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五四学制)(附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八年级(上)期中化
学试卷(五四学制)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祖国七十华诞,国庆阅兵中展示的国之重器(如图所示),为共和国筑起了一道坚不
可摧的和平盾牌。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也成为今年最流行的用语。
下列研究属于化学范畴是()
A. 火箭固体燃料的选择
B. 最大射程的计算
C. 飞行模式的选择
D. 投弹精准度的测算
2.2020年1月以来,我国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富有成效。
下列抗击新冠疫情
的措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经常开窗通风
B. 服用药物抵抗病毒
C. 用“84”消毒液消毒
D. 室内燃烧艾条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颜色改变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 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 酒精燃烧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D. 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4.最能说明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
A. 发出白光
B. 产生白烟
C. 放出热量
D. 生成白色固体
5.小博士克雷尔发现眼镜的鼻托上有铜绿产生。
是什么原因让铜生成铜绿呢?苏俊丞
同学提出这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
“铜生成铜绿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问题
B. 建立假设
C. 收集事实证据
D. 制订计划
6.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 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
D. 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7.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8.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5.3g食盐,在称量中发现天平指针右偏,此时他应该()
A. 增加药品
B. 减少砝码
C. 移动游码
D. 调节平衡螺母
9.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6mL,倒
出部分液体后,平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A. 等于6mL
B. 大于6mL
C. 小于6mL
D. 无法确定
10.实验基本操作练习时,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下面对实验操作要求解释不正确的
是()
A. 向试管装入粉末状药品时,药品用纸槽送到试管底部--防止药品打破试管底部
B. 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要朝向有人方向--以免加热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C. 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将火焰吹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的燃烧爆炸
D. 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管口略向下倾斜--避免加热产生水分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11.水变成水蒸气是()
A. 水的微粒发生了变化
B. 发生了化学变化
C. 水的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 水的微粒由静止变成了运动
12.以下事实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序号事实解释A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B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CO2分子很小
C 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气体受热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A. A
B. B
C. C
D. D
13.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如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黑球和白球分别表示相中不同的原子,那么其
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A. B.
C. D.
15.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镁+氧气→点燃氧化镁
B. 蜡烛+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
C. 食盐水→食盐+水
D. 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16.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1)现有下列仪器:A.细口瓶B.镊子C.蒸发皿D.集气瓶E.广口瓶F.胶头滴管G.量
筒H.药匙I.燃烧匙J.石棉网,选取相应的序号填空。
①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应使用______;
②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__;
③用于间接加热,并使被加热器皿均匀受热______;
④量取10mL的液体药品应使用______。
(2)实验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
答有关问题:
①如图A所示,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
②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如图B所示,先将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然后用手紧握试管,
观察到______,松开手后,导管中上升一段水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17.用分子结构模型表示的化学变化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反应。
如图是用模型法表示
的某些化学反应的过程,请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你从图中获得的信息。
(1)请从宏观的角度描述图中的变化过程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该反应属于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2)请从微观的角度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3)请在图中空白方框内画出相应的微粒模型图。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0分)
18.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
态文明”。
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自然界的水。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自然界的水循环主要是由______的运动引起的。
(2)小明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静置一会儿后,用如图1所示装置过滤,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指出图1中仪器名称:b______,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
②过滤完成后,小明发现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小明改进过滤装置后重新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但这并不是纯水,因为______。
要想得到纯水还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二)生活中的水。
【资料在线】我国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摘录部分)。
感官指标:水质无色无味且澄清透明。
化学指标:pH:6.5−8.5;总硬度<250mg/L(以碳酸钙计);铜<1.0mg/L,铝< 0.2mg/L。
细菌学指标:细菌总数<100个/mL等。
(3)自来水厂过滤前常加入明矾,明矾的作用是______,再用______来吸附色素和异味,从而达到感官指标。
(4)生活中鉴定硬水、软水的方法是,向少量饮用水中加入______,出现______现象的为硬水。
生活中若要对硬水进行软化,可采取的办法是______。
(三)探究水的组成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想亲自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他们选择了水的组成粗略测定为探究内容。
【查阅资料】
水难导电,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
【进行实验】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分析】
(5)两个电极附近产生很多气泡,要验证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可用______检验。
若b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为10mL,则a玻璃管收集到的气体为______mL。
(6)写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电解水是
______能量(填“吸收”或者“放出”)。
(7)用化学符号填写:在该实验中,变化的粒子是______,不变的粒子是______。
(8)下列关于通电分解水的实验,获得的结论、信息正确的有______(填选项序号)。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改变
D.生成的氧气中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与空气中氧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19.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火焰集中在烛芯周围,石蜡不断熔化,但液态
石蜡却没有直接燃烧,同学们对蜡烛燃烧过程展开了探究。
探究焰心所含物质:如图,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在烛芯附近抽取气
体物质。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该物质主要成分提出三种猜想:①二氧化碳;
②水蒸气;③石蜡蒸气,理由是液态石蜡受热会汽化。
猜想①②的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
操作现象结论
①立即将注射器内物质注入内壁
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观察到______ 猜想①成立
②立即将注射器内物质注入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
现白色固体物质
猜想②不成立
③立即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注射器口产生火焰,物质能
燃烧
猜想③______
【实验反思】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成立,实验中产生明显现象的原因还可能是______。
【补充实验】将蜡烛熄灭,瞬间可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白烟”______(填“能”或“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石蜡燃烧是固态石蜡先受热液化,然后在烛芯汽化形成气态石蜡后才能燃烧。
20.如图1是某泡打粉的部分说明,它是西点膨大剂的一种,经常用于蛋糕及西饼的制
作,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以下探究:
【发现并提出问题】泡打粉如何能使面食膨胀松软?
【查阅资料】
(1)面食的疏松多孔主要是因为制作过程中产生了气体;
(2)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是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受热易分
解。
(3)碳酸钙不溶于水,与小苏打不反应,900℃以上才能分解。
以上信息属于小苏打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小苏打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猜想与假设】根据使用说明,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①______。
②泡打粉在受热时能产生气体使面团膨胀松软。
【设计并进行实验】(1)小明取少量泡打粉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无气体产生,从而否定了猜想①,请把猜想①补充完整。
(2)小聪为探究猜想②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
该装置实验前应首先检查
______,小聪取一定量小苏打(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到a试管口有水珠,b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经验证为碳酸钠,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解释与结论】该泡打粉使面食膨胀松软的原因是______,因此该泡打粉烘焙加热使用效果最佳。
【反思与交流】为什么实验(2)中小聪只取小苏打而不取碳酸钙?______。
【仪器的洗涤与整理】最后清洗试管时,清洗干净的标志是______。
实验后,发现试管a破裂,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A、火箭固体燃料的选择需根据燃料的性质,属于化学范畴;
B、最大射程的计算需根据数学知识,不属于化学范畴;
C、飞行模式的选择需根据物理知识,不属于化学范畴;
D、投弹精准度的测算需根据物理知识,不属于化学范畴。
故选:A。
根据化学的概念以及其内涵和外延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的化学研究范畴,需结合化学的概念进行分析,难度较小。
2.【答案】A
【解析】解:A、经常开窗通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服用药物抵抗病毒,杀毒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用“84”消毒液消毒,消毒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室内燃烧艾条,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服用药物抵抗病毒、用“84”消毒液消毒、室内燃烧艾条都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B
【解析】解:A、有颜色改变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如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的液体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如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酒精燃烧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错误,还有光能;故选项错误;
D、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错误,如电灯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答案】D
【解析】解:判断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只有生成白色物质说明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
故选D.
利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的知识,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要找到本质(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5.【答案】B
【解析】解:A、铜生成铜绿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建立假设,而不是提出问题,故选项错误。
B、铜生成铜绿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建立假设,故选项正确。
C、铜生成铜绿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建立假设,而不是收集事实证据,故选项错误。
D、铜生成铜绿可能与潮湿的空气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建立假设,而不是制订计划,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
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飘出,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温度最高,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吹熄蜡烛时有一缕白烟飘出,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燃烧的现象,在描述蜡烛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7.【答案】B
【解析】解:A.图中操作容易污染滴管,故错误;
B.用纸槽将粉末状固体缓缓的送入试管底部,图中操作正确,故正确;
C.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容易污染试剂瓶,图中标签没有朝向手心,流出来的液体容易腐蚀标签,故错误;
D.图中物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容易造成物品的质量偏小,故错误。
故选:B。
A.滴加液体时,滴管要垂直悬空在试管的正上方,据此解答;
B.用纸槽将粉末状固体缓缓的送入试管底部,据此解答;
C.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要朝向手心,据此解答;
D.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要左物右码,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的掌握,难度系数低。
8.【答案】A
【解析】解: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5.3g食盐,步骤应该是:先调好砝码和游码,再向左盘增减药品至天平平衡,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食盐;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右,说明食盐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故应进行的操作是继续向左盘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
故选:A。
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称量指定质量的药品,此时先调好砝码和游码,再向左盘增减药品至天平平衡;指针偏右,说明药品质量小于砝码质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托盘天平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明确使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量的药品质量药品时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解: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出示数为16mL,仰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到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大,可以赋予数值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平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0mL,所以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19mL−10mL=9mL.所以大于6mL;
故选:B。
解答本题可以运用赋予数值法,根据俯视读数和仰视读数量取到的实际液体体积大小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仰视读数小实值已超出。
10.【答案】A
【解析】解:A、向试管装入粉末状药品时,药品用纸槽送到试管底部--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错误;
B、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要朝向有人方向--以免加热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正确;
C、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将火焰吹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的燃烧爆炸,正确;
D、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管口略向下倾斜--避免加热产生水分倒流引起试管炸裂,正确;
故选:A。
根据固体药品和液体、固体加热的实验操作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基本试验操作中的常见现象,训练学生的基本试验操作能力。
11.【答案】C
【解析】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当水分子受热时,运动速率会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就变大,水就由液体变为水蒸气,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由此可知:
A、水的微粒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
B、水变成水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水的微粒间的间隔变大了,故C正确;
D、分子不是停止了运动,而是加快了运动速率,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之间存在间隔,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水分子受热后,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隔变大引起的.
物质受热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动能增大,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隔变大,体积就会膨胀,但分子本身大小不发生改变.
12.【答案】D
【解析】解:A、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说法正确;
B、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是因为CO2分子很小,说法正确;
C、50毫升水与50毫升乙醇混合,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说法正确;
D、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已有的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解答此题。
13.【答案】D
【解析】解: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都正确。
故选:D。
水的天然循环一般包括降水、径流、蒸发三个阶段.降水包括雨、雪、雾、雹等形式;径流是指沿地面和地下动着的水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蒸发包括水面蒸发、植物蒸腾、土壤蒸发等.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本题考查水的天然循环,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14.【答案】C
【解析】解:A、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
B、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B错;
C、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C。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不同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不同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
15.【答案】D
【解析】解:A、镁+氧气→点燃氧化镁,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不是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蜡烛+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是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不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征,不是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食盐水→食盐十水,是物理变化,所以谈不上属于什么化学反应类型,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点,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分解反应,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之一,指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简单概括为“一变多”进行分析。
判断某化学反应是否属于分解反应,主要是根据“一变多”的反应特点进行判断,判断时不能只看是不是生成多种物质,还要看是不是只有一种物质反应。
16.【答案】H E J FG三分之一导管口出现气泡
【解析】解:(1)①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应使用药匙。
故答案为:H。
②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广口瓶。
故答案为:E。
③用于间接加热,并使被加热器皿均匀受热的是石棉网。
故答案为:J。
④量取10mL的液体药品应使用胶头滴管和量筒。
故答案为:FG。
(2)①如图A所示,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故答案为:三分之一。
②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如图B所示,先将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然后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导管口出现气泡,松开手后,导管中上升一段水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导管口出现气泡。
(1)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应使用药匙。
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广口瓶。
用于间接加热,并使被加热器皿均匀受热的是石棉网。
量取10mL的液体药品应使用胶头滴管和量筒。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如图B所示,先将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然后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导管口出现气泡,松开手后,导管中上升一段水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7.【答案】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氢气+氧气→点燃水;化合反应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解析】解:(1)图一中的变化过程: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点燃水,是化合反应;
(2)图一中的变化过程: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氧分子分别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结合成生成水分子;反应中种类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由此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化学变化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3)图一空白方框内相应的微粒模型图:;
故答案为:(1)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氢气+氧气→点燃水;化合反应;
(2)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3)。
(1)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2)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3)图一空白方框内相应的微粒是水分子。
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图中信息正确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决的前提是读懂反应前后物质结构的相关变化.
18.【答案】水分子漏斗玻璃棒引流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水中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蒸馏使水中悬浮物沉降活性炭肥皂水泡沫少,浮渣多加热煮沸带火星木条20水→通电氢气+氧气吸收H2O H、O CD
【解析】解:(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自然界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2)①图1中仪器名称是漏斗,该操作中还缺少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
②过滤完成后,小明发现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小明改进过滤装置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但这并不是纯水,因为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滤液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要想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