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学好语文文言文很重要,接下来跟着店铺一起来学习一下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吧。
初中文言文的方法
一、顺畅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有的字有两个以上的读音,先要弄清读什么音时是什么意思,结合句意,确定读音。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遗”字,在句中是“给予”的意思,因此应读wèi。
读准通假字的字音。
例如甲字与乙字通假,甲字就读乙字的音。
像“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通“增”,就应读zēng。
再有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保留了古音,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说”,应读yuè。
文言文中,有的字用改变读音来表示词义和词性有了变化,遇到这类现象应按变化的读音诵读,像“谨食之,时而献焉”中的“食”,表示“喂养”的意思,这时应读作sì。
2.读好停顿。
有些文言语句,首先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
例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这句中“狼洞”不是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不能连读,应读成“一狼/洞其中”。
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句,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读时应读成“夫/大国,难测也……”。
二、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的读音有两种情况:一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读。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读“wú”。
另一种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
如《岳阳楼记》中“百废具兴”,“具”和“俱”读音相同都读jù。
对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意义理解。
词类活用指的是有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的别的词性。
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活用,要看它处在什么位置上。
如:“愿为市鞍马”中,“市”原是名词,意思是集市。
由于它在动词谓语位置上就活用为动词“买”句子译做“愿意为此买鞍马”。
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是另一个意义,这就叫一词多义。
理解多义词,要了解其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特别是要注意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作积累。
古今词义的变化,分几种情况:
①有的古今词义相同。
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什么变化。
例如:人、土、星等。
②大多数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牺牲”的古义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如《曹刿论战》中的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而现在的意思是“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③还有一些词古今词义相差不大,要特别注意,防止用现代的词义理解文言文意义。
例如:“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无出路的困难境地”。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句式
了解文言句式,可以准确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
”有的判断句没有“……者……也”的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文言中表达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
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五、了解文章大意
1.学会利用注释。
课文下边的注释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大部分的是字、词、短语,乃至句子的解释,主要是对语言的注释。
了解了这些注释的内容,再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就能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
还有一小部分注释,涉及到人、地、物等名物的注释,也是我们了解课文内容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不容忽视。
例如《愚公移山》中涉及到的一些地理位置的名词,像“冀州”“河阳”“豫南”“汉阴”“渤海”“隐土”“朔东”“雍南”等,不了解这些地名的注释,就会影响对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理解。
但是,对这一部分的注释不要求死记硬背,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就够了。
2.了解一点文言知识。
文言文多是单音词。
这一点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不同。
了解了文言文语言的这一特点,对读懂内容大意以至熟读课文都是很有用的。
古今词义明显的变化。
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中一些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不了解这样的特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也会遇到困难。
例如,一些词的意义扩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长江”、“黄河”。
还有一些词的意义缩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在一般仅指金子。
然而,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还是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
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这样词的意思,无疑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可采用“对、换、留、删、补、调”多种办法。
1.对,就是一对一的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双音词。
如《曹刿论战》的开头:“十年春,齐师伐我。
”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让它符合白话文的语言特点。
2.换,就是用现代的词去替换相应的古代的词。
如《曹刿论战》中的“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把句中的“未”换成“不可能”,把“弗”换成“不会”。
译成: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民众,所以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留,文言文中的地名、人名,不必解释,翻译时直接保留就行
了。
如《醉翁亭记》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译成:修建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4.删,就是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
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勇气也”句中的“夫”是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翻译时就可删去;打仗,靠的是勇气呀。
就行了。
如果译成“大丈夫打仗”就与原文不符了。
5.补,是经常要使用的。
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根据需要补上,有时补上的内容要用括号括起来。
比如《捕蛇者说》中的“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译成:(这种蛇)触及草木,(草木)都会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了的。
6.调:就是把词序换成白话文习惯的顺序。
比如《陋室铭》的最后一句“何陋之有?”就不能翻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该译成:有什么简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