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100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100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
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的火舌活像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
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顺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大火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
“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于火海里了。
”我心里惋惜地想着,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向河岸的方向滚去。
蚁团在火舌舔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烘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蚂蚁团却不见缩小。
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
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
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百毫克,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智,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而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不慎________ 舔________动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①束手待毙:________
②敬慕:________
(3)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4)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蚁团却不见缩小”,请说说这是为什么?
(5)读了上述文段,你觉得蚂蚁有哪几方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1)shèn;tiǎn
(2)捆住手等死。
比喻遇到危难时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坐等败亡。
;尊敬,仰慕。
(3)被大火包围的蚂蚁,扭成一团,机警地逃离火海。
(4)因为死了的蚂蚁仍抱住蚁团,为保护其他蚂蚁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了蚂蚁的献身精神。
(5)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为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我,斗争的韧性,机警的脱险方式。
【解析】【分析】(1)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束手待毙:捆住手等死。
比喻遇到危难时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坐等败亡。
敬慕:尊敬,仰慕。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死了的蚂蚁仍抱住蚁团,为保护其他蚂蚁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了蚂蚁的献身精
神。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
故答案为:(1)shèn、tiǎn(2)捆住手等死。
比喻遇到危难时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坐等败亡。
、尊敬,仰慕。
(3)被大火包围的蚂蚁,扭成一团,机警地逃离火海。
(4)因为死了的蚂蚁仍抱住蚁团,为保护其他蚂蚁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了蚂蚁的献身精神。
(5)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为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我,斗争的韧性,机警的脱险方式。
【点评】(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乡间荷塘
①家乡的村口,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
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折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
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_______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③盛夏之际,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
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鼓掌欢迎我呢。
A.最引人注目的是雨打荷叶时,荷叶那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④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
那一_______迎风摇曳的荷花,经过雨水的洗礼,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_______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_______动人!更为诱人的是在那_______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
B.当阵阵微风吹来,荷叶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⑤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_______的银光。
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
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令人如醉如痴……
(1)请将下列叠词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楚楚盈盈闪闪朵朵团团枝枝
(2)小时候,“我们”在荷塘边玩耍,除了折纸船,“我们”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三个字概括)等,体现了“我们”童年生活的________(填成语)。
(3)句子A处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在风雨中的姿态。
B处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珍珠玛瑙。
(4)请依次给短文第③④⑤段各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五个字)。
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5)第⑤段“恰在这个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仅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吗?如果不是,你认为还有什么?
解析:(1)团团;朵朵;盈盈;楚楚;枝枝;闪闪
(2)捉鱼虾;捏泥人;捉迷藏;无忧无虑
(3)拟人;玉盘;雨水
(4)雨打荷叶;雨后荷塘;荷塘月色
(5)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时。
示例:不是。
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不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更是对家乡的热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叠词的运用。
应在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句子A把“荷叶”当作人来写,赋予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是拟人。
B处把荷叶比作玉盘,把雨水比作珍珠玛瑙,是比喻。
(4)考查拟定小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看看每部分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概括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5)①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②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团团;朵朵;盈盈;楚楚;枝枝;闪闪 ;
(2)捉鱼虾、捏泥人、捉迷藏、无忧无虑 ;
(3)拟人、玉盘、雨水 ;
(4)雨打荷叶、雨后荷塘、荷塘月色 ;
(5)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时。
示例:不是。
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不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更是对家乡的热爱。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2)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学生对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段落标题的能力。
(5)①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②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阅读短文,回答问有题。
诗中的“秋”
①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
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
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
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②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
哦,懂了。
③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哦,这首诗我懂得。
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
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④“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的似的。
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
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
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⑤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1)第①段中爸爸的吟哦声显得很“古典”,主要是因为()。
A.爸爸读诗有古人的韵味
B.萤火、风吹竹唱、蛙叫的衬托
C.吟哦的唐诗内容很典雅
D.“我”听不懂觉得神秘
(2)第②段中“捣衣”是指()。
A.万户月下演奏
B.儿童调皮捣蛋
C.特殊材质衣服
D.用棒子打衣服
(3)第③段中“我”学到的读诗方法是()。
A.要联系生活实际想意境
B.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C.要想象诗句域面悟情感
D.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4)作者引用的诗句中,与“秋”无关的是()。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C.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第⑤段中作者引用《秋思》和《逢入京使》的主要目的是()。
A.说明两首诗题材不同
B.说明两位诗人都思乡心切
C.说明两首诗写法不同
D.说明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6)如果将第④段“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7)“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有哪些妙处。
解析:(1)B
(2)D
(3)A
(4)D
(5)D
(6)不恰当。
理由:①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7)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由第1自然段“不过,……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可知。
(2)由第②段中“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可知。
(3)由“哦,……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可知。
(4)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骑马在路上时偶遇老乡,但当时随身没带纸笔不能写信给家里,只好请对方口头传达自己的情况。
与“秋”无关。
(5)由“两相对照,……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可知。
(6)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7)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B;
(2)D;
(3)A;
(4)D;
(5)D;
(6)不恰当。
理由:①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7)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点评】(1)—(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7)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心底盛开一朵花
①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
司机倒是不错,可能是看我不像是经常逃票的人,才没有把我撵下去,但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②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
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
面对车厢里几十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能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
慌乱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
”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穿着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
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
我慌忙解释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
③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
”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透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
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迫不及待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您等我几分钟,我去买包香烟,换开零钱后给您。
”老太太又笑了:“我下站就到了,下午回山东济宁老家。
我儿子一家都在南京打工,我是专门来看孙子的。
三年前,我第一次在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
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
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
④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1)短文实际写了三次投币:①三年前,好心姑娘________;②今天,好心的老太太________;③将来,“我”________。
(2)文中的“我”因什么事而感到尴尬?
(3)画“__”的句子是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太太________的特点。
(4)老太太让“我”怎么还她的一块钱?找出相关句子。
(5)“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太太的话把车厢里的人逗乐了
B.车厢里的人听了“我”和老太太的对话觉得老太太很可爱
C.这是发自内心的笑,饱含着车上的人对老太太的赞许
解析:(1)①帮老太太投币买车票;②帮“我”投币买车票;③有机会也会为忘记带零钱的人投币买车票
(2)“我”上了公交车,却没有零钱投币买票。
(3)外貌;简朴
(4)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5)C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1、2自然段概括出来即可。
(3)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①帮老太太投币买车票。
②帮“我”投币买车票。
③有机会也会为忘记带零钱的人投币买车票。
(2)“我”上了公交车,却没有零钱投币买票。
(3)外貌、简朴;
(4)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5) C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5.课外阅读。
我爱乡村的傍晚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多。
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
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去放牛的小山网。
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
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
我望着群山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远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
一阵晩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使我仿佛置身一片金色的海洋之中。
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
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
丝瓜棚旁边那块碧録的西瓜地,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
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蝴蝶落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タ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
三五只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哞”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
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乡村这恬静的生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恬静---________ 遐想---________ 喜悦---________
(2)画“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
(3)短文是按的________顺序进行描写的。
请用“________”画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4)作者抓住了起伏的山峰、________、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以及________等有特点的景
物进行描写,突出傍晚乡村的_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_、乡村傍晚的感情。
解析:(1)安静;畅想;高兴
(2)比喻;稻田的美
(3)由远及近;跳望;远处;远处;在我身边的山坡上
(4)金黄的稻田;引须高歌的大水牛;美丽;喜爱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把“金黄的稻田比作“金色的海洋”是比喻,写出了稻田的美。
(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由“跳望;远处;远处;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可知,作者是按由远及近写的。
(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安静、畅想、高兴
(2)比喻、稻田的美
(3)1、由远及近 2、跳望;远处;远处;在我身边的山坡上
(4)金黄的稻田、引须高歌的大水牛、美丽、喜爱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4)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13分)
拱桥
老臣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已经很老。
那时,他在村庄东边的一座老石屋里,已经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说是校长,其实是抬举他,因为他只管一个老师,那老师也就是他自己。
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一座真的拱桥。
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
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都是要过沟的。
那条四丈宽的沟,雨天浊流滚滚。
水()仅齐校长的膝盖,()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没有木桥、石桥、铁桥,只有校长这座肉做的桥。
一次,洪水把我们隔在这边,校长便从对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
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
最后,八个同学都被背到了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躲。
他浑身湿透,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孩子。
”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背孙子嘛。
该上课了,快来。
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
”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________(liè qiè,身体歪斜,脚步不稳)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去,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
“这不过来了吗?”他说。
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
”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________(tān tā,倒塌)的拱桥。
喘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
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________走的,________爬的。
”“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候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
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不但……而且……一边……一边……不是……而是……虽然……但是……
(2)“我”不好意思让校长背的原因是什么?请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来。
(3)对“他浑身湿透,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表现了校长的劳累,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
B.校长全身被气势汹汹的洪水打湿了,他感冒了。
C.他已经背了八个学生,此时他已很劳累,喘着气,并且喘气的声音是低沉的。
(4)“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去,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
”从句中的“扳”字你体会到()
A.校长担心自己摔倒,所以紧紧扳着“我”。
B.校长对“我”的爱护以及害怕“我”受到伤害的紧张。
C.“我”太重了,校长差点儿背不动“我”,所以要用手扳着。
(5)读完文章,我认识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填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的校长。
他这样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
(6)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拱桥”的理解。
解析:(1)虽然……但是……;不是……而是……
(2)画出:一是觉得自己平时太捣蛋对不起他,二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去背。
(3)B
(4)B
(5)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示例:校长怕我们过不去,就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过沟的“拱桥”;他不但背我们,也背过我们的父母,说明他长期坚守在这偏僻的乡村,体现出他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奉献。
(6)文中的“拱桥”一方面指校长的身材,他的腰已经很弯了,像拱桥;另一方面,文中描写了校长背我们过沟,成了我们真正的“拱桥”。
“拱桥”给了我们希望和关爱,表现出校长对我们无尽的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