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十个如果”及晚年谈话对于改革开放的现实指导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2No .10

O ct.2011

第32卷第10期2011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经济分配的道德原则,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分配的公正合理思想。“公”是儒家的社会理想,在集中体现儒家社会理想的《礼记·礼运》篇中,孔子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古往今来,“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一直成为儒家坚定不移的理想和信念。具体到经济利益分配方面,儒家的公平合理思想体现在具有鲜明的反对贫富悬殊的倾向上。儒家对分配的公平十分重视,其观点主要反映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中。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孟轲谴责贵族“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2]。荀子也认为“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3],而应“制礼明分”。在具体分配时,孔子就是按公平的原则做的。如:“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4]说的是公西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粮食。孔子说:“给他6斗4升。”冉有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给他2斗4升。”冉有却给了他80斛粟米。孔子说:“公西赤这次

去齐国,乘坐的车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软的皮衣。我

听说过,君子只周济急需救济的穷人,而不接济富人的。”在《论语》中,孔子还多次提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6]。“博施于人而能济众”[7]等思想,这些思想的中心意思就是要避免贫富分化。孟子也说:“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垄断焉!”[8]按照儒家的分配思想,分配的前提是分配要公正,要合理合法;分配的结果也要公正,不能贫富不均。

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了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有序进行,确保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就提出了检验改革开放成败的“十个如果”[9],以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改革开放之名行资本主义之实。从“十个如果”中我们能体会到邓小平同志做为一个具备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对未来继承改革开放事业的共产党人的十点忠告,到了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与弟弟邓垦谈话时说:“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

邓小平“十个如果”及晚年谈话对于改革开放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本文指出了邓小平理论当中不为人所熟知的“十个如果”及与弟弟晚年的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个如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儒家公平合理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十个如果;晚年谈话;意义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67-03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SB06034阶段性成果。

67--

. All Rights Reserved.

时少。”[10]

“十个如果”和小平晚年与弟弟的谈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经济伦理思想,因为这种分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的一部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必然要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来搞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就是借用了儒家的“小康”概念。这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今天我党提出近期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承继了小平的这一提法。小康一词出自《礼记·礼运》篇,儒家在描述“大同”社会的同时,还论述发生在这个社会之前的预备型社会,这就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论是儒家社会主义的低端纲领。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低于“大同”理想。儒家的小康社会标准的含义比较丰富,邓小平在借用小康这一原始概念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小康社会是被儒家所认同的社会形态,儒家认为大同世界是终极目标,而小康社会是现实目标。中国共产党同样也有终极目标和现实目标,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相当于创立了“大同世界”。毛泽东的诗句里多有体现,“六亿神州尽舜尧”,“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等,向世人展示了他对终极目标的急切愿望,以致于犯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而邓小平则从文革后中国的现实出发,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衍承中国“小康”之词,设计了中国现代“小康”社会,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决择。1983年邓小平在考察苏州、杭州农村时,谈到了小康生活水平7项标准,即:人民的吃穿用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人口不再外流了;中小学教育普及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了。后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即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下面还有16个具体的数字标准,从这些标准并结合邓小平同志的“十个如果”和与弟弟谈话的内容看,他对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始终是头脑清醒的,就是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和目的,而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是阶段性目标和手段,并非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先富起来的人不能阻碍后面的人富,更不能永远让绝大多数人始终贫困,这是邓小平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后来我们在各种主流媒体上听到的最多的是关于邓小平理论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抓得住耗子就是好猫”、“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发展是硬道理”等等已经让国民耳熟能详,这给我们一种印象,好像邓小平同志重视的只有经济发展,而对社会公平重视不足。在官方的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定论中,我们也找不到关于“十个如果”及晚年谈话的有关论述,1995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的通知》。这个纲要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分为十六个专题;1997年9月,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在政治报告中,把“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称为“邓小平理论”,在199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把邓小平理论分为二十六个专题。不论是十六个专题还是二十六个专题,我们在这些专题中都看不到邓小平关于“十个如果”的告诫和以及晚年与弟弟谈话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反思。

事实上,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进行之初就为改革开放事业设置了不可逾越的底线,就是“十个如果”。“十个如果”的中心思想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绝不允许出现新生的资产阶级,绝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这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到了1993年,也就是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后的一年,邓小平与弟弟的谈话中却惊人地预见了他身后十几年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问题。他的这番话好像就是对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告诫。如果说“十个如果”是邓小平同志对于他所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指导原则的话,他在晚年的这番话则是对后来的领导者发人深醒的警示。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是邓小平基于新认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之路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表明邓小平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有了深刻洞察。过去他一直认为,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问题是头等重要的大问题,所以制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经济建设搞好了,就能牵住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牛鼻子。但是这个谈话表明,邓小平晚年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他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比发展问题更是大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这是邓小平在深

68

--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