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元江县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元政办发[2008]13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元江县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正文:
---------------------------------------------------------------------------------------------------------------------------------------------------- 元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元江县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元政办发〔2008〕1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农场,县直有关单位:
《元江县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并组织实施。

二○○八年三月十八日
元江县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尽可能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本方案。

一、2007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降雨、地震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7年年降雨量为1013.9毫米,较历年偏多217.5毫米,较2006年偏多130.6毫米。

全年大雨、暴雨频繁,降水偏多,灾害频发。

雨季开始期偏早,4月初就出现强降雨,5、10月降雨偏少,4、6、7、8、9月降水特多,多次出现大雨、强暴雨,全县多处发生山洪、泥石流等气象性自然灾害。

2007年气温较往年偏低,气候属较差年景,主要气象灾害为洪涝、雷电、冰雹等。

(二)地质灾害概况
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58个自然村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涉及35个村委会58个村民小组,农户1665户7100人,小学2所,师生1022人。

2007年主要发生5起地质灾害,造成9人死亡,1人失踪,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659万元。

2007年主要地质灾害有:
1、2007年4月7日1时20分,位于元江县城至墨江方向老国道213线8公里处的元江县阿竜水泥厂西北侧漫漾箐沟发生泥石流,造成1人死亡、2人轻伤,水泥厂生产生活区房屋、设备多处被掩埋,老213国道堵塞,直接经济损失186万元。

未列入监测点。

2、元江监狱“8·1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2007年8月11日晚22时许,全县境内普降大雨,局部地区降暴雨、大暴雨,8月12日零时40分许,短时暴雨、大暴雨诱发元江县澧江镇西拉箐、羊街乡锅底冲箐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8人死亡,1人失踪,1人受伤。

冲毁元江至羊街公路桥一座;沿线大量农田被埋,导致农作物、经济作物大面积被毁,沿沟及元江监狱公路两侧房屋、公路、电力、通信设施等不同程度损毁、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达4393万元。

未列入监测点。

3、元羊公路18公里桥“8·16”大型岩质滑坡。

2007年8月16日10时30分左右,在元羊公路18公里桥处发生滑坡,滑坡体下滑至沟底,堵沟形成滑坡坝,滑坡体体积约100-120万立方米,属大型岩质滑坡。

滑坡冲毁元羊公路18公里桥,冲走3头牛和1辆摩托车,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

未列入监测点。

4、元江县羊街乡中心小学校滑坡。

教师宿舍楼与教学楼后山滑坡体长60米、宽80米、厚3-10米,方量约2万立方米,为小型土质浅层滑坡。

滑坡后缘已形成贯通性裂缝,沿挡墙脚有地下水渗出,挡墙局部出现开裂变形,现处于不稳定状态,在降雨等水源作用条件下,滑动加剧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严重威胁该校学生640人、教职工3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5、澧江镇南满滑坡点,近年来活动频繁,村后出现新裂缝,后壁裂缝已扩展到村后100余米处,滑坡体长约380米,宽约400米,滑坡厚约10米,滑体变形体总方量约74万立方米,10多户村民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拉裂、浸水、冒水,墙体变形倒塌等,严重威胁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二、2007年预测检验
2007年的地质灾害频度及危害程度比2006年高。

灾害高发期为4、8月份,灾害高发区分布于未列入监测点的元江县阿竜水泥厂北西侧漫漾箐沟、澧江镇西拉箐与羊街乡锅底冲箐、元羊公路18公里桥,属突发性地质灾害,无灾害前兆,难以预测。

山区活动的山体滑坡自然村,实际情况与预测基本相符。

(一)重点危险区(点)检验
2007年大雨、暴雨频繁,降水偏多,监测点外发生的三起山洪泥石流、大型滑坡地质灾害未发现前兆,难以预测。

山区活动已列入监测点的山体滑坡自然村:澧江镇南满山体滑坡、龙潭乡邑咱拉山体滑坡、咪哩乡堕谷山体滑坡、羊岔街乡南溪滑坡、羊街乡中心小学校滑坡等在汛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严重威胁村民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实际灾害与预测基本相符。

(二)公路、矿山地质灾害检验
1、2006年预测的玉元、元磨公路沿线危险区、元红公路沿线危险区是公路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实际灾害与预测基本相符,元羊公路18公里桥处发生滑坡属预测之外。

2、矿山地质灾害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因远镍矿、金矿和青龙厂镇各铜矿点,实际灾害水平基本相符。

(三)2007年地质灾害分析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的形成、发生、发展受地质构造、降水因素、人为因素等影响,具有突发性、诱发性、危害性大、破坏性强等特点。

元江县山区面积大,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地层破碎不稳固极易发生滑坡。

2007年地质灾害产生的条件主要受地形地质条件、大雨暴雨频繁和降水偏多等因素影响。

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是水的作用,特别是汛期降大雨、暴雨频繁。

人为因素主要是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差,破坏森林植被,陡坡过度开垦,加之县境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又无治理经费,多数地质灾害隐患点进一步恶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被动。

(四)2007年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情况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三为主”方针和“四结合”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龙头,以群测群防网络为支撑,以各项制度和措施为保证,做好监测巡查、预警预报、应急抢险处置等工作。

2007年全县设58个监测点,64个监测责任人签定地质灾害预防通知书,发放工作明白卡132份,避险明白卡842份,开展巡查工作并有巡查记录,公布县、乡、村委会汛期值班电话,做好值班记录,提交应急调查报告4份,隐患调查报告6份,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有强降水重要天气消息及时通知各乡镇(农场)、各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做好防灾工作,及时做好应急调查和抢险救灾工作。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编制完成《元江县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印发各乡镇、农场和县直有关单位组织实施。

2、加强组织领导,逐级落实防灾责任制和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预警预报体系,切实做好汛期值班、监测、巡查、预测预报、应急调查、抢险救灾等工作。

特大山洪泥石流、大型滑坡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时对抢险救灾作出具体安排部署,并组织县级领导率领相关部门及时赶赴灾区一线抢险救灾,全力抓好抢险救灾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3、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宣传培训,2007年1月,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了“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分别对10个乡镇及部分中学进行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培训。

共组织培训12期,参加培训人员8206人。

向各乡镇、村委会、村民小组,县直有关单位及部分中学师生发放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安全保障》节选、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材料
12000多份。

三、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8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元江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全年降雨量正常偏少,大约为780毫米左右,预计5月中旬左右进入雨季,与常年接近或偏晚5天左右,5月雨量正常稍偏多,为120毫米;6月降水正常稍偏多,为130毫米左右。

主汛期6-8月,降水正常稍偏多,为400毫米左右,单点大雨、暴雨偏多;降水高峰期出现在7-8月,有局部洪涝灾害发生,洪涝灾害比2007年偏重,9-10月雨量正常稍偏多,为150毫米左右,雨季于10月中旬前后结束,比常年稍偏晚。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地震是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间接因素,在地震外力作用下,震力破坏了岩石的整体性和边坡的稳定性,加剧了不良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许多老滑坡复活,新的崩塌、滑坡也随之出现,诱发地质灾害发生。

(三)经济、社会活动中人类工程活动预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县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将趋频繁。

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矿业开发活动进一步活跃,村民过度开荒种植破坏生态环境,都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四)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测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据元江县气象局2008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2)据元江县防震减灾局2008年地震趋势预测。

(3)国土资源局近年来对滑坡、泥石流、矿山环境问题调查监测资料。

(4)经济、社会活动中人类工程活动预测。

2、重点危险区预测:
(1)元红公路者戛至南昏段沿线危险区(5个点):本区山高坡陡,出露地层主要为上第三系砂页岩,第三、四系古河床冲积层、堆积层,岩性为砂、砾石夹粘土,结构松散,遇水浸润后极不稳定,元红公路路基开挖,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大范围的甘蔗地灌溉水使山体浸透水,易形成山体滑坡。

主要危险块段有:①澧江镇南满村滑坡点;②澧江镇南昏村委会普漂(南凹村)滑坡点;③澧江镇大坡村滑坡点;④澧江镇大塘子滑坡点;⑤澧江镇龙潭村委会坝洪滑坡点。

(2)羊岔街旦弓-红光曼莱-澧江镇桥头村滑坡、泥石流段危险区(8个点):本区山高坡陡,出露地层为元古界阿龙组、小羊街组、三迭系及第四系冲积层,残坡积层。

主要危险块段有:①南溪河流域泥石流;
②羊岔街乡旦弓村滑坡点;③羊岔街乡南溪村滑坡点;④羊岔街乡平昌小寨滑坡点;⑤羊岔街乡上把哈滑坡点,⑥羊岔街乡光山村滑坡点;⑦东峨鹿膏山滑坡点;⑧东峨曼莱峨嘎滑坡点。

(3)东峨大沟以下下灯笼-卡塔-新光滑坡危险区(6个点):本区主要出露三迭系,上第三系泥岩,页岩夹砂岩。

山高坡陡,陡坡开垦种植甘蔗。

东峨大沟沿线渗漏,雨季易形成滑坡。

主要危险块段有:①东峨农场田村委会下灯笼滑坡点;②东峨农场田村委会新华村民小组滑坡点;③东峨大田房村委会上、下卡塔村民小组滑坡点;④东峨红旗村委会良子田滑坡点;⑤东峨红旗村委会黑果树滑坡点;⑥东峨窝科滑坡点。

(4)金厂-小班碧河泥石流危险区(2个点):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哀牢山变质岩系,蛇纹岩大面积出露,风化严重,结构疏松。

加之蛇纹石矿、石棉矿和镍矿开采,排放大量废石、废渣,雨季极易形成泥石流。

主要危险区:①金厂矿区;②小班碧河矿区沟流域泥石流。

(5)那诺乡者党红土坡-那诺乡政府驻地危险区(4个点):主要危险块段有:①那诺乡者党红土坡村滑坡点;②那诺乡政府驻地滑坡点;③那诺乡者党当沟村滑坡点;④那诺乡战午、站立滑坡点。

(6)羊街乡锅底小寨-尼戈大寨危险区(8个点):主要危险块段有:①羊街乡锅底小寨滑坡点;②羊街乡垤霞尼戈大寨滑坡点;③羊街乡归当滑坡点;④羊街乡昆南滑坡点;⑤羊街乡阿伙罗马滑坡点;⑥羊街乡罗马村滑坡点;⑦水龙村滑坡点;⑧垤霞村滑坡点。

(7)咪哩乡大新-堕谷危险区(2个点):①堕谷滑坡点;②大新滑坡点。

(8)因远半坤-乌布鲁危险区(3个点):①因远半坤滑坡点;②因远小龟池滑坡点;③因远乌布鲁滑坡点。

(9)青龙厂镇栽垤-摸期作危险区(6个点):①青龙厂镇栽垤滑坡点;②青龙厂镇莫期作滑坡点;③青龙厂镇东瓜林滑坡点;④青龙厂镇紫胶园滑坡点;⑤青龙厂镇核桃树滑坡点;⑥青龙厂镇果落垤豆米差滑坡点。

(10)洼垤乡勺丕垤-南岔危险区(3个点):①它吉克南岔滑坡点;②它吉克勺丕垤滑坡点;③它才吉它当莫滑坡点。

(11)龙潭乡邑咱拉-期吉下寨危险区(3个点):①邑咱拉滑坡点;②期吉下寨滑坡点;③十二湾滑坡点。

3、中小学校区(舍)地质灾害预测,主要危险点有:羊街乡中心小学校滑坡、羊岔街乡南溪小学滑坡等。

4、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采矿是对地质环境改变较大的人类工程活动之一,大量废石、废渣无序堆放,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区有:①金厂梁子镍矿-小板碧河泥石流;②青龙厂镇云南工程塑料公司铜矿、铜厂冲铜矿等各矿山滑坡泥石流;③官仓石膏矿区边坡崩塌、泥石流。

5、公路地质灾害预测,主要危险区有:①元羊公路18公里桥滑坡点;②玉元、元磨公路上侧各滑坡点;③元红公路者戛至南昏段沿线、元羊、羊那、元龙、元洼、元漠、咪哩等县乡公路沿线各滑坡点。

四、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总体减灾思路是突出“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要目标,切实贯彻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和“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建设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相结合”的“四结合”原则,以推进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基础性调查,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为重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乡镇、农场要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和完善领导逐级责任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云南省地质灾害处置规定》等有关规定,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巡查、汛期值班、防治、应急抢险处置任务等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责任人。

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强化监测、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应急调查,加大监督力度,发现险情和隐患及时报告、及时处置。

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员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要目标。

以属地化管理为主,各负其责,做好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各乡镇、农场要成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位领导具体负责,这既利于统一指挥,又便于协调和加强与地质灾害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和重点灾点;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知灾、识灾、避灾能力,发挥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能动性,因地制宜、主动防灾,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2、进一步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按照《云南省县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建设指导性意见》(云国土资环〔2003〕66号)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工作,认真落实层层负责、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等制度,落实简易观测、灾前报警、紧急避让三条措施,填写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督促、指导各监测责任人对灾点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完善县、乡(镇)、村、组及监测点的网络系统,相互配合协作,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高度重视和充分应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3、加强基础调查,巡查排查,落实各项措施
县、乡(镇)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在汛前、汛期、汛后要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巡查、排查,通过巡查和排查,及时发现隐患和掌握辖区内地质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适时调整完
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反映能力。

应急调查过程中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要按《云南省地质灾害处置规定》尽快采取必要的防灾、抗灾、救灾措施进行及时处置,同时按险情和灾害等级的上报程序,以最快的信息传递方式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及时对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类型、成因和发展趋势做出明确判断,为救灾指挥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是否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勘查和治理的意见,避免因监测预防不力或处置不当而造成的灾害事件发生。

4、多渠道筹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
为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应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勘察、治理和重点地质灾害村组的异地搬迁。

同时,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鼓励社会捐助,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每年选择1-2个地质灾害危害较大的重灾点进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使地质环境明显改善,有效遏制全县地质灾害逐年恶化的趋势。

5、明确职责,密切配合
县国土资源局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责,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预防工作。

建立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监测巡查制度、速报和应急调查制度、预报制度、督查制度;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明确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重点,明确监测、巡查责任人,把“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责任人,把“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住户;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标志,禁止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各种活动;做好地质灾害的中期、短期、临灾预报,加强与气象部门的配合,密切关注汛期气候、降雨变化,尤其注意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短时集中降雨天气,提前采取措施;按《云南省地质灾害处置规定》对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及时处置;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县建设局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县交通局要建立完善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灾方案,督促公路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县旅游局要组织开展各旅游景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景点年度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建立旅游景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的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县水利局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县教育局要组织开展各中小学校区(舍)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建立中小
学校区(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监测和防灾知识的宣传。

县气象局要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6、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城镇、重点工程(公路、矿山、水库等)以及其它建设项目,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环境适应性调查、评价工作;严防工程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及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避免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农村民房建设一定要选择适合地点,避开陡坡、沟口、危岩、裂缝发育等危险地段,要特别注意切坡不当,房前屋后引发的小型滑坡灾害。

7、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地质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培训,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普及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发挥群众的能动性,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损失。

——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