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2.社会运动的兴起 (1).原因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 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 起彼伏
(2).表现
三、“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2.社会运动的兴起 (2).表现
主要代表
原因
二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稳定政 治、经济和社会、维护政权的需要。 ④ 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行; ⑤ 外部刺激:苏联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⑥ 历史反思: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的深刻反思。
三、“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3).实质
练习2.(2021·山东卷)1952 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
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
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
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
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
D
A.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结果
美国黑人 民权运动
美国早在内战时就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 视仍广泛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 度,用文化测验的办法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
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 美国黑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 民权运动,终于迫使美国国 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 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
与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
一、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国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政策 国际:加强协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国际经济秩序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生产关系) 四、建立“ 福利国家”(社会政策或分配方式) 五、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民主与人权的新变化)
特点: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2)20世纪50—70年代: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自我完 善和发展)。
04
“福利国家” 与社会运动
三、“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1).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 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原因
①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 经济: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跨国公 司的全球性经营获得巨额利润。 ③ 政治:
二战后,美、英、日国家宏观调控各有何特点?
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进行 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 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 多亿美元。
英国于1945~1951年和1974~1975年,两度出现“国有化”高潮,除 把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外,还把濒于破产的铁路、煤矿、内河航运等 许多部门实行国有化。
阶级矛盾,社会政策还通过再分配政策和社会保护制度引导了消费,提供了高技能、身心
健康的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支持和制度保障。 ——
《福利国家 欧洲再现代化的经验与经历》
①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 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 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②扩大社会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摇 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 后顾之忧,从而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发 展。
02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 (1).20世纪科学技术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
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 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 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3).国家的大力扶持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主要内容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目录
0 1 国家的宏观调控
0 2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0 3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0 4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01
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由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 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 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 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始于1933年的 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思想,到 20世纪70年代衰落。)
三、“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6).特点
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社会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②福利种类繁多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三、“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7).评价
材料一:福利国家制度有效地降低了社会不平等程度,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缓和了
1.背景
(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
(2)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死存亡的教训;
(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4)成功典范: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施
(5)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二战后的欧洲废墟
(6)第三次科技革命地推动,促进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2.措施 (1).国内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3.国际协调 (2).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美元为中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②资金主要来源: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③1976年,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它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重建经济秩序。正如法国哲学家伯克所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 美好事物的基础”。
B.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C.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谊
练习2.(2020·浙江卷)1929年,资本主义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为转嫁危机,翌年美国提高近900种商品关税。随之,25 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国以上。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为避免新的贸易壁垒,二战
为了引导经济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1955年 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和1960年的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有效 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政府 投资 采购
实行国 有化
制定 经济 计划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3)结果
③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也助长了人们的惰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贫富差 距仍然存在。
“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
① 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 制形式。 ② 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福利制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兴起 完备
缩小
(4).经济支持
经济政策:
加强国家干预
减少国家干预
由国家财政负担
经济发展阶段:
黄金时期
滞胀 复苏 增长 衰退
(5).调整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当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 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 福利制度
三、“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7).评价
材料二: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 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 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生活日报》2004.12.7
2.新变化
(1).产业结构: 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2).阶级结构: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中间阶层”即中产阶级,他们不是资本家,但有较高 的收入和可观的生活资产。20世纪80年代,趋于稳定, 占人口的25%——30%。
3.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妇女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妇女运动兴起,其目的的争取妇女享有与男 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 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 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 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 其他运动 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①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滞胀”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对经济 的干预,经济发展较快,说明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出现“滞胀”现象后,“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反映当时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迫使各国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③经济政策的变迁本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制度的 自我调整和完善。
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空间技术
海洋技术
新材料的出现及应用
生物工程技术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1.经济上: 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⑵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社会生活上: 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3. 科技上: 各国加强对科学的支持,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持和资金投入。 4. 思想文化上: 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⑵推动了文化多元化,提高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5. 国际关系上: ⑴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⑵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①积极:20世纪50—70年代初,经济增长 较快,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消极: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 (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4)20世纪70年代的调整
①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②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③出现“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强 调适当干预)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3.国际协调 (1).国际经济组织
【注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稳定国际汇兑,保证各国汇率的稳定;而 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是短期贷款,是一个调节机构;而世界银行提供的是长 期贷款,是一个发展机构。
三次科技革命对比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理论 国家 标志
18世纪60年代 牛顿力学 英国 蒸汽机
19世纪70年代 经典力学 美、德
电力和内燃机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爱因斯坦相对论 美
原子能、计算机、航 天技术、生物工程
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03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原因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 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 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
如果正确看待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迁?
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 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 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 展。——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