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和多层次探寻美点,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学习脉络清晰、层次井然的写法。

2.理解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教学过程:
一、走近醉翁亭
欧阳修因为上书为推行“庆历新政”而被贬的范仲淹等人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越明年,便写了这篇《醉翁亭记》,此文一出,便盛传不衰。

滁人唯恐失之,遂请人将全文刻于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漫灭,又请苏轼用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本节课我们将通过美点探寻活动来领略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二、醉美醉翁亭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下面我们就来探寻一下它美在何处?
(一)美在脉络清晰,层次井然(结构)
1.放眼整体布局(勾画关键词句,指名回答)
景——人——情
段落之间:若夫至若已而等转接词语,起到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若夫转接连词,假说,例说
(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变化之美)
至若转接连词,层进,描写的进一步深入
(滁人游、太守宴)
已而时间副词,不久,
表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变化
(日暮而归,几种乐的境界)
2.着眼段落内部(独立思考,抢答)
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的来历:作亭者→名之者→命名缘由
追问: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观察的角度是什么?整体→局部全景→特写远→近
移步换景
山间之景:
日出→云归→晦明变化,山间朝暮
早→晚
春花→夏木→秋霜→冬石→乐亦无穷
分说→总说
滁人游宴: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外→内
(二)美在和谐自然,其乐融融
朗读1、2、3自然段,领略风景美、人情美
景与景醉翁亭与周围的环境(山水相映、变化多姿)
景与人(朝而往,暮而归滁人游)
人与人(滁人、众宾、太守)
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简朴而别有滋味的宴饮之乐
(三)美在豁达仁爱,与民同乐
1.提挈全文的句子、主旨句:(齐声读出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这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2.欧阳修之“乐”
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包括: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乐”字贯穿全文,文章风格淡雅闲远,其根源是欧阳修具有乐观豁达的胸怀,对贬谪遭遇处之泰然,不屑于成为穷愁怨嗟的“庸人”。

他虽因支持“庆历新政”而被贬滁州,但他爱民之心未曾减少,政事宽减,与民休息,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于乐民之乐,与民同乐。

(四)美在虚词妙用,舒卷自如
“也”“而”的妙用
通过例句去掉虚词后比较来体会。

“也”(表判断,语气更为肯定;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叙事抒情风格,于解释说明的口吻中透着淡雅的幽默,在漫不经心的叙述中,有一股任性自得的惬意,舒卷自如的趣味。

“也”字通篇使用,非但不会觉得单调乏味,反而使人觉得委婉有致、摇曳多姿。

“而”(多为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等作用)
朝而往,暮而归(朝往暮归)
游人的从容之趣、悠然之乐便会荡然无存。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日出林霏开,云归岩穴暝)
使得原本诗行一样整齐的句子断开乐,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而”字的使用,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结合,让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

总之,作者妙用虚词,对于打造本文委婉有致,摇曳生姿的风格,功不可没。

(五)美在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对偶句描摹,散句陈述。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总结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临溪而渔,溪深而渔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儿前陈者,太守宴也。

(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和谐。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山肴野蔌,杂然儿前陈者,太守宴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遥相呼应,错落成对,造成了珠联璧合、回环咏叹之美。


它创造了宋代游记散文铺排议论的模式,增强了抒情的主体性和文学色彩,是游记由文体本位向审美本位转变的经典之作。

同学们,我们的美点探寻到这里,是否给了你新的领悟与启发呢?小组交流,说说你的新发现。

美在
如:美在文字简练,生动传神
环滁皆山也。

(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一句一景,字字不虚。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三、对话醉翁亭
与范仲淹不同,欧阳修崇尚“乐”字,他随遇而安,即使被贬,也能自然地融入山水之间,融入自己和百姓的生活,乐民之乐,与民同乐,他的人生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如果你穿越时空,在醉翁亭偶遇欧阳修先生,你们将会有怎样的对话?
(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设想,课后作为作业完善对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