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武穴教师考试小学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黄冈武穴教师考试小学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学习策略的核心是( )。
A、计划性
B、规则
C、方法
D、监控
答案::A
解析::
计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2.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奖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这种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D
解析::
品德评价法又称奖惩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学生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评比、操行评定等。
题中教师运用表扬、奖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属于品德评价法。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答案::C
解析::
这句话强调了教师以身作则,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起到示范作用.属于榜样示范法。
4.缺乏实验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答案::A
解析::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它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于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这些对学习迁移和实际教学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差。
5.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答案::D
解析::
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6.“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答案::B
解析::
“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学校教育。
7.王老师教育学生有方,他很注意培养班集体,并能统一各方面的力量,做到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他主要贯彻了( )的德育原则。
A.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B.疏导性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D.知行统一
答案::A
解析::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统一各方面力量,体现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答案::C
解析::
德育内容的确定要受到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
所以,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环境的调节。
9.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称之为()。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先行组织者
D.互动协作
答案::B
解析::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0.如果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分析,就意味着他已经掌握了一些(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D
解析::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分析,从而根据检测、跟踪结果做出调整,说明他已经掌握了元认知策略。
11.视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
A.提高
B.降低
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
D.既不提高也不降低
答案::C
解析::
视觉的明适应是感受性逐渐下降的过程,视觉的暗适应是感受性逐渐升高的过程。
12.“某某同学在班里表现最好”,此评价属于( )。
A.目标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绝对评价
D.相对评价
答案::D
解析::
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
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属于相对评价。
13.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将眼光停留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
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从众效应
B.木桶效应
C.期待效应
D.投射效应
答案::C
解析::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
是指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
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题干所述为期待效应。
故正确答案为C
14.狂喜、恐惧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答案::B
解析::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为(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综合课程理论
答案::B
解析::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也称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他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16.(2020年真题)高三学生志强认为做事应达到尽善尽美,因此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常常因偶尔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
心理辅导教师通过纠正其不合理信念来调整他的情绪。
该教师采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A.理性情绪疗法
B.系统脱敏法
C.阳性强化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答案::A
解析::
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是用来纠正不合理观念,从而消除消极情绪。
17.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答案::B
解析::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这是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18.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是通过后天因素造成的
C、气质有好坏之分
D、气质能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答案::A
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没有优劣之分,不能决定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19.小青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
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普遍伦理
答案::C
解析::
处于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的个体习惯于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
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
专家点拨:本题结合具体的例子考查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此知识点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各种题型都可能涉及。
20.赵明能够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
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主要表现为推理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1.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解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与思想家。
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22.当人们听到一种自己觉得可怕的声音时。
往往会感到发冷,甚至起鸡皮疙瘩。
这种现象称为( )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后像
答案::C
解析::
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例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23.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其不具备以下哪种属性?()
A.社会性
B.继承性
C.特殊性
D.阶级性
答案::C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的特征”,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名师详解】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历来都需要通过德育塑造其社会成员的思想品质,以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利益。
因此,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
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还具有继承性。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4.下列不属于备课内容的是( )
A.复习
B.研究教材
D.写课时计划
答案::A
25.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答案::D
解析::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26.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答案::D
解析::
布鲁纳建立了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7.校园文化属于(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国家课程
D.地方课程
答案::B
解析::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一般来说,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28.根据教学的需求,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以获得新知识,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作业法
答案::A
解析::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29.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
这种教育功能是()
A.社会流动性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答案::A
解析::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
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化,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
二、问答题
30.简述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的内涵及其贯彻要求。
解析::
(1)内涵: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贯彻要求: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3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解析::
(1)教育培养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2.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解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三、简答题
3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
【参考答案】(1)在身体发育方面,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2)在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培养;
(3)在情意方面,培养道德理想和道德修养;
(4)在自我教育方面,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34.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解析::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