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内容学习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内
容学习心得体会
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内容学习心得体会一
归根朔源,如果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方针引导我国进入依靠法律制度
开展社会管理的规范之路,可视为依法治国的1.0版。
那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则是从文化之治的全新高度为当代中国法治建
设注入了崭新动力,堪称依法治国理念的2.0版!“科学立法、严
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建
设系统理论构建工作的高度重视,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提出的更
加明确的法治建设战略目标,吹响了当代中国走向法治强国的新
号角。
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展示对法治建设深度审视的
宽广视角。
审视当代中国法治问题,必须有宽广视角、长远眼光。
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之于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宽广视角,既体现在从法治历史脉络中探寻大逻辑,更体现在立足时代
制高点去把握大格局大趋势。
时代在发展,当代中国的各项改革
正在“转型增质”的新常态中全面发力,依法治国要增加新的文
化内容,它必须要有时代感,必须要与中国当下的国情相契合!正
是基于这种宽广的视角,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
都在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发展脉络、司法改革新形势、新任务以
及法治建设新蓝图的再研判与新探索中,不断增进对法治建设重
要性与规律性的认识,由“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大维度层层递进,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方针既有经验成果中萃取全面
依法治国“十六字”新方针,进一步阐明了法治建设与主体责任
之间的深层关联,从保障法治的正当化到反映法治的人民性角度
完整阐述了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文化意义,深刻揭示了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趋势与必由之路。
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体现对法治建设关键领域的
深度关注。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行在于法的
制定、执行和裁定,不让制定出来的法律只存于纸上和墙上,而
是在各个子系统的严格落实:强调“科学立法”,为社会各方参
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创造更多条件,以提升司法的公平正义;强调“严格执法”,是针对政府在行政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要求“把
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调“公正司法”,是透过司法体制改革,预防外部权力对司法审判活动的非法干预;强调“全民守法”,不仅包括每个公民,也包括了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他们都要
成为守法的主体,这是提出了构建法治国家的宏伟愿景。
这样,
立法、执法、司法和民众,样态多元,理念趋同,节节相扣、芳
华竞领,让用法者在法律面前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法律
事实,让法治价值真正彰显于社会成员的内心认同之中,回应着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法治需求,从而真正构筑起普世意义上的法
治文化精髓。
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蕴含对法治建设重大问题的
积极回应。
从问题出发,是我们党理论探索的宝贵品质,也是改
革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所在。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没有现成的模板,更不可能是西方国家法治模式的翻版,而应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
的创造性法治实践。
当前,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
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有法不依、执法
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部分公民尊法信法
守法用法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
观念不强、能力不足!对此,因此,全面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
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大维度一一回应,用“科学立法”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用“严格执法”来明确法治政府建设的稳步推进,用“公正司法”来明确司法体制的不断完善,更用“全民守法”明确全社会法治
观念的明显增强,从而赋予了法治文化理论新成果引领实践新发
展的深厚根基。
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阐明法治建设的中国思维。
如何传承好中国人民自己的法治基因、实现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制定出符合国情的良法,让全社会“学法、用法、崇法、尚法”的法治文化活力充分涌流如何向世
界讲好中国法治新故事,彰显出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独有的理念、
智慧、神韵以及普世价值对此,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蓝图上层层细化,用十六个字,四大维度,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突出立案、执法
和司法机关的能动性,更突出人民群众作为法治的主体性,全面
而又系统地回答了如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为路径
选择,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层次问题,有符合当代中国特
殊国情的逻辑思维,明确指导思想、重要任务、承扬传统和互动
借鉴,理清了法治建设中“一与多”、“古与今”、“中与外”、“常与变”和“法与人”等基本关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落实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揭示了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与
本质要求,从而阐明了法治建设的中国思维,对于坚定务实推进
全面依法治国意义重大。
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文化之治,任重道远!它从“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
拥护”到要求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
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
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到“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
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和价值遵循,澎湃着勃勃的法治建设时代新气息,让法治真正成
为全体人民的信仰,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注入法治文化的崭新动力。
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内容学习心得体会二
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
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高度,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开辟了中
国法治理论和实践新境界。
“法者,治之端也。
”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依法治国作出过
一系列重要论述:从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到强调“努力让人民群
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从明确“凡属重大
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到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
权威也在于实施”;从宣示“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到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习总书记
这些重要论述涵盖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总目标、基本原则、实践布局等各方面,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走什么样的道路、构建怎样的体系、实现什么样的目
标以及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基本
遵循和行动指南。
弈棋落子,首重布局。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放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和落实。
习总书记要求:“深刻
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
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互促进、辩证统一,有力推动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事业向前发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强民富之重
要基石。
只有更好地发挥法治的支撑作用,将法治作为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努力做到“四个全面”协调
推进,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
态良好。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
全面依法
治国,必须走对路。
如果南辕北辙,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都没有
意义。
习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
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
这其中最
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把握党和法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
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
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贯穿习总书记法治思想的一条鲜明红线。
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
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
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
习总书记强调:“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
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
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
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人民群众每一次经历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
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因此,广大
政法工作者必须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全面依
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习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我们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主要是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行动和工作来体现、
来实现的,他们的信念、决心、行动,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带头
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切
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治天下者,善谋大势;决胜负者,长于布局。
全面依法治国是
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广东各地区各部门务必认
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坚定信心、统筹兼顾、多点突破,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支撑,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
胜利,为实现“三个定位”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筑牢法治基础。
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内容学习心得体会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
的统一。
这样就把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了。
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
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
党更加成熟的表现。
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将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
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
用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并确保其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
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破坏和损害,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
实现,保证全国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
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
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
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
事业有序进行。
实现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维系,
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
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
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也需
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则和国际惯例办事。
实行依法治国,就
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优势,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实现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从封建专制国家,到资产阶级民主
法制国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
国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
中的重要体现。
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实现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稳定、人民安定团结是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几代人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伟大
事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前
进的道路上也必然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
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就必须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
有力打击和有效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能得到正确有效地处理。
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