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的学习方法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的学习方法
高中政治的学习方法9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需要每天学习,吸收有用的知识。
不过只有真正找对了学习方法,才能能事半功倍,还能培养学习的兴趣。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政治的学习方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的学习方法1
1、“关键词化”: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上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以利于记忆和理解。
比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分别概括为:“调节”、“刺激”、“促进”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筛子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的三点可以概括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大的方面。
企业的兼并就是“大鱼吃小鱼”,企业的破产可以理解为企业按法定程序“安乐死”等等。
关键词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上课听老师的总结。
2、“事例化”: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作到抽象理论具体化。
比如: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就可以对应到课本上的图画“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联系“自己用的书”不是商品,而“书店出售的书”才是商品。
“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空”可以联系“神六的成功发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等等。
事例的寻找注意上课从老师那里找,也可以自己总结,事例应该是材料、图表、漫画、数字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3、“对比联系化”:对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们放到一快加以对比和联系,比单纯对一个要好理解和记忆。
比如,学习“价值”,要对比联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对比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学习“企业”,要对比联系“市场主体”、“公司”、“企业法人”等概念。
每学完一节尤其是一课的内容后,要做这一项工作。
另外要注
意老师上课在这方面的总结和参考书上面的总结。
4、“典型错误对应化”:对于比较重要的感念和原理,注意经常容易犯的错误。
比如关于“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决定价值;关于“价值规律”的:不等价交换现象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关于“经济效益”的:利润、经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高了,经济效益就高了等等。
对应错的,就知道正确的了。
典型错误,要注意从做练习中总结,也应该注意老师的总结。
高一政治学习方法
上课很重要。
上认真听讲40分钟,比课外努力两个小时的效果还好。
逼自己把讲的东西当成故事来听,会有趣、轻松很多。
课后没事干时偶尔翻翻课本,抽点时间理清一下的逻辑关系,对有很大帮助。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找点课外书来看。
不一定要和有关,随便什么有关社会、科学的都行,甚至某些小说、野史亦可。
多看点书,答题时虽然用不到这些东西,但会带来很多。
多做题。
对选择题搞题海战术,形成条件反射,考前重点看自己曾经做错过的题目。
对于解答题,要多看,从标准答案习一些答题技巧。
注意选择一些解答详细,最好有分析思路的参考书。
参考书贵精不贵多。
偶尔看看报纸、,或从其它方面了解一些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事情,有助于开放性题的解答。
答开卷部分时,能写多少写多少。
因为少写扣分,多写不扣。
阅读材料时注意看清楚题目,不仅要理解文章,把握好答题的大概方向,还需弄清楚材料的每个细节,根据一些关键字答题。
同时注意组织好语言,不仅要让改卷老师看得懂,还要让老师看得舒服。
高中政治课本的阅读方法
课本是、阅读的根本,是题目答案的依据。
“的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
的课本阅读,不仅对学生当前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
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课本这个“本本”,在课的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课本的,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的策略和。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
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
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
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
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
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
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例如,我国解决民族大团结的基本政策是:A?团结—批评—团结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C?各民族共同繁荣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90年全国高考题】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
但是,据当年的统计,仍然有28.2%的学生做错。
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和“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
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就属于易混词。
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
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
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
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20xx年12月10,中国正式成为了WTO的成员。
回顾过去,15年艰难谈判中最大的困难是中美谈判。
中国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国。
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加入WTO,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
”“请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20xx年某市高二上期期末统考题】
对于上述题目,运用“咬文嚼字”的办法,把材料中的词句转换成“政治术语”,就能比较好地作答。
材料中,①“成为了”→“发展”→发展的观点;②“艰难”→“曲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观点;③“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观点;④“也”→“联系”→联系的观点;“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⑤“双赢”→“共存”→对立统一的观点。
⑥“利、弊”→“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⑦“利大于弊”→两点之中有重点的观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
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政治课本第二课写到:“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市场调节实现的”。
因为“主要”对应“次要”,所以,课本上那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市场调剂不是资源配置的唯一实现方式。
那么,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另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实现方式呢?——国家的宏观调控。
这样,就初步地、灵活地把握了市场调剂和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
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
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
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例如,“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这是一句黑体字,是重点知识,是一个重要观点。
在这句话中,是“一种”,不是“唯一”。
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除了“市场调节”外,那还有“宏观调控”。
是“有效”,不是“无效”,是“优化”,不是“劣化”。
通过这样的分析,对“资源配置”就有了一个全面的映象、对“市场调节”就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
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
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
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第四课的引言。
这个引言的第一和第二句话是:“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
”引言的这两句话,言简意赅地讲了三层意思: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细胞;二,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三大产业;三,第三课(企业)和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联系&mdash 高中历史;—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
因此,我们不要忽视每一课的引言。
8、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
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
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
在学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9、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
黑体字是重点。
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
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
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10、层层追问——发散思维。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
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
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办”等类问题。
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
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11、逻辑推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
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
12、带问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
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政治意识。
政治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政治课源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服务。
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说明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或用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去说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能把政治课本教活,把政治课本读活。
14、联系自己的生活情况——加强说服力。
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说明政治课本上的观点、原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5、联系教材提供的材料——熟悉教材。
专家在编写政治课本时,为了证明所叙述的观点、原理,在教材中引用了一些材料、漫画、语录、谚语、名言警句等。
不管这些材料是否过时,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把课本正文中的观点与这些材料进行联系、思考,这样能熟悉课本,加强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
16、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点——拓宽综合视野。
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政治课本上的内容;用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去解释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够突破难点,培养综合能力。
我们的政治学习应该有这方面的大视野。
17、概括段意——培养概括能力。
一个段落,往往就讲解一个问题。
概括段落大意,不仅能理解知识,还能培养概括能力。
政治课文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由几个不同但又相联系的句子组成。
一般地,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概括了该段的段落大意或观点。
在阅读政治课文时,首先应留心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但有时整段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该段的段意。
这时,就要求我们用精练的一个词或句子把该段的大意概括出来。
这样,对这一整段的内容就大致清楚了。
例如,对于现行的高一政治教材:“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有序地发展。
”这一段讲了一个什么问题。
通过“概括段意”的办法,就能得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个问题。
18、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课本在知识的叙述上,有时对一个问题的讲解往往要从几个层面或从几个角度去进行。
我们应该逐层逐层地深入理解。
例如,对于现行高一政治课教材,我们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之后,应该紧接着思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有哪些表现呢?”这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回到教材的那个自然段中去进行层次分析,很快地,完整的答案就会出来:①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③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这样,关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通过阅读掌握了。
19、构建图表——帮助记忆。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单元也有其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图表,把“厚书”变成“薄书”,既培养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学习、记忆方法。
但要注意,这一步与前面的方法是不同的。
它不是钻研理解知识的细节,而是侧重与整理知识体系。
这一步,必须自己动手,不能把参考书上的知识结构图表照抄一遍。
通过总结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
构图表,不但可以从头到尾地把知识复习一遍,还培养了动手能力。
20、理清线索——减轻记忆负担。
政治课的每个框题、每节、每课乃至全书,都有其叙述的线索,理清线索,从宏观上掌握知识。
如,高一的《经济常识》(上、下册),全书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依“市场经济一般——市场经济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三部分来编写的。
一、二课为基础部分,包括商品经济基本理论、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至八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内容。
(上下册)全书研究的对象是市场经济关系及其调节。
所以,教材在横向结构上,介绍了:市场客体、市场主体、市场构成、市场法规、宏观调控等市场经济的五大构成要素;教材在纵向上,以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特别是居民个人)为中心,介绍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市场经济的四大环节。
21、易混归类——培养辨别能力。
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就是考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
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大,只有对课本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才不容易做错。
例如,关于价值的'表现形式的问题,高一课本有两处,是分别出现的。
一处是“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另一处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记得上海市在单独命题高考时,就在价值的表现形式这个问题上曾经考过一道选择题,结果,得分率很低。
又比如,《政治常识》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种说法,虽然都是“代表大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
再比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种说法,分别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虽然都是“政治制度”,但也是容易混淆的。
在学习中,对类似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辨别,并进行练习。
在新课学习时,要对前面的旧知识与刚学的新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其区别。
学完一册后,应该对全本书中与同一个词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归
纳(如关于“表现”、关于“基础”、关于“条件”、关于“制度”等等)。
这样,不但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2、“浓缩”知识——便于记忆。
作为教材的课本,在阐述理论问题时,当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力求作到全面。
在对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叙述时,又必须“摆事实,讲道理”,力求作到深刻。
在每一句话的表述上,还必须清楚明白,力求作到准确。
这样一来,对于一个问题,教材就可能出现较大的篇幅,看上去比较“繁杂”。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发展农业”部分,一共12个自然段和一个卡。
这么多的篇幅,实际上就讲了一个问题:我国农业的出路——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而且,教材对这个问题的每一个要点首先都是使用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来表述,然后又用一个自然段进行阐述,再用一个小字的自然段来对其补充说明。
初学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好象是“雾里看花”、“大海捞针”,记忆起来很费劲。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概括,“化繁为简”。
我们必须首先“咬文嚼字”地把课本读准、联系“实际”地把课本读活(读“厚”)。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用“浓缩”的办法,将教材12个自然段的内容(一个问题,五个要点)“浓缩”为几句便于理解、记忆的“顺口溜”(把课本读“薄”)。
例如,对上面我国农业的出路问题,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帮助学生理解、概括和记忆:“‘三高农业’如何走,政策、科技、投入必须有。
产业化经营很重要,乡镇企业好帮手。
”
高中政治的学习方法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门马克思主义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公安类院校本科学生的必选课,是帮助公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对当代世界经济、世界政治、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进行了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对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进行分类介绍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进行重点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要求授课教师结合当前国际经济、政治的实际情况,注意授课材料的新颖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注重表达的思想性、准确性,注重正面引导。
在表达形式上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课后练习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考核方法:
考核实行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的方法,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平时成绩主要是由考勤、作业、提问等部分综合评定而成。
授课内容概要: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以当代世界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及其相互关系、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将世界概论和国别地区介绍结合起来,把中国置于世界之中来考察,最终使学生确立“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的思想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授课内容由十三讲,共四个版块组成:先从总体认识世界,然后了解组成世界的有代表性的局部,再了解世界局部的热点问题,最后归结到中国及其周边战略,层层紧扣,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
了解政治,学习从此不枯燥
这门课程,大多数同学会觉得枯燥、无聊。
有的同学虽然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