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壶口瀑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壶口瀑布》教案
教材解读
《壶口瀑布》出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游记。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 “压而不弯” “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将情志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文章挟雷裹电,震撼人心,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们对山水风光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可利用学生的心理及已有的散文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游记,学习本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4.继承和发扬坚忍顽强、柔中有刚、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重难点突破
重点: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黄河精神品质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教学与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用壶口瀑布的视频创设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3•诵读法: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法:
1•圈点勾画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2.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的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诵读法:反复诵读精彩片段,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与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 •情境导入。
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学生欣赏。
师:壶口瀑布给你带来的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对壶口瀑布的感觉几乎是一致的:气势宏伟,声如震天,犹如万马奔腾,震撼人心。
同学们看到这震撼人
心的景观后,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生抢答。
师:大家的联想很丰富哦。
散文家梁衡曾两次来到壶口瀑布,他和大家一样,震撼于壶口瀑布之壮美,回去后写了一篇游记《壶口瀑布》(板书课题:壶口瀑布)。
他笔下的壶口瀑布是怎样的呢?他由这前赴后继的惊涛骇浪联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
【意】,目的是以直的方式,激学生口瀑布的初步,使学生将要学的文生厚的趣。
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 -),山西霍州人。
:1968年 于中国人民大学。
任《内蒙古日》者、《光明日》者、国家新出 版署副署,著名的新理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家。
曾荣全国青
年文学、理文学、全国秀科普作品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等多种荣誉称号。
任《人民日》副、中国 人民大学新学院博士生、中国作家会全委会委、中国者会全
委会常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
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的角落》《新叶的脉》《新原理的思考》等。
梁衡有多部散文集世,《口瀑布》自《梁衡理性散文》。
梁衡在 的代序里提到“文章思想而写”,他 散文美的最高次是“哲理美二要写出新的思想。
3. 累生字。
寒噤(j in) 潺潺(ch an) (g u)出(zh a)
_(ch eng) 迂回(y u)怒不可遏(e)
⑵解下列。
寒
噤:寒。
迂回:曲折回旋的;的。
震耳欲:形容声音很大,耳都快震To
前呼后:前面有人喝开路,后面有人着保。
旧形容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怒不可遏:怒 得不能抑制,形容怒到了极点。
里形容水不可阻的子。
第二段:自主探究 【活任】教播放文朗音,学生听,听画出描写口瀑布的句,感受口瀑 布的气。
1•懂文,初步感知。
思考并回答: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
全文可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全文。
第二部分(第2段):描写雨季,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5段):具体描写枯水季,口瀑布的壮美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 (第6段):美黄河精神,揭示象征意。
2. 听完文,大家用几个 概括黄河的口瀑布你留下的印象。
3. 作者几次游了 口瀑布,分在什么季o
4. 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表出的特征又是怎的?
【交流明确】
1•危、雄、壮、气磅礴、令人胆心惊……
2•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在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段:合作探究
比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并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并做批注)
(1)准下面加字的音。
成(zh u ) 推(s a ng ) ^_(ji e )霎(shl )
旱季(写) 、明确:
1. 作者去两次口瀑布,什么略写第一次?
2. 旱季口瀑布有怎的特点? 3•作者写篇文是了表达民族精神的美,他什么要借助美黄河来达到其写作目的, 而不直接美民族精神呢? 小答案
1 •略写雨季的口瀑布,表口瀑布的气磅礴,后文写旱季的口瀑布蓄。
2.柔相、气磅礴、凝重猛烈、雄壮、撼人心魄。
3•作者借美黄河表达自己祖国山河的,更表出百折不、自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礼,用的是象征的 写法,意深厚,耐人
味。
黄河是中民族的母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民
族的性格。
黄河在口将其力淋漓尽致地展了出来,作者美黄河,正是美中民族百折不、自不息的精神。
第二 目
1 •体会作者遣造句的特点,欣文中精妙的句。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程中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
程
第一段:复入,学情断
1 •听写生字。
2. 学生精彩的段。
(生)
3. : 口瀑布有怎的特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的写作手法?
:口瀑布气磅礴,雄壮,柔相。
文章表达了作者大好河山的 和民族精神 的美之情。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美黄河来美中民族的精神品。
【意】 个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上所学的主要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
深情朗更使上伊始 充切的气氛,能同学着趣入新。
第二段:自主探究
雨季 ---------- 如嚐丄
------- 震耳解
-------- « -------
旱季(写)
隆隆心去、 然而下
泉、潺潺 “上面 是•
股 地冲去
去 (55)
(K 磅
礴)
“其如 水浸沟岸, 罩乱石I —
------
魄,撼丿vtr
魄的壮弓耄
大水“菠跌 成溪、 万,相互
凝 哀哀打年、如 如(柔)
着…… 重”
得粉碎, 点,碎成 大
水向希涌 去,“平 碎成
的,大勺的, 厚庄重4 一 卷毯从空抖 落”
之中 无
H 产 耐到一定程度 ”,就会 力抗争, 忍不拔 神
,雄牛, 柔相
“柔和 只有厚 心、
有 的精
【意】个是引学生自主品 文,通 点勾画,把握景物的特点,下的
:通上的学,我知道了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美黄河来美中民族的精神品。
下面我就来具体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描黄河的。
1.雨季的口瀑布。
(1)学生默第2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口瀑布的?圈点勾画相关句子,然后回答。
指名回答后,教明确:
首先,用人的来托、渲染口瀑布之“危”,全段奠定下情感基。
然后,正面描口瀑布之“危”,气之大:从听、、触等不同角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
“涛声如雷”“震耳欲的涛声”是从听角度写其壮美气;“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是一股地冲去,冲去……” “回望那白烟”等是从角度写其磅礴的气;“扑面而来的水汽,是从触角度来写。
男同学本段,出口瀑布的磅礴气。
(2)此作者的感受是怎的?写的目的是什么?
、言,明确:“仿佛突然就要出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白烟,心在不住地跳……”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从面突出口瀑布之,气之大。
2.旱季的口瀑布。
(1)听第3、4段朗音,学生思考: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旱季的口瀑布的?圈点勾画相关句子,然后按照以上的思路回答。
指名回答后,教明确:从正面描写:①角度:“河水从五百米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如千万,互相着、撞着,推推
,前呼后,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碎成堆堆白雪。
”“当河水正般快快地着,突然
脚下出一条四十多米的深沟,它来不及想一下,便一跌了去,更,更,更急。
”“黄河在里由而窄,由高到低,只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然成一束,
向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
”……
②听角度:“前呼后”“更”“向槽里隆隆冲去” “如泉潺潺成溪”。
从面描写(托):
①“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宇宙仿佛只有水的存在。
”用青冷的山和寂寂的天来托黄河水如千万般的磅礴气。
②用当地人关于野猪掉旋毛被拔光的,面托一个个旋之疾速、力量之大,令人胆寒。
③“我听了不打了——不龚港”
田作者的咸寻伞ip
(2)第3、;奩矗描写极精翳,你[壬二个段有感情地行朗,要出气。
学生自告
勇,教播放音,学生配朗。
生。
(3)作者由眼前的黄河想到了什么?一内容有什么作用?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个小小的口,怎么一下子集了海、河、瀑、泉、所有水
的形,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道是要在口中一个世界?”明确作用:上文,深化主,下文的抒情作O
3.指名丄女生朗第5段,長他同学思考:作者什么要描写脚下的石?
后,明确:硬的石有的被水得千百孔,有的被水切下去,柔弱的水却能切断石
,可“柔和之中只有厚无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力相,力抗争”。
作者描写石,是了反黄河水柔中有、忍不拔、力抗争的性格。
[意】各种形式的朗及各个面的,既突出了重点,又学生提供了独立活、独立思考的机会。
引学生深入地触摸文字的脉搏,起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共。
第三段:合作探究
1.析精彩言。
(1)引学生品析的准确运用以及排比、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
采用“ 一”“一”等方法加以体会。
(2):文言的特点是什么?例明。
后,明确:本文的言特点是准确生、气磅礴。
尤其是遣用字更注意形象切。
如用
“涌,,“ ”“撞,,等写黄河水流速之快、气之大;用“平坦如席” “一卷毯”写水之“平,,之“大”;用“如泉”“潺潺成溪”写水的声音……用切,准确地描写出黄河水之壮美。
2.探究象征手法。
(1)引学生回学的《》一文中的、菊、牡丹各自象征什么。
(2)想一想:判定象征手法的关因素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回答: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由此及彼的想。
(3)你得《口瀑布》一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后,明确:黄河不屈不、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形象,正与中民族的精神相似,所以作者黄河的礼,正是民族精神的
礼。
(4)大屏幕展示文最后一段“黄河博大厚……”,学生声,感受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作者的豪情。
3•品文最后一段,回答:作者借美黄河美了中民族的什么精神品?小,推言
人。
教解:作者在前文具体描写的基上,在最后一段揭示了黄河的象征意,黄河“博大厚,
柔中有;挟而不服,而不弯;不平呼,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磨却得忍、不屈不、柔相;一大的性格正是中民族所具的精神品,因此,作者表面上是美黄河,是借此美中民族大的精神品。
【意】析言和表手法的目的是了学生体会其特点和作用,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段:拓展延伸
I.由文的最后一段,你想到哪些“ 了多磨便有了自己的个性”的人物或事件?学生所欲言。
教充: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离》;左丘失明,厥有《国》;子脚,《兵法》修列;
不迁蜀,世《》;非囚秦,《》《孤》;《》三百篇,大抵圣之所作也。
司迁受拘作《史》,文天舍生取,等等。
事件:抗日争、解放争等。
2•本文是美黄河?找出相关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不是美黄河,更是美有着黄河精神的人(民族精神)。
相关句:“黄河博大厚, 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
全班齐读这一段,要读出气势和赞美之情。
3•结合全文,思考讨论: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了借赞美黄河来表达对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用黄河的伟大精神
来比喻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柔中有刚、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之情。
壶口瀑布那雄
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要永远保持和
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4.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整体感知、定点探究等,使学生了解了文意,体会了情感:初步感受到象征手法的运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初步解读。
课堂小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千百年来哺育着华夏儿女。
她伟大而坚强的品格早已融入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
我们赞美黄河,并要把黄河精神继承并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