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看唐代的家庭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唐诗看唐代的家庭教育
2019-09-07
【摘要】唐代之所以成为⽂治武功全⾯发展的盛世,家庭教育作为其中⼀个重要原因不可忽视,内容、体裁繁多的诗歌⾄唐展到顶峰。
唐⼈借助唐诗开展家庭教育,⽽唐诗是作者思想的凝结升华,让⼦⼥在进德修⾝、求真远志、节操正⽓、谦恭礼让、惜时爱物等⽅⾯受到启⽰。
【关键词】唐代;唐诗;家庭教育
唐诗作为唐代为后⼈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是不可⼩觑的,其中对⼦弟道德、⽂化等⽅⾯的美好期许、教导的诗篇更是屡见不鲜。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吟诗作赋是中国古代读书⼈的⼀种⽣活⽅式。
诗歌是语⾔的提纯与升华,因⽽诗教⼀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故孔⼦⽈‘不学诗,⽆以⾔’。
”
⼀、勤学勉⾏、读书致仕
魏晋南北朝时期,⼠族门阀势⼒空前膨胀,⼠族们垄断政治、经济、⽂化,下层庶出地主阶级处于被统治之下,社会地位也低于门阀⼤族,被排挤在上层社会之外。
由于政治被世家⼤族所控制,九品中正制也渐渐沦为为⼠族服务的⼯具,结果造成“上品⽆寒门,下品⽆⼠族”的统治局⾯。
南北朝后期,⼠族门阀势⼒逐渐衰弱,隋末农民⼤起义更是给⼠族致命之击,被⼠族所垄断的政治局⾯开始松动。
新⽣的李唐王朝为了巩固政权,消除⼠族的不良影响,废除九品中正制,转⽽实施科举考试。
“在这种制度之下,⽆论是贵族⼦弟还是庶民百姓,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这就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族凭门第‘平流进取,坐⾄公卿’的垄断局⾯。
”寒门⼠族在这种情况下读书进取、登科及第之⼼随之⾼涨,这⼀⼤环境下,⿎励学⼦勤学苦读、治学修⾝的唐诗也是应运⽽⽣。
唐⼈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知识的价值,其出发点是想改变庸庸碌碌、⼀事⽆成的过去,希望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这⼀途径登科及第,光耀门楣。
这种“书中⾃有黄⾦屋”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是科举考试制度的衍⽣物,科举成为寒门⼦弟摆脱困境,进⼊上层统治阶级的捷径,有了这样相对⽽⾔简单的敲门砖,学⼦们欢欣⿎舞之际,想通过科举改变困苦的现状也是⽆可厚⾮的。
如王樊志的诗“黄⾦未是宝,学问胜珍珠。
丈夫⽆传艺,虚沾⼀世⼈。
”“养⼦莫徒使,先教勤读书,⼀朝乘驷马,还得似相如。
”这种书中求富的⼼态并⾮个别诗⼈所有,⽽是反映了当时唐代整个社会的思想趋势。
⼆、爱国忧民、建功⽴业
唐代建⽴,由于统治阶级吸取前朝教训,实⾏了⼀些有利于稳固统治,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益强盛。
不过到了唐代中后期,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没落,国内民变不断,边疆战争迭起,百姓⽣活在⽔深⽕热之中。
⼀些有志之⼠空怀报国之⼼,⽽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奈只能⽤诗歌来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寓到四川成都,⾼呼“安得⼴厦千万间,⼤庇天下寒⼠俱欢颜,风⾬不动安如⼭!呜呼!”除此之外,唐诗中表达爱国忧民的诗篇许多许多,有代表性的还有李⽩的《战城南》、杨炯的《从军⾏》、韩愈的《左迁⾄蓝关⽰侄孙湘》等等。
所有这些诗篇虽然是作者抒发⾃⼰内⼼爱国忧民的情怀,但是对于教育时⼈和后代⼈要怀有⼀颗爱国忧民的⼼起到⾮常⼤的激励作⽤,它就像灵泉圣液,滋养着国⼈的⼼灵;像战⿎军号,激励着国⼈建功⽴业、报效祖国;像罗盘灯塔,指引着国⼈前进的⽅向。
毫⽆疑问,这对于提⾼国⼈的素质,锻造民族精神,培养⾼尚的⼈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
唐代⿎励学⼦从军卫国、建功⽴业的诗歌基本上充满了当时⼈们慷慨报国的豪迈之情,虽然其中不乏求取功名利禄的成分,但爱国主义情感却充斥其中,这种希望学⼦们报效国家的热情是难能可贵的。
⼠⼈⼦弟在建功⽴业、报效祖国的壮志雄⼼⿎舞之下,纷纷⾛向战场,上阵杀敌,在扬名⽴万实现个⼈价值的同时,更是将唐朝推向另⼀个发展⾼峰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拥护,成为多民族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三、道德教育、家庭美德
1、修⾝养性。
坚持对于良好道德修养的追求,不断以更好来要求⾃⼰,以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之⼈,是唐代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因为不论是通过科举进⼊仕途,亦或是从军报国都需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前提,为此修⾝养性是唐代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唐诗中表达修⾝养性,练就良好道德品质的诗歌所占⽐例也是相当⼤的。
如不畏权势所折腰的“诗仙”李⽩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表达出李⽩正直⽆私,不畏权贵,坚守道德情操的⾼贵品质。
⼜如杜甫在颠沛流离,报国⽆门,怀才不遇之际仍能坚持⾃我,⾼唱“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以葵藿向太阳⾃⽐,表达出⾃⼰忠贞不阿,不为富贵权势所动。
修养⼼性不为外物所动,执着于⾃⼰内⼼所想,才能朝⾃⼰的既定⽬标努⼒,达成读书致仕、建功⽴业的理想,因此,有良好的个⼈修养,成功在望。
2、三纲五常,忠恕孝悌。
⼀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想成就⼤事必须从⼩事积累。
换⾔之,要想实现⾃⾝价值让社会承认⾃⼰,必须先学会在⾃⼰的⼩家中如何让家庭成员认可⾃⼰,这时良好的家庭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唐代的思想道德和⾏为规范教育主要以三纲五常、忠恕孝悌为主,要求敬天尊祖、忠君报国、孝敬⽗母、尊敬仁长、礼待师傅。
强调个⼈在⼈伦关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即⽗义、母慈、兄友、弟恭、⼦孝等。
”如李⽩在《赠历阳褚司马》中写到的:“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
先同稚⼦舞,更有⽼莱⾐。
因为⼩⼉啼,醉倒⽉下归。
⼈间⽆此乐,此乐世中稀。
”表达了诗⼈因常年游历各⽅,与家⼈少聚多离,⽆法享受家庭温暖,⽽对娱亲、家庭和睦的羡慕之情。
⼜如孟郊的《游⼦吟》“慈母⼿中线,游⼦⾝上⾐。
临⾏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草⼼,报得三春晖。
”更是因表达对母亲感恩、思念之情⽽流传⾄今。
3、勤俭节约。
华夏民族素来是以勤俭持家著称于世,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克勤克俭、艰苦奋⽃的事例⽐⽐皆是,散发着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美德光辉。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俭持家,戒绝奢侈,为唐⼈所崇尚。
晚唐诗⼈李商隐从国与家两个⽅⾯⾼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创业守业的真谛――“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居易在《狂⾔⽰诸侄》中教育侄⼦要知⾜:‘⼀裘暖过冬,⼀饭饱终⽇。
勿⾔舍宅⼩,不过寝⼀室。
何⽤鞍马多,不能骑两匹。
'他的《闲坐贻诸少年》⼀诗则指出物语不能过度膨胀的道理:‘多取终后亡,疾驱必先堕。
’劝诫后辈不要⼲名邀利。
”唐代把勤劳节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弟在思想上要热爱劳动,尊重他⼈的劳动成果,鄙视贪图享乐,反对坐享其成,憎恨奢侈浪费,崇尚艰苦奋⽃。
在⽣活中要吃苦耐劳、勤奋努⼒,并把恪守俭朴、厉⾏节约作为⾃⼰的良好习惯。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唐⼈勤劳持家,为唐代的发展壮⼤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家庭教育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发展到了⼀个相对系统、理论、成熟的阶段,进⼊到了⼀个更为完善、定性并逐渐繁荣的时期。
唐⼈重视家庭教育,这不仅为促进唐代诗歌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华⽂化宝库中的⼀颗奇葩作出了贡献,⽽且也对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唐代家庭教育为我国古代诗歌⽂化的传扬与发展做出了巨⼤贡献。
【参考⽂献】
[1]王梵志.全唐诗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邓⼩军,鲍远航.唐诗说唐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刘.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王定保.唐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1.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从唐诗看唐代的家庭教育
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