言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对于批评话语学派所做的研究,可根据实际研究内容译为“语篇分析”或“话语分析”;如果要我们做出选择的话,则建议把批评话语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 译为“语篇分析”,这是因为,虽然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的目标接近福柯学派,但在分析方法上更接近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所做的语篇分析,因此称critical discourse analy 2sis 为“批评语篇分析”更合适。
6.结语
近年来关于“语篇分析”或“话语分析”的论文已经发表了很多,其中多篇(如,H ünig ,1998;Wodak ,2006;徐赳赳,1995,1997;苗兴伟,1998,2005,2006;黄国文,2001a ,2002;朱永生,2003;苏海燕,2005)对有关研究做了比较好的概述,对一般读者很有帮助。
Wid 2dowson 的Text ,Context ,Pretext (2004)一书值得认真一读,但建议阅读时采取批评的态度,要能够判断书中对别人批评的合理性,因为Widdowson 在书中对有些学者的批评有时过于尖刻,而且存在商榷的地方(参见Wodak ,2006)。
有关“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经典性或代表性文章,可参见Jaworski 和Coupland 编的The Discourse Reader (1999)和Schiffrin ,Tannen 和Hamilton 编的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 nalysis (2001)。
目前国际上出版的有关“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的学术期刊很多,比较有影响的是:Discourse Processes ,Discourse and Society ,Dis 2course Studies ,Functions of L anguage ,Human Com munication Re 2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 pplied L inguistics ,Journal of Com 2
munication,Journal of L 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M ulticultural Discourses ,Journal of M ultilingual and M 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ragmatics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L an 2guage A wareness ,L anguage and Com munication ,L anguage and Dis 2cour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 ,L anguage in Society ,L inguistics and Human Sciences ,M ultilingua ,Pragmatics ,Research on L anguage and Interaction ,Semiotica ,Social Semiotics ,Text 。
虽然这里有些期
刊并不是每篇都与“语篇分析”或“话语分析”有关,但国际上“语篇分
析”和“话语分析”方面有影响的论文绝大多数应该是在这些学术期刊上发表的。
在这里,我们想特别提到Journal of M ulticultural Dis 2courses 这本学术期刊,它是英国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6年开始出版的,主编是“话语研究”著名学者、浙江大学施旭(Shi-xu )教授。
“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可以用来描述、理解和解释语言是怎样在社会交际中工作的,可以揭示语言在社会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在进行“语篇分析”或“话语分析”,所以没有公认、单一的目标、理论指导和分析方法;现在没有,今后也不可能有。
就本文所说的“英美学派”所做的“语篇分析”而言,它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但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McCarthy ,1991:2);它对语言教学(包括大纲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质量评估)有指导和启示作用,因此也是应用语言学家一直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 ,R.de &Dressler ,W.Int roduction to Text L i 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1.
[2]Brown ,G.&Yule ,G.Discourse A nalysis [M ].Cambridge :Cam 2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Chafe ,W.Discourse :Overview[A ].In W.Bright (ed.)Internation 2
al Encyclopedia of L i nguistics [C ].New Y 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Chafe ,W.Discourse :Overview [A ].In W.Frawley (ed.)Interna 2
tional Encyclopedia of L i nguistics [C].New Y ork :Oxford Univer 2
sity Press ,2003.
[5]Cook ,G.Discours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6]Cook ,G.Discourse Analysis [A ].In Johnson &Johnson (eds.)
1998/2001:99-101.
第10期
黄国文 徐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
・4 ・
[7]Coulthard,M.A n Int roduction to Discourse A nalysis[M].London:
Longman,1977.
[8]Fairclough,N.L.Critical Discourse A nalysis:The Critical St udy of
L 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9]Fairclough,N.&Wodak,R.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In van
Dijk,T.A.(eds)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Discourse St udies V ol ume2-A M ulti discipli nary Int roduction[C].London:Sage, 1997:258-84.
[10]Fasold,R.Socioli nguistics of L anguage[M].Oxford:Blackwell,
1990.
[11]Foucault,M.The Order of Thi ngs[M].London:Tavistock and
Routledge,1970.
[12]Foucault,M.The A rchaeology of Know ledge[M].(Trans.Smith,
S.)London:Tavistock,1972.
[13]Foucault,M.Power/Know ledge[M].Hemel Hempstead:Har2
vester,1997.
[14]Fowler,R.L i nguistic Critic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5]Fower,R.,Hodge,R.,Kress,G.&Trew,T.L anguage and Con2
t rol[M].London:Routledge and K egan Paul,1979.
[16]G ee,J.P.A n Int roduction to Discourse A nalysis:Theory and
Method[M].London:Routledge,1999.
[17]G eorgakopoulou,A.&G outsos D.Discourse A nalysis:A n Int ro2
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7. [18]Halliday,M.A.K.Ex plorations i n the Functions of L anguage
[M].London:Arnold,1973.
[19]Halliday,M.A.K.L 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2
pretation of L anguage and Meani ng[M].London:Arnold,1978. [20]Halliday,M.A.K.A n Int 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 mar[M].
London:Arnold,1985.
[21]Halliday,M.A.K.A n Int 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 mar[M].
(2nd ed.)London:Arnold,1994.
[22]Halliday,M.A.K.&Hasan R.Cohesion i 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23]Harris,Z.Discourse Analysis[J].L anguage,1952(28):1-30.
[24]Hatch,E.Discourse and L 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5]Hoey,M.On the S urf ace of Discourse[M].London:G eorge Allen
and Unwin,1983.
[26]Hoey,M.Patterns of Lexis i n Text[M].Oxford:Oxford Universi2
ty Press,1991.
[27]Hoey,M.P.Text ual Interaction:A n Int roduction to W ritten Dis2
course A nalysis[M].London:Routledge,2001.
[28]Hünig,W.K.Discourse Analysis:The State of the Art[E].http://
www.ub.uni-duisburg.de/ETD-db/theses/available/duett-10162001-141852/restricted/state-of.doc,1998.
[29]Jaworski,A.&Coupland,N.The Discourse Reader[C].London:
Routledge,1999.
[30]Jaworski,A.&Coupland,N.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nversation
Analysis[A].In Malmkjaer(ed.),2004:114-119.
[31]Johnson,K.&Johnson,H.(eds.)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 p2
plied L i nguistics:A Handbook f or L anguage Teachi ng[C].Ox2 ford:Blackwell/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2001.
[32]Johnstone,B.Discourse A nalysis[M].Oxford:Blackwell,2002.
[33]Kress,G.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A nnual Review of A p2
plied L i nguistics,1991:11:84-99.
[34]McCarthy,M.Discourse A nalysis f or L 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35]McCarthy,M.&Carter,R.L 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 or L anguage Teachi ng[M].London:Longman,1994.
[36]Malmkjaer,K.The L i nguistics Encyclopedia[C].London:Rout2
ledge,2004.
[37]Martin,J.R.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
[J].Revista Canaria de Est udios Ingleses,2004(40):179-200.另见.英语研究,2006(4).
[38]Renkema,J.Int roduction to Discourse St udies[M].Amsterdam:
Benjamins,2004.
[39]Richards,J.C.,Platt,J.&Platt,H.L ongman Dictionary of L an2
guage Teachi ng and A pplied L i 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2 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2000.
[40]Schiffrin,D.A pproaches to Discourse[M].Oxford:Blackwell,
1994.
[41]Schiffrin,D.,Tannen,D.&Hamilton,H.E.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 nalysis[C].Oxford:Blackwell,2001.
[42]Stubbs,M.W.Discourse A nalysis:The Socioli nguistic A nalysis of
N at ural L anguage[M].Oxford:Blackwell,1983.
[43]Stubbs,M.W.Text and Corpus A nalysis[M].Oxford:Blackwell,
1996.
[44]Stubbs,M.W.Words and Meani ngs[M].Oxford:Blackwell,
2001.
[45]Swales,J.Genre A nalysis:English i 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2
ti 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6]Toolan,M.(ed.)Critical Discourse A nalysis:Critical Concepts i n
L i nguistics(vols.1-4)[C].London:Routledge,2002.
[47]Van Dijk,T.A.Some Aspects of Text Gram mar[M].The Hague:
Mouton,1972.
[48]Van Dijk,T.A.Text and Context[M].London:Longman,1977.
[49]Van Dijk,T.A.(ed.)Handbook of Discourse A nalysis[C].(4
vols)New Y ork:Academic Press,1985.
[50]Van Dijk,T.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Handbook of Dis2
course A nalysis[C].London:Academic Press,1998.
[51]Widdowson,H.G.Teachi ng L anguage as Com m unica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52]Widdowson,H.G.Ex plorations i n A pplied L i nguistics[M].Ox2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53]Widdowson,H.G.Text,Context,Pretext[M].Oxford:Black2
well,2004.
[54]Wodak,R.Disorder i n Discourse[M].London:Longman,1996.
[55]Wodak,R.Discourse analysis(Foucault)[A].In D.Herman et al
(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 arrative Theory[C].London: Routledge,2005:112-114.
[56]Wodak,R.Review Focus:Boundaries in Discourse Analysis[J].
L anguage i n Society,2006(35):595-611.
[57]Y oung,L.&Harrison,C.(eds.)Systemic Functional L i 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 nalysis:St udies i n Social Change[C].
London:Continuum,2004.
[58]曹春春宋玮杨彬.Discourse A nalysis(语篇分析)[M].济南:山
东大学出版社,2003.
[59]陈慰主编.英汉语言学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0]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61]丁言仁.Discourse A nalysis(语篇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
[6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6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4]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a(12).
[65]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5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
社,2001b.
[66]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67]黄国文葛达西.功能语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6.
[68]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9]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0]苗兴伟.书面语篇分析的进展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
(3).
[71]苗兴伟.“话语转向”时代的语篇分析[A].载黄国文常晨光丁
建新编.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2]苗兴伟.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J].外语学刊,2006(1).
[73]苏海燕.国内话语分析研究概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5(4).
[74]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出版社,1998.
[75]王福祥.我国宏观语言学部分学科的发展概况[A].载:许嘉璐
王福祥刘润清编.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76]卫真道.篇章语言学[M](徐赳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2.
[77]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5.
[78]徐赳赳.话语分析二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79]徐赳赳.话语分析在中国[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
[80]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03(3).
[81]朱永生.积极话语分析: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J].英
语研究,2006(4).
欢迎订阅《外语与外语教学》 欢迎赐稿
《外语与外语教学》是CSSCI入选期刊、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它尊重科学,理论联系实际,以繁荣学术研究、促进中国外语教学与科研为己任。
它坚持理论联
系实际、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宗旨,以视角新、观点新、材料新的论文吸引广大读者,被誉为“外语界的良师益友”。
《外语与外语教学》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月1日出版,全年出版12期,发稿约230篇,总字数约180万字,年来稿量近2000篇,年发行量80000册。
本刊全年12期63.60元。
免收邮挂费。
2006年在当地邮局订不上本刊或需要补订本刊的读者,请与编辑部联系。
联系地址:116002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编缉部
电子邮件:flatt@
电话:041128280312126388(办公室);0411282563258(主编室)
第10期黄国文 徐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