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名著读书心得7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名著读书心得7篇
《史记》名著读书心得1
《史记》这本历史巨著,是我们中国人民智慧、历史的结晶,是千年历史的记载。

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繁荣的唐朝、残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汉武帝……我仿佛真的
看到了皇宫的奇珍异宝,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硝烟、汉武
帝挥兵抗击匈奴的战争场面;有的看着令人心旷神怡、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紧张、有
的看着令人无可奈何……
我觉得唐皇就应收集更多的书籍供天下人阅读,还得让臣子多接触一些关于习武的
知识。

而秦始皇就就应让人们阅读一些来自统一前其他国家的书籍,不要那么专横,要
心胸宽广,能够接纳百家之言。

精通习武的汉武帝就应了解一些古今巨著,成为一名能
文能武的好皇帝。

再谈谈古代名人吧。

例如扁鹊,他使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诊了多少个疑难杂症,挽
救了多少在死亡深渊边上挣扎的老百姓。

还有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几
年之久,但是依然不忘自己出使所肩负的重任,促进汉朝和西域的交流,构成了丝绸之
路的雏形。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学家,他教育学生不是体罚,而是用礼仪道德规范
他们的言论和行为,用文献、典籍丰富他的知识和见闻,他还善于循序渐进的诱导人,
不仅仅如此,他还是个十分正直的人,他从不谈论怪异、暴力、悖乱和鬼神之类的事情。

读了《史记》,我不仅仅丰富了见闻,还增加了知识。

读书真好!
《史记》名著读书心得2
今日我看完史记的刺客列传,里面有一个故事让我难以理解十分迷惑,那就是——
荆轲刺秦,图穷匕现。

先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吧:一个名叫荆轲的.卫国人,喜欢读书和剑术。

这一期间,秦国正在攻打赵国,把赵国拿下后,秦军将打向燕国。

燕太子丹心急如焚,想找一个技
艺高超的刺客去刺杀秦始皇。

之后,他认识了荆轲,荆轲说能够帮他刺杀秦始皇,但他
需要一个助手,太子丹帮他找了一个13岁就杀过人的秦舞阳。

荆轲想出了这样的一个
办法:他本人手持着一个装有燕国将军樊於的脑袋,因为他是秦王的仇人。

秦舞阳跟在
他身后,手持燕国地图,在地图里藏着匕首,借着拜见秦王的机会伺机刺杀。

荆轲按照
计划执行了,然而因为秦王的狡诈,最终荆轲刺秦失败了,他也悲惨的被秦王刺死了。

我迷惑的是,荆轲和燕太子丹他们为什么想出的办法这么愚蠢?!真的是愚笨,没
有好好地准备,不看天时地利人和,也不管成功的系数大不大,就冒然行动,结果肯定
是失败的,还白白送了燕国将军的一条命,真是太不划算了。

并且,刺杀的失败让秦王
更加速了对消灭燕国的脚步,我真的想不通,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说不定有樊於
将军在,再和别的国家联手,还能避免燕国的灭亡呢。

当然,他们的勇气我是很佩服的,但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智谋啊。

所以啊,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千万不要行事,要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能见机行事,要
不然下场会很惨的。

并且,决定做一件事之前,要想清楚成功的胜算有没有把握,不能
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史记》名著读书心得3
自人类有意识以来,死亡一直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因其超体验的实质,造成了人
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成了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

任何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贪生怕死也
自然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
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至今都不曾停歇。

因为理智
知道永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于是自然就衍生出了不朽的理念。

古人对不朽有三个衡量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并很有把握
地认为,只要做到了其中之一,就可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但是在变化莫测,无迹可
寻的命运轨道上,这样的标准显然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因着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
不断演绎出了一幕幕生死抉择的画面。

是择生还是择死?这一难住了哈姆雷特的选择题
也常常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而这一难题也由于不朽标准的存在,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
还是选择死都不能单纯地用勇敢或怯懦来划定。

面对生死抉择,人们常常认为死能明志,生却践志。

但是成败与否更不能单凭这样的标准来衡量。

所以,当这样的选择出现在司
马迁面前时,他经过深思熟虑和无数次的自我思想抗争之后艰难的选择了比死还痛苦的生,并且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的生
死观念。

这一观念不仅为后人树立起生命的价值尺度,同时也贯穿着整部《史记》的创
作过程的始终。

择生还是择死。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从鸿篇巨制的《史记》和激切感人的《报任安书》中感受到司马迁在这个选择上的煎熬。

择生意味着肉体的痛苦,人格的侮辱,灵魂的漂泊。

而此时的择死似乎看起来更加容易些,但一了白了地逃避之后,也就永远丧失了永垂不朽的机会,成为了“轻于鸿毛”的死。

此间的孰轻孰重不仅一次又一次的拷问着司马迁饱受重创的心灵,与此同时,也无时无刻地向后人发出深刻的疑问。

但最终庆幸的是,司马迁还是选择了艰难地生,中华民族因此才得以增添一部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学杰作,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也因此有了大致可以确认的轮廓。

我们可以认为,经此一役,司马迁已经完全经受住了生与死轮回的考验。

因此他的生死观不仅是灵与肉的不断碰撞的结晶,也是维护人格尊严与追求永恒不朽的伟大结晶。

《史记》名著读书心得4
《史记》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论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仿佛再现了历史社会画面。

书中有许多我们认识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颇、蔺相如、屈原等,记叙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

读了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我想到了很多。

我的见解不可能和专业人员相比,可是
我的真实体会。

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古代的君王分两种,一种是一心为民的`君王,一种是贪图利益、沉迷于酒色之中的君王。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心为民的君王,受
到百姓的热爱和后人的赞扬,而后者则让百姓唾弃,最终致使国家灭亡。

虽然经历了几
千年,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常在电视上看的那些贪赃受贿的官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每一天都有战争。

各国诸侯你挣我抢,都想一统天下,而不顾及百姓死活。

没了钱,就加大税款;没了粮,就逼迫百姓交粮食;没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户去找年轻力壮的人。

弄得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们此刻的生活多么完美。

不用担心发生战争,不用怕吃不饱穿不暖。

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更要努力学习。

这就是我读《史记》的感受,期望大家也看一看这本史学巨著。

《史记》名著读书心得5
暑假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经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了利欲熏心的庞涓,残暴的秦始皇,忠厚老实的周公旦……仿佛看到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灰,汉军和楚军大战的场面,有的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有点让人神情紧张,还有的让人感动不已。

在《史记》故事中,圣人孔子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他周游列国十四年,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最终没有实现,但这十几年的时光却没有白费,他走过许多地方,对各地的社会,人情,风俗等进行了考察,这些都让他获益匪浅。

在著书时,将自我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让儒家学说更加成熟,成为后世的典范。

从圣人孔子身上我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仅有自我亲身经历,才会有最深刻的的体会和感悟;自有自我亲眼目睹才会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仅有自我亲自饱览风情,才能领略自然的奇妙。

读了,《史记》不仅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还扩展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和见识。

让我懂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越来越爱看书了!
《史记》名著读书心得6
在许多本教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体现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归纳出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

其次是因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后,加上那几句振奋人心的话,真是让人无法挑剔,赞叹不已呀!
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写道: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我的
功劳,不自恃自我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我以前一向以为韩信是一个英雄,原先他也
有狂妄的一面,让我重新认识了他。

从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经显
现出了自我的光芒,就不要太骄傲,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记》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

这本书振奋了我的精神,
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心灵!
《史记》名著读书心得7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并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
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

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
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
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

以前,我认为刺客可是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明白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并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我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归。

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悲壮,更有那之后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在《史记》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
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
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十分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
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

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
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

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境,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史记》后我才明白,原先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必须是英雄,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