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广雅中学、执信、六中、深外四校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广东省广雅中学、执信、六中、深外四校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增殖时,染色单体形成和染色体加倍是同时发生的
B.细胞癌变是一个累积效应,不止两个基因发生突变
C.在细胞分化时,某些基因发生解旋后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
D.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变小,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
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不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
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3.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支,称为“扫帚病”。
有关分析及推测不正确的是()
A.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过高
B.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C.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一定是一种植物激素
D.生产上解除顶端优势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A.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
B.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
C.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
D.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
5.菌根真菌与植物的根系生活在一起形成菌根。
其中,菌根真菌R(R菌)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N、P等营养,R菌只能以脂肪酸为能源物质,但其自身不能合成脂肪酸,所需脂肪酸由与其共同生活的植物甲提供。
下列对这两种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甲与R菌存在竞争关系B.植物甲为R菌提供能源物质
C.R菌与植物甲代谢类型不同D.植物甲与R菌共同(协同)进化
6.人体大脑皮层形成味觉离不开口腔细胞味觉受体蛋白与味物质的结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的W区受损伤,患者无法形成味觉
B.味觉的形成需要功能正常、结构完整的反射弧
C.形成味觉与相关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有关
D.信号分子与味觉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行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我国一科研团队将小麦液泡膜Na+/K+逆向转运蛋白基因(TaNHX2基因)转移到水稻细胞内,获得了转基因耐盐水稻新品种。
图1是获取的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断,Sau3AI、EcoRI、BamHI为三种限制酶,图中箭头所指为三种限制酶的切点;图2是土壤农杆菌中用于携带目的基因的Ti质粒结构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l)据图分析可知,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用________限制酶对DNA片段和质粒进行切割,再用____连接。
(2)为了获得更多的目的基因用于实验研究,可以用小麦叶肉细胞的基因组为模板,利用TaNHX,基因的特异引物,通过________方法进行扩增,该方法用到的酶是____。
(3)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将耐盐基因导入水稻细胞。
先将耐盐基因插入Ti质粒的_________中,然后导入农杆菌中,再通过农杆菌侵染水稻细胞,将耐盐基因插入水稻细胞的_________上,最后通过植物细胞工程中的____技术获得转基因植株,从而使其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4)为了检测实验成果,科研工作者在个体水平的检测方法是____。
8.(10分)很多植物的提取物可营养皮肤,作为美容添加剂应用于化妆品行业。
请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问题:
(1)若要提取的植物有效成分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________,则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这是利用________将________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混合物。
在混合物中,加入_________可使油水出现明显分层,分离得到的油层应加入_________进行除水。
(2)在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过程巾,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提取物的品质,例如_____________,会导致产品的品质比较差。
如果要提高提取物的晶质,就需要延长_________。
(3)如果通过萃取法提取植物有效成分,为防止有效成分在高温下分解,应选择________的萃取剂萃取。
9.(10分)(一)某同学进行果汁制作实验,工艺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图中使用的微生物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它的提取液中含有的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可把果胶水解成
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果汁澄清。
固定化酶装柱后用蒸馏水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操作流程A和B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在苹果汁澄清过程中,应关闭的流速调节阀是
________________。
要测定从固定化柱流出的果汁中是否还有果胶,可取一定量的果汁与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混合,如果出现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果胶还没有被完全水解。
(3)为了优化生产工艺,通常要分析汁液中各种成分的浓度和所用酶的活性,然后主要优化固定化柱中的
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反应液温度、反应pH等因素。
(二)下面是关于水稻植株克隆的问题。
请回答:
(1)为培育能高效吸收和富集重金属镉的转基因植物,将野外采得的某植物幼叶消毒后用酶混合液处理,获得了原生质体。
为了维持原生质体的正常形态,酶混合液中应添加________________。
(2)将目的基因导入原生质体后经培养形成愈伤组织,通过________________得到分散的胚性细胞,这种细胞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3)愈伤组织继代次数过多会丧失细胞全能性的表达能力,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而且其结果是不可逆的;细胞或组织中________________,或细胞对外源生长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
(4)要获得植物克隆的成功,就要深入探讨特定植株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条件,尽量选择性状优良、________________的基因型。
10.(10分)下图是制备抗埃博拉病毒VP4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
(1)过程①中选用Eco RⅠ和XhoⅠ两种限制酶切割的优点是_________,此外还要用到________酶。
(2)过程②中首先需要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处于感受态,VP40基因进入大肠杆菌后维持稳定并表达的过程称为______。
(3)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相比,过程④特有的方法是用________处理。
通常在选择培养基中需加入抗生素,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培养基上存活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________(填“是”或“不是”)单克隆抗体。
(4)图示过程应用的生物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5分)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研究植物的CO2补偿点,并在生产实践中,适当增施CO2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植物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有______。
已知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当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
若适当降低光照强度,乙植物的CO2补偿点将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以黄瓜为材料进行实验发现:增施CO2时间过长,植物光合作用反而会减弱。
原因是:一方面是淀粉积累会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光合作用,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氮素营养被优先分配到淀粉的分解代谢中,因此造成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至少答出两种)等含氮化合物合成不足。
另外研究表明:提高温度能够明显促进淀粉的分解,可能是因为适当升温提高了植物的细胞呼吸。
请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解决“长时间增施CO2抑制光合作用”这一问题,提出两项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出两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形成在间期,染色单体的出现在前期,染色体加倍在后期。
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翻译的直接模板是mRNA,mRNA与核糖体结合后可进行翻译。
【详解】
A、在细胞增殖时,随着间期DNA复制的进行,染色单体形成,而染色体加倍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的,A错误;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但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B正确;
C、翻译的直接模板是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所以在细胞分化时,是某些基因发生解旋后转录形成的mRNA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C错误;
D、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错误。
故选B。
2、C
【解析】
正常情况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即突触处,先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神经元末梢,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进而在下一个神经元上继续传导。
【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不被分解,就可以和阿托品竞争受体,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因此很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
分析本题关键在于熟知突触的结构组成以及兴奋在此处的传递过程,结合题意才可能推知阿托品可能的作用环节。
3、C
【解析】
【详解】
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生长受抑制,A正确,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说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B正确,植物激素是植物产生的,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在植物体内不一定含有,C错误,生产上解除顶端优势可以使侧枝发育,达到增产的目的,D正确。
4、C
【解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
【详解】
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因此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错误;皮肤油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属于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5、A
【解析】
1、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的现象。
【详解】
A、由题中信息“菌根真菌R(R 菌)帮助植物甲从土壤中吸收N、P 等营养,R 菌所需脂肪酸由与其共同生活的植物甲提供”可知,植物甲与R菌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A错误;
B、分析题意可知,植物甲为R菌提供能源物质脂肪酸,B正确;
C、由于R菌的能源物质为脂肪酸,故R菌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植物甲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C正确;
D、植物甲与R菌的互利共生关系是在长期的共同(协同)进化中形成的,D正确;
故选A。
6、C
【解析】
人体口腔细胞味觉受体属于味觉感受器,其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
A. 大脑皮层的W区属于言语区,其受损伤,患者无法写字,A错误。
B. 味觉的形成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参与,不需要结构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
C. 形成味觉与相关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有关,C正确。
D. 信号分子与味觉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文需要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反射的含义。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EcoRI DNA连接酶PCR Taq酶(或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DNA 染色体DNA 植物组织培养将转基因水稻种植在盐碱地上或用一定浓度的盐水浇灌观察结果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
(1)如图所示,用EcoRI酶切可获得目的基因,同时质粒上也具有EcoRI酶切位点,因此可用EcoRI限制酶对DNA 片段和质粒进行切割,再用DNA连接酶将两个片段连接起来。
(2)在体外可用PCR扩增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PCR用的酶是耐热的Taq酶。
(3)在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水稻细胞(植物细胞)时,应该将耐盐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上,经过转化作用进入水稻细胞,并将其插入水稻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最后通过植物细胞工程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转基因植株,从而使其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4)耐盐目的基因在个体水平上的检测方法是:将转基因水稻种植在盐碱地上或用一定浓度的盐水浇灌观察结果。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等,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有机溶剂水蒸气挥发性氯化钠无水硫酸钠蒸馏温度太高、时间太短蒸馏时间低沸点【解析】
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蒸馏法、萃取法、压榨法,选择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要根据有效成分的性质及原料的特点进行选择。
对于一些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挥发性较强的物质一般选用水蒸气蒸馏法,其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物质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再分离油层和水层。
有些物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不太稳定,用水蒸气蒸馏有效成分容易分解或蒸馏法容易出现原料焦糊的,常选用萃取法,萃取的原理是用有机溶剂溶解植物有效成分,然后挥发掉有机溶剂得到粗品。
【详解】
(1)要提取的植物有效成分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采用蒸馏法,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物质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在混合物中加入氯化钠,促进油水分层;然后用分液漏斗分离油层,油层中
含有少量水分,可以加入无水硫酸钠进行除水。
(2)水蒸气蒸馏时要控制好蒸馏的温度、时间等条件,蒸馏温度太高、时间太短都会影响产品的品质,如果要提高产品的品质要控制蒸馏温度,延长蒸馏时间。
(3)萃取法提高有效成分时,选择沸点较低的萃取剂,萃取剂沸点过高,在蒸发掉萃取剂的过程中会因温度过高使植物有效成分分解。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及选择原则,掌握蒸馏法、萃取法提取有效成分的原理、过程和注意事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解决实际问题。
9、黑曲霉或苹果青霉半乳糖醛酸除去未被固定的酶先A后B 阀①95%乙醇絮状物(或浑浊或沉淀)固定化酶的量、反应液的流速(或酶反应时间)适宜浓度的甘露醇液体悬浮培养细胞质丰富、液泡小而细胞核大染色体畸变、细胞核变异或非整倍体产生激素平衡被打破敏感性缺乏成胚性的细胞系细胞全能性表达充分
【解析】
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基本含义是:植物体的每个生活细胞都具有遗传上的全能性,因而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狭义是指组培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详解】
(一)(1)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图中用微生物的提取液使果汁变得澄清,黑曲霉或苹果青霉中含有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可以使果汁变澄清,因此图中的微生物是黑曲霉或苹果青霉。
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甲酯组成,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可把果胶水解成半乳糖醛酸,从而使果汁澄清。
固定化酶装柱后用蒸馏水洗涤的目的是除去未被固定的酶。
(2)实验中,从微生物中提取酶需要对微生物进行培养,需要时间,且为了防止果汁时间长变质或影响口感,因此操作流程A和B的先后顺序为先A后B。
在苹果汁澄清过程中,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已被固定在固定化酶柱上,因此应关闭的流速调节阀是阀①。
果胶不溶于乙醇,要测定从固定化柱流出的果汁中是否还有果胶,可取一定量的果汁与等量的95%乙醇混合,如果出现絮状物(或浑浊或沉淀)现象,说明果胶还有剩余,还没有被完全水解。
(3)反应物的量、酶的量和酶的活性以及产物的量、温度、pH等都会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因此主要优化固定化柱中的固定化酶的量、反应液的流速(或酶反应时间)、反应液温度、反应pH等因素。
(二)(1)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的保护,容易吸水胀破,因此为了维持原生质体的正常形态,酶混合液中应添加适宜
浓度的甘露醇。
(2)将目的基因导入原生质体后经培养形成愈伤组织,通过液体悬浮培养(特殊的)得到分散的细胞,这种细胞称为胚性细胞,其特征是细胞质丰富、液泡小而细胞核大。
在适宜的培养液中,胚性细胞可以发育成胚状体
(3)全能性的表现前提是细胞中存在全套的遗传物质,愈伤组织继代次数过多染色体畸变、细胞核变异或非整倍体产生,会丧失细胞全能性的表达能力,而且其结果是不可逆的。
植物激素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细胞或组织中激素平衡被打破,或细胞对外源生长物质的敏感性发生改变,都会影响细胞的生长。
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产生了缺乏成胚性的细胞系,全能性降低甚至丧失。
(4)全能性指个体某个器官或组织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成完整个体的遗传潜力。
要获得植物克隆的成功,就要深入探讨特定植株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条件,尽量选择性状优良、细胞全能性表达充分的基因型。
【点睛】
本题考查酶的固定化原理及步骤及固定化酶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有关全能性的探讨,学习中应注意总结归纳,突破难点。
10、防止自身环化DNA连接转化灭活的病毒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不是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
【解析】
制备抗埃博拉病毒VP4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①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②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给老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蛋白:VP40蛋白引起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特定B淋巴细胞,④过程是动物细胞融合过程,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
(1)过程①中选用EcoRⅠ和XhoⅠ两种限制酶切割可以使目的基因的两端获得不同的粘性末端,所以这样处理的优点是防止目的基因自身环化,此外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还需DNA连接酶。
(2)过程②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此过程首先需要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处于感受态,VP40基因进入大肠杆菌后维持稳定并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
(3)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相比原理基本相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方法是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通常在选择培养基中需加入抗生素,目的是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选择培养基上存活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要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过多次筛选才可以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所以选择培养基上存活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不是单克隆抗体。
(4)图示过程应用的生物技术有: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解题的关键是要能够熟记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点。
1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小于变大原CO2补偿点是在适宜光照强度下测得的,因此适当降低光照强
度后,光合速率下降,需要提高环境中CO2浓度才能使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抑制ATP/ADP/[H]/酶/NADPH 等适当升温、控制增施CO2的时间/间断供给CO2、加强对植物氮素营养的补充
【解析】
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色素、酶等。
【详解】
(1)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由于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当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即达到CO2光补偿点时,甲种植物还未达到CO2补偿点,此时甲的净光合速率小于0。
若适当降低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不变,由于原CO2补偿点是在适宜光照强度下测得的,因此适当降低光照强度后,光合速率下降,需要提高环境中CO2浓度才能使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故乙植物的CO2补偿点将变大。
(2)增施CO2时间过长,一方面淀粉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氮素营养被优先分配到淀粉的分解代谢中,因此造成光合作用所需的ATP、酶等含氮化合物合成不足,进而会造成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另外研究表明:提高温度能够明显促进淀粉的分解,可能是因为适当升温提高了植物的细胞呼吸。
由以上分析可知,为了避免长时间增施CO2抑制光合作用,可以适当提高温度或加强对植物氮素的补充。
【点睛】
本题的难点在于(2),需要考生首先分析出增施CO2时间过长,植物光合作用反而会减弱的原因,再根据原因提出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