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工高级技师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报井下作业工高级技师技术论文XXXX压裂后卡管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姓名:
工种:井下作业工
级别:技师
单位:
XXXX压裂后卡管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XXX在压裂开发中存在压后卡管柱现象,即压裂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管柱无法用常规方法起出,只能大修解卡。
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开发,我们通过管柱结构分析、压裂过程分析、作业过程分析、压后管理因素分析、新老井情况对比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总结,最后成功的解决了此项技术难题,为XXXX的快速开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压裂卡管柱
一、概述
XXXX隶属于XXXXXX油田,平均井深2900米,投产方式为射孔后压裂投产,由于地层水敏严重,产量递减快,年平均老井补压在30口井以上,新井压裂投产60口井。
自2010年开发以来至今,共出现压后卡管柱8口井,直接造成经济损失300多万。
由于受此问题的影响严重制约着XXXX的开发动用。
二、压后卡管柱单井实例:XXXX
1、基础数据:斜井,最大井斜15.77,对应井段1200米,钻井完井日期2009年11月6日,人工井底2668.93米,联入4.8米;油层套管P110*139.7/121.36mm。
该井于2010年2月8日投产,投产层位为93-95号层,射孔井段为2623米—2616.4米,射开6.6米,压裂前该井平均日产液5.8吨,沉没度153米。
本次压裂为补孔压裂,目的层段为68-72号层,射孔井段为2388.8米—2368米,射开13.4米,设计加砂量50方。
2、施工过程描述
压准作业单位:XXXX
压准日期:2011.1.9
压裂管柱:本井为老井补孔压裂,本次补孔层位为68-72号层,为上返层,压裂管柱采取双封单压管柱。
水力锚为:K544-114,封隔器为:PSK344-107G。
一封设计位置:2351±0.5米,实际位置:2350.16米
二封设计位置:2391±0.5米,实际位置:2390.1米
套管接箍位置(m):2346.71、2357.53、2389.67
井下管柱(由上至下):φ88.9mm*6.5mm N80平式油管------高压封隔器PSK344-107G(2350.16m)上接高压水力锚------高压封隔器PSK344-107G (2390.1m)上接无滑套喷砂器-------2根φ88.9mm*6.5mm 平式N80油管+高压丝堵(2389.67米);
压裂单位:井下作业工程XXXX队
压裂时间:XXXX.XX.XX
13:17开始压裂至压裂15:18结束,前置液90方,携砂液236方,后置液11.9方,平均排量4方/分钟,破裂压力45MPa,最高压力45 MPa,平均砂比22.1%,最高砂比29.5%,加砂50方,停泵压力18 MPa。
17:30开始采用3mm油嘴放喷,累计放喷液量24方。
2011年1月19日作业上修,洗井,用液量40方,返出液40方,油套通,起压裂管柱,上提吨位50吨,未提动,压裂管柱无伸长。
3、大修解卡:起出封隔器后发现:水力锚收缩完好,一封胶筒靠近上台阶的部分损坏,二封胶筒全部脱落,2根尾管内全是压裂砂。
三、压后卡管柱原因分析
1、压裂后卡管柱井共有以下4个共性特点:
(1)全部是老井,XXXX有老井补压和新井压裂,对于新井压裂从未发生过压后卡管柱的现象,已经发生的8口井全部是老井进行二次压裂时发生的。
(2)压裂放喷结束后打开井口上提压裂管柱时,强拔至50吨管柱没有任何伸长,井口蘑菇头纹丝不动。
(正常起压裂管柱时吨位一般为30吨左右)
(3)反循环洗井时,没有憋泵现象,均能正常洗通,井内有一定的循环通道。
(4)发生压后卡管柱的井管柱结构全部是双封单压,对于单封单压和双封双压,从未发生过压后卡管柱现象。
2、压裂施工因素分析
X口压裂后卡井的老井,压裂施工过程中基本平稳,均未出现砂堵现象,后置液用量采用等量顶替,可能造成二封以上有少量沉砂,但卡井的8口井在洗井过程中均可洗通,说明喷砂器以上通道是畅通的,压后卡井与压裂施工质量关系不大。
3、压裂管柱结构与卡井的关系
伊通地区压裂延用近两年成熟做法:采用双锚定式水力锚(K544-114B),封隔器采用PSK344-107G扩张式封隔器(耐压70MPa,耐温120℃),油管采用3寸平式油管,同时为了避免井眼轨迹不直造成压裂工具串卡井,封间距全部保持在20米以上,为了避免因压裂过程中沉砂,尾管采用20米。
分析认为压后卡井与管柱结构无关。
4、二封距离油层底界过远是否可以导致卡井。
从8口正常起出的双封单压井来看二封距离油层底界的距离有长有短,在0.45-2.86m之间。
8口卡管柱井二封距离油层底界的距离在0.68-2.73m之间,可以排除二封距离油层底界过远引起砂卡的可能。
5、新老井对比
2010年至今新井已完成压裂施工60口井/81层,其中单封缩径管压裂施工39口井,双封双压21口井/42层,均未出现压后卡井现象。
而老井施工38口井/49层,单封缩径管压裂8口井均未出现卡井,双封压裂30口/38层,卡井8口,卡井比例高达26%。
分析认为卡井与新老井有直接关系,老井一方面受井内流体影响可以导致封隔器胶筒性能的变化,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补孔压裂的层压后与已投产层存在压力差,目前伊通地区压裂停泵压力多数在20MPa左右,而已生产层地层压力小的仅6MPa左右,层间压差大势必造成压后高压层向低压层倒灌,造成在二封上部形成砂桥卡井。
6、压后卡管柱综合原因分析
要彻底的弄清楚压后卡管柱的具体原因,必须首先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只考虑压裂砂,不考虑其他因素,压后出砂砂埋封隔器会不会导致卡管柱?砂埋封隔器肯定能卡管柱,这毫无疑问。
在单一压裂砂砂埋封隔器的前提下肯定会卡管柱,但是管柱仍然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不会被卡死。
从大修和强拔解卡后起出的压裂管看,二封下两根尾管内均发现大量压裂砂,可以肯定,压后出砂造成二封上部形成砂桥是压后卡管柱的主要原因之一。
(2)补孔压裂的层压后与已投产层存在压力差,层间压差大势必造成压后高压层向低压层倒灌,一是造成在二封上部形成砂桥卡井,二是引起封隔器胶筒变形不易收缩卡井。
四、结论与建议
1、砂卡时砂子来源分析和预防措施
以下6种情况都有可能在二封上形成砂桥引起压后卡管柱
(1)压裂时后置液顶替不足
(2)压裂时尾追水化剂量不足
(3)放喷时存在停停放放的情况
(4)停喷后长时间等作业
(5)洗井时泵罐不干净有砂子
(6)敞口放喷,毫无控制
预防措施:
(1)根据管柱内容积,适当的增加后置液量1-3方。
(2)重点监督水化剂泵入量,严格执行设计。
(3)加强压后放喷管理。
(4)停喷后及时上作业,起出井内管柱。
(5)接液罐和洗井罐车严格区分,不能混用。
(6)放喷时用油嘴控制。
2、防止水力锚、封隔器下入位置不准引起卡管柱
(1)压准时丈量误差旁站监督
(2)压准时上扣误差旁站监督
(3)油管自重引起的伸长做压准时考虑油管伸长
(4)压裂时油管伸长结合钻井完井报告和声幅图,做压准时水力锚、
封隔器位置距套管接箍位置5米以上
(5)套管接箍位置本身不准封隔器位置距套管接箍位置5米以上
3、为防止压后倒灌所采取的措施
(1)压裂前灌满套管,补充地层能量,减少压裂后地层倒灌的强度。
(2)压裂时灌满套管后方可起压涨封封隔器。
(3)对于双封单压井,在井下打塞将原生产层段封堵,之后下入单封单压管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