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Module1 Unit1 I am Sam 外研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ule1 Unit1 I’m
Sam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I, am, hello(hi), goodbye(bye-bye),
2.技能目标:能够听说读懂问候、自我介绍和道别的句子:Hello/hi.
I am Sam. Goodbye/bye-bye.
3.功能目标:问候和道别、简单的自我介绍。

4.情感目标: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礼貌地问好,培养学生开朗大方的个性。

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鼓励与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英语,通过对课文中的背景:上学的第一天,Sam, Daming, Lingling和Amy 在学校里互相问候、做自我介绍,并在放学时告别的学习。

让学生学会问候和道别、简单的自我介绍。

重点难点:能够听说读懂问候、自我介绍和道别的句子:Hello/hi. I am Sam. Goodbye/bye-bye. 问候和道别、简单的自我介绍。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1.
1.导入:
T:Hello.Boys and girls.(走进教室时热情地向同学们打招呼说:Hello 或Hi,并做动作:近处的同学握手,向远处的同学挥手)Ss:…( 教学生用hello/hi打招呼,表扬那些能用英语向老师打招呼的同学说:Very good!Well done!或Clever boy/girl!)。

T: I am Lily/Miss Qin. (用英语告诉学生本人名字,说:I’m Lily(英文名字)/Miss Qin。


Ss: I am …(说出自己的名字)。

活动2:出示头饰即本课出现的4个人物:Sam,Daming,Amy和Lingling的头饰。

T:Hello./hi. I am Sam/… .(老师假扮课文中的Sam,Daming,Amy和Lingling向全体学生打招呼。

)
Ss: Hello./hi. I am … .
活动3,听音指图
1.T:play the video.(播放课文录音。

)
Ss: listen and point. (听并指着各幅图用中文问学生图中的情景(校园中Sam,Daming,Amy和Lingling在介绍他们自己;在离开学校时,他们互相道别)。

T: Goodbye/bye-bye, boys and girls.(边做再见动作边说单词goodbye/bye-bye.
Ss: Goodbye/Bye-bye. Lily.(教学生用goodbye/bye道别。

)
T:Goodbye./bye-bye.boys and girls .(老师假扮课文中的Sam,Daming,Amy和Lingling向全体学生道别。

)
Ss: Goodbye./bye-bye. Sam/Daming/Amy/Lingling.
活动4,听音读课文,并说话。

放录音并跟读对话。

活动5.游戏
1.听做动作。

T: 做握手动作,挥手动作
S: 说Hello和Goodbye
2.大小声说单词,。

T: 大声说hello,hi, goodbye, bye-bye;反之。

S: 小声说hello,hi, goodbye, bye-bye;反之。

(看谁反应错。


活动6.小组活动.(两人一组扮演课文对话,请1到2组上台展示,记住作打招呼的动作。

)
For example:A:Hello/hi, I’m Sam。

(Amy, Lingling ,Daming.)
B:Hello/hi, Sam.
活动7.自我介绍(请一到两组上台展示。

记住同时作打招呼与道别的动作。


For example:
S1:Hello, I’m A.
Ss:Hello, A.
S1:Goodbye/bye-bye.
Ss:Goodbyebye-bye.
Homework(家庭作业):
请大家晚上听录音,模仿Sam, Daming, Lingling和Amy的声音,谁模仿得像。

板书设计:
Module1 Unit1 I’m Sam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A:Hello/hi.
I am Sam.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
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B: Hello/hi. Sam.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A: Goodbye/ bye-bye.
B: Goodbye/bye-by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