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4.1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世界的物质性”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节的内容,本框题教材主要想让学生明白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明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基于北京市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成长,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教学设计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课堂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学情分析
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方式】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多媒体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课时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三)学习任务
理解物质的含义;比较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论证世界是物质的;领会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观。

(四)情境类型
常见的简单情境(自然界万物、人造物);新的简单情境(上帝创世、盘古开天);常见的复杂情境(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新的复杂情境(环境保护,人
不能随心所欲)。

(五)议题
三个探究活动
(六)活动名称
1. 探究讨论
2. 课堂辩论:人造物的出现,能否说明世间万物是人创造出来的?
(七)教学重点
如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八)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抽象,学生理解有待巩固;
2、仍需不断鼓励,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和广泛性。

世界的物质性课堂实录
教学活动 :世界的物质性
导入:同学们,我们闭上眼睛是黑暗,睁开眼睛是光明,听到的是老师声音,呼吸的是空气。

再放眼周围的世界,还有文峰塔,东谷湖这些都是我们眼中世界的一角,是我们日常眼光下的世界。

那么哲学眼光来看世界,“世界究竟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自然界的存在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世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地球的起源》看了这个视频,世界是怎么来的?是上帝,女娲或者是盘古创造出来的吗?不是,——起源于大爆炸
小结: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对世界、宇宙有探寻,从肉眼发展到望远镜和人造卫星,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蒙昧时期的神话,古代哲人的猜测,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革命,直到20世纪现代宇宙学的诞生。

从宇宙大爆炸到演化出生命。

证明了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上帝突然之间创造出来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师: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是客观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比较好理解,但人类产生之后呢,出现了这么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那自然界还是客观的么?
讨论: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是否意味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利弊)
师:是的,虽然我们表面上创造了很多东西,但是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它的基础和前提,是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及其客观规律,这些属性和规律都是物质的,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比如说转基因玉米、克隆羊,科学家们能研制出它们,是凭空想象、捏造的吗?
生答:不是,
师:是的,要研制出基因鱼、克隆羊,还是需要提取鱼的基因和羊的细胞,还是要遵循生物的遗传规律的,这些基因、细胞、规律都是物质的、客观的,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物必须遵循自然物固有的属性
和客观规律。

——造福人类有没有违背自然界的规律的现象?结果如何?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师:明确了自然界的客观性之后,还不足以证明世界的客观性,因为世界除了自然界外还有人类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看“人类是从来就有的么?”——不是“那是怎么来的?”——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古猿是怎了来的?——进化人类社会诞生既有自然界自身进化的一面,也有人类自身劳动创造自身的一面。

劳动改造了世界,自在自然不断退缩,人化世界不断膨胀。

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与处理。

从人类社会本质来看人类社会的构成哪些基本要素?生答: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师:这些构成要素也是客观的吗? 1.地理因素不难理解,没有水会渴死,没有空气会窒息,没有温暖会冷死,这些土地、气候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2.还要有人,不然此时最多叫做动物世界,而不是人类社会。

人口因素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方的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人口比例等都是基本不变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我有什么经验教训不?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有饭吃有衣服穿搞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从事其他的艺术政治经济等活动。

生产方式包括哪两个方面啊?生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方式;它们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师:生产方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师:这就是没有认清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是客观的、低下的事实,而人为主观地超前选择了生产关系,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结果怎么样?——受到了规律的惩罚。

PPT: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只能选择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能滞后或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师:经过上面的分析,足见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它们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过渡: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啊?生:先有物质师:嗯,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证明这个世界是先有物质、再有人类、人类社会及人的意识的,人的意识是怎么来的?刚才我们在讲前面劳动的作用时,就提到过,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我们不妨对前面的学习来做一个小结: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呢?如何理解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含义呢?
(三)物质的含义
(学生可能会列举物质的具体形态,点出两者是不同的 )
师:这些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并不是我们哲学上所讲的物质。

我们哲学所讲的物质是事物最一般,最本质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运用抽象的思维,来找出不同事物之间最本质的共性,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什么是抽象的思维 PPT:出示小猫、小狗等图片——经过抽象——动物师:那动物就是万事万物最本质的共性么?生答:不是师:嗯,的确,那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抽象。

哲学思维就是要学会不断地抽象,抽象,再抽象,要善于从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中抽丝剥茧,归纳出最本质最一般的共性,我们一起再来试试
PPT:概括共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师:很好,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个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则说明物质是可知的。

那么我们哲学上说的物质与自然科学领域所讲到的“物质”意义一样么?
【板书设计】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二、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