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医生三十年如一日,助患者严控血压向“零猝死”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位医生三十年如一日,助患者严控血压向“零猝死”前行
“建行老李是刘老师的老病人,高血压15年了。
我测了他的心脏疲劳指数只有17,低于20都属于正常。
看到这个结果,我对NAH降压方案带来的效果感到震惊。
”北京心脏疲劳测试中心项目负责人陈国柱医生告诉记者,“假设他的血压15年不加以控制,心脏疲劳指数将达到80。
”
守住猝死第一道防线
NAH降压方案由当时还是小大夫的河北省秦皇岛港口医院刘建一在1988年提出,即将硝苯地平(N)、阿替洛尔(A)、氢氯噻嗪(H)三种药分成不同剂量,根据患者每次就诊时的血压、脉搏、症状、体征和临床生化指标情况,采取的小剂量、阶梯式联合用药方案。
该方案不仅疗效显著,而且费用低廉,一年下来,接受早期治疗的病人只需花费20元左右。
这个价格至今没怎么涨。
图为刘建一(右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我国每年有54万人心脏性猝死。
研究显示,存在严重心脏疲劳现象的患者,1年内的猝死发生风险是正常人群的600倍。
陈国柱介绍,几种情况会导致心脏疲劳,一是让心脏干活太重,比如高血压;二是让心脏干活太多,比如吸烟、酗酒、焦虑、情绪紧张、运动过度等,引起心率过快;三是让心脏饿着肚子工作,即能量
不足,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的能量代谢异常,冠脉狭窄、贫血等引起心肌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氧环境等引起心肌缺氧;四是心脏自身病了,如病毒性心肌炎引起感染性心肌损伤等。
NAH有改善心脏疲劳的作用:硝苯地平是钙拮抗剂,可以降低心脏工作强度,改善心脏营养和能量供给,减少心肌缺血损伤;阿替洛尔是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脏的工作量;氢氯噻嗪是利尿剂,可改善心脏前负荷。
所以,这三个药合用,大大保护了心脏。
刘建一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秦皇岛港口医院辖区内共发生心脏性猝死49例,在高血压门诊注册接受NAH个性化治疗的2481名患者无一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近日在河北丰宁举办的中国NAH高血压防治适宜技术30周年学术年会上,刘建一向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个高血压微机网点医生发出倡议:为高血压病人守住心脏性猝死的第一道防线。
大家签署了心脏零猝死工程协议,将通过严控患者血压,预防猝死的发生。
坚持长期降压不容易
不少基层医生反映,在接诊中遇到过血压超过200mmHg还自行来看病的患者。
来自山西的一位医生代表说,他接诊的病人中血压最高的达到290mmHg。
目前公众对高血压的重视远远不够,全国大约有2.4亿名高血压病人,但知晓率只有一半左右。
高血压的发病进程缓慢,只要提前用药,完全可以预防和逆转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
但控制血压是一个长期过程,能坚持下来并不容易。
发明NAH方案后,刘建一并没有止步,为了便于管理高血压病人,1992年他开发了中国人群高血压防治微机管理网络。
把病人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后,只要病人一打来电话,诊室的电脑屏幕上就会出现“编号XX的患者来电了”的提示,医生可以一边接电话,一边点鼠标,患者的资料全部在屏幕上显示。
1993年10月,受原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的邀请,刘建一肩挑计算机和显示器,从秦皇岛坐火车赴西安参加了中华心血管病学会第四届年会,并在会上用微机演示了五年来的成果。
之后,他与刘力生教授参加了1995年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的世界高血压控制大会。
会后,刘力生教授在《世界高血压通讯》上撰文称,中国秦皇岛采用微机随访高血压患者,把中国高血压联盟的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2003年10月8日,高血压防治NAH方案被原卫生部确立为向全国推广的十年百项医疗成果。
该项目没有专项推广资金,刘建一为了节省每一元钱,哪里有需求,就把培训班办到哪里。
在这30年的每一个周末,他从未休息过,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截至目前,这套方案已经应用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家医疗单位,接受治疗的患者逾30万人。
不过,在这条防控路上还是有很多机构和患者中途退场。
河北省鹿泉市疾控中心慢病防治科的李进秋医生,从1998年开始建网,目前管理着1万多名高血压病人。
他说,90%的病人治疗效果很好,即使这样,坚持长期规范治疗的也就占50%左右。
尽管帮助的病人有限,
但入网的基层医生们都觉得能帮助患者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刘建一在回顾30年来的防控高血压历程时说:“把患者的血压降下来、看住了,我就干这一件事,还算干成了。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其实并不容易。
刘建一带领基层医生付出超乎常人的劳动和汗水,靠着专注和专心,心无旁骛地服务于广大高血压患者。
(文/ 本报记者吴卫红)
编辑制作:胡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