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_胡鞍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第1期2017年1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16 No.1 J
an.2017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胡 鞍 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北京100084
)摘 要: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加速,提前实现了党的十六大(2002)提出的2020年基本工业化核心目标和主要指标。

当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工业生产国,已经出现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基本特征,并带动世界进入到了后工业化时代。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不是去工业化或放弃工业化,而是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根据《中国制造2025》,推动我国制造业与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向质量增长、中高端增长、国内外制造为主增长转变。

现代服务业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中国城镇就业的最大渠道、服务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

通过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关键词:工业化;后工业化;经济转型;服务业主导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17)01-0001-
16 收稿日期:2016-11-
17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承担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高端智库建设项目(201550102
98)经费支持。

作者简介:胡鞍钢,男,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发展与发展政策。

①计算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s://www.nsf.g
ov/②1
979年9月29日,叶剑英指出:我们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十年来,我国的水利设施、化肥农药、农村用电、农业机械等大大增加,农业的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有
了不少改进。

全国粮食产量一九七八年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一点七倍,棉花产量增长三点九倍。

我国钢铁、电力、石油、煤炭、化工、机械、
轻纺等工业部门大大加强,许多新的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解放前几乎没有什么工业,现在已经建起了一大批新的工业基地。

目前,全国工业企业达到三十五万个,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达到三千二百亿元,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起来的工业固定资产的二十五倍。

从我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一九五二年算起,到一九七八年,我国工业发展尽管有过几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百分之十一点二。

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也都有了新的发展,改了许多地方原来交通闭塞的落后局面。

随着生产的增长,我国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在工农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有了较大的改善。

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创
立了可以依靠的前进阵地。

详见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
979年出版。

一、中国提前实现2020年基本工业化目标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P92)。

中国曾是世界性工业化的后来者、落伍者,直到1949年之后才大规模地发动工业化,成为工业化的追赶者,现在已经建立了世界上门类齐全、先进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

201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23.7%,2015年高技术产品增加值占世界总量比重的29.08%,已超过美国比重(28.9%),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比重的24.0%①,是美国比重(12.4%)的1.94倍,是世界工业化快速赶超美国、德国、日本等先行先进工业化国家的成功案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工业化一直是中国领导人实现“富民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主要途径。


953年毛泽东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2];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目标[3]
;1964年提出
“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也包括“实现工业现代化”目标,还提出“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阶段目标[4]
;到建国三十周年时,已经把一个落后的“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建设
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并基本实现了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目标②,
当时中国是世界第十大经济体,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十位[
5]。

DOI:10.16797/ki.11-5224/c.2017.0001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工业化加速发展。

1978-2000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6%,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

到2000年,中国已跻身于世界工业大国前列,是世界第三大制造业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达到7.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的3.16%,居世界第四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比重的8.33%,居世界第三位,排在美国(为17.76%)、日本(为1
5.26%)之后①。

进入21世纪,党中央纵观全局、审时度势,提出新的工业化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
出2020年目标是“
基本实现工业化”,最重要的是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设想[6]。

当时,党中央的基本判断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这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分别占了50%和62%左右;
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P92-
93)。

所谓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增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大大降低,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

为此,国家计委提出了四个量化指标:一是200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达到7.2%左右;二是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3 
000美元以上;三是城镇化率超过50%;四是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降到30%左右[7]。

这四个核心指标也是参阅了国际经验而后提出来的。


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将“工业化基本实现”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核心目标。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提出了五个量化指标: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 000美元,相当于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制造业占社会商品生产总值(全社会有形商品的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70%左右;第三产业在生产、就业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50%和44%左右,第一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降低到3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则为26%左右;我国城镇化有可能接近60%,
基本达到工业化的要求;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8]。

以上都说明,党中央对什么是“工业化基本实现”的目标和指标是十分明确的,已经不同于以往“工业化目标”的政治概念,既宏大又具体,既长远又务实,既借鉴了国际经验、参考国际评价,更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2020年预期性的量化指标。

这就为我们采用目标一致法进行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进入21世纪,中国工业化加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2%,到2015年前后提前实现了基本工业化核心目标和主要指标:一是2015年,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我国GDP达到39.46万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3.955倍,年平均增长率9.6%②;二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 925美元③;三是城镇化率达到56.10%;四是农业从业就业比重下降至28.3%,第二产业比重降至29.3%④;五是最终消费支出达到5.34万亿美元(2010年美元价格),占世界总量的10.0%,居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⑤。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迅速从世界第三大制造业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2010年美元价格)为6 71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比重为7.8%,居世界第三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高于德国;200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1.5%,超过了日本,居美国之后;2
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8.5%,超过美国(为17.4%);到201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2.647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比重的23.7%,相当于美国和德国的比重之和,与2000年比较翻了两番,即达到了4.0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47%,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为2.04%)(见表1)。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增长的第一发动机,2000-2014年期间,世界制造业增加值净增2.751万亿美元,同期中国增加了1.99万亿美元,中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增长贡献率高达72.3%,而美国、日本、德国三国的贡献率合计只有23.4%(
见表1)。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017年①②③④⑤
计算数据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s://www.nsf.g
ov/计算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6》第26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出版。

计算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
/indicator/NY.GDP.PCAP.CD计算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6》第42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出版。

计算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
.cn/indicator/NE.CON.TETC.KD
表1 四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及占世界比重(2
000-2014年)国家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4年
2000-2014年均增长率(%)
制造业增加值(
万亿美元)世界8.41 9.567 10.392 11.161 2.04中国0.657 1.102 1.924 2.647 10.47美国1.588 1.763 1.806 1.877 1.2德国0.609 0.643 0.74 0.765 1.64日本
0.89 
0.976 
1.075 
1.089 
1.45
占世界比重(%)
2000-2014年比重变化量(%)
中国7.8 11.5 18.5 23.7 15.9美国18.9 18.4 17.4 16.8-2.1德国7.2 6.7 7.1 6.9-0.3日本
10.6 
10.2 
10.3 
9.8
-0.8
注:
制造业增加值根据2010年美元价格计算。

计算数据来源:
中国数据来自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估计。

其他国家数据来自世界银行http://data.worldbank.org
/indicator/NV.IND.MANF.ZS二、中国是否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争论
当中国提前实现了2020年基本工业化目标,又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时,就意味着中国工业化进入“高峰期”。

除了为此而自信自豪,更需要理性地提出如下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准确全面判断中国工业化的下一个新阶段?二是该阶段有哪些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三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中国工业化发展视角的主要方向是什么?中国如何探索出新型工业化道路?
怎样判断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不同阶段呢?通常大多是依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9]
,经济体从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要经历三个阶段六个时期,即初级产业,包括第一阶段的不发达工业阶段、第二阶段的工业化初级阶段;中期产业,包括第三阶段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和第四阶段的工业化后期阶段;后期产业,包括第五阶段的后工业化社会和第六阶段的现代化社会。

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这有一定参考价值,不过,钱纳里利用的资料都是1
950-1970年期间9个准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和信息,与之后40~45年期间工业化情形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像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巨国的工业化如何划分?其次,像中国这样一个大规模参与全球市场与贸易,并迅速从世界第29个小贸易体变成世界最大的贸易体的过程如何解释?再有,像中国未来如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及又如何探索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重大问题,还无法提供现成的经验和具体的指导。

这也需要我们根据中国基本国情、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自身发展逻辑来探索、分析和前瞻。

我们需要从工业化发展生命周期视角以及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

落后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本身就伴随着工业化的生命周期过程,包括发动期、初步成长期、迅速成长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从量化指标的角度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部门就业占总就业比重都将呈现倒U型或倒V型的变动过程。

从中国的指标来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
959年就达到4
2.7%,已经超过农业比重,而后因“大跃进”失败而先下降后上升,到1975年再次达到40%以上,这之间多次升降,直到2011年之后低于40%[10],快速下降至2015年的33.8%[5](P
23)。

这表明,中国工业比重高峰期是典型的倒U型平台曲线,至少延续了50多年的时间,这在其他国家也包括工业大国是少见的。

所谓后工业化时代,是指一个工业化经济体或工业化国家所经历的一个工业化发展时期,表现为如下特征:一是制造业所占经济总量比重持续下降,并明显低于服务业比重;二是服务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并占主导地位;三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进入“信息时代”;四是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长是创新驱动,更多地依靠信息、知识和创造力等。

这与中国现在所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本一致。


第1期 胡鞍钢:
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中国是否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是有不同判断的,这也与判断的标准不同有关,至少有几种观点:文宗瑜(2
010)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驱动与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提前结束了我国的工业化时代,自“十二五”开始,将步入后工业化时代[11]。

李钢(2013)认为,到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仍旧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难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12]。

迟福林(2
014)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服务业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到2020年,
我国将成为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13]。

夏杰长、倪红福(2
016)的判断是,现阶段,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也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他们认为,简单断言服务业将主导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或者简单抱着工业依然主导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观点,都失之偏颇。

他们提出,树立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
、融合发展战略思路[14]。

国家发改委(2
016)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时期[15]。

本文是从中国工业化发展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判断中国是否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

任何一个产业都会有其发展生命周期,工业产业或部门也不例外,至少有其几个阶段:初步成长期,迅速成长期,高峰期,下降期,衰落期。

除此之外,一国工业产业发展生命周期既与该国市场规模、发展水平、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产业体系等直接相关,还与参与全球分工、世界贸易的程度以及国际竞争力等因素相关,既可能延长或缩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更可能增加或减少该国占世界工业产出或主要工业品产量比重。

三、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主要依据
笔者是根据实证分析来客观地判断中国是否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

其中选用了主要指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否持续上升或下降,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是否持续高增长或中增长或低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或下降等,由此来分析并做出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基本判断,即使如此,笔者也支持中国经济增长还是需要服务业和工业“双轮驱动”
、融合发展的务实主义思路。

中国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其重要的标志不仅是提前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和主要指标,而且出现了阶段性的基本特征:工业或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高峰之后持续下降,工业或制造业增加值从高速增长(10%左右)进入中高速增长(6%左右);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达到高峰,并呈下降趋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反映出生产能力超过供应能力;部分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呈下降趋势;由此也伴随着工业用水、用电、用能、用材等总量的下降;作为货运量主体的工业产品达到高峰后也开始下降;特别是工业部门的就业容量已经达到高峰,占全国就业比重已经开始下降。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的同时,也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

突出表现为:
第一,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达到顶峰,为41.8%,而后有所下降,到2011年降至3
9.6%,比2006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44个百分点;而后一路持续下降,到2015年下降至33.8%(见表2),比2011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5个百分点。

从国际背景看,这背后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仅高于不同时期同等收入水平国家,也高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在世界上大国(如G20集团)中也是比重最高的国家(2015年俄罗斯的比重为32.6%),属于世界工业比重过高的国家之一。

相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又是相对过低的国家或大国①。

二是过去十年中国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是在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进行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发生的。

从世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其在1997年的33.6%后下降,可能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有关,也与美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有关。

这一比重到2006年达到30.2%,而后又下降,到2014年已下降至27.6%,比2006年减少了2.6个百分点,而同期下中等收入国家减少了2.1个百分点,上中等收入国家减少了4.5个百分点,高收入国家减少了1.9个百分点(见表2和图1)。

这些变化与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有关,也主要与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有关。

与此同时,美国的比重从2009年20.2%到2014年略上升为20.7%,
所谓再工业化也是很有限的,中国仍比美国高出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017年①
见表2、表10。

15.2个百分点①。

表2 中国与不同收入国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较(1995-2015年) 单位:
%年份中国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美国世界1995年40.7 16.7 39.1 28.4(1997
)24.0(1997
)33.62000年40.0 32.0 39.1 27.6 23.2 30.52001年39.4 30.9 38.1 26.7 22.1 29.62002年39.1 30.6 37.8 26.1 21.3 29.12003年40.1 30.8 38.5 26.0 21.4 29.22004年40.5 32.4 39.5 26.2 21.7 29.72005年41.4 33.1 40.3 26.3 22.0 30.02006年41.8 33.3 40.5 26.6 22.3 30.22007年41.1 33.1 39.9 26.6 22.2 30.02008年41.0 33.2 40.0 26.2 21.6 29.72009年39.3 31.9 37.9 24.6 20.2 28.02010年39.7 30.5 38.9 25.2 20.4 28.52011年39.6 32.9 39.1 25.3 20.6 28.82012年38.3 32.5 38.1 25.1 20.5 28.42013年36.9 31.8 36.8 24.9 20.6 27.92014年35.9 31.2 
36.0 24.7 
20.7 
27.6
2015年33.8 34.32006-2014年
变化量
5.9 
2.1 
4.5 
1.9 
1.6 
2.6
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2016年》第23页;其他国家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http://data.worldbank.org
/indicator/NV.IND.TOTL.Z
S图1 中国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00-2015年)
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2016年》第23页;
上中等收入国家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http://data.worldbank.org
/indicator/NV.IND.TOTL.ZS这表明,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工业生产国,不仅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且带动世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两者之间形成了从未有过的互动关系。

即使如此,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仅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接近。

未来中国迈向高收入阶段,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持续下降,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重从33.8%下降至27%~28%之间,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上升,从50.6%上升至56%以上,
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5
第1期 胡鞍钢:
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①
计算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
/indicator/NV.IND.TOTL.ZS?locations=XD-US
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12.6%,到2012年的7.9%,下降了4.7个百分点,并且低于10%;再到2015年下降为5.9%,2016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同比仅为6
.0%。

第三,近年来一半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达到高峰,并呈下降趋势。

在34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19个(占总数的55.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达到高峰并下降:原煤(2012年)、原盐(2010年)、成品糖(2014年)、卷烟(2014年)、布(2013年)、焦炭(2013年)、烧碱(2014年)、水泥(2014年)、平板玻璃(2
014年)、生铁(2014年)、粗钢(2014年)、钢材(2014年)、轿车(2014年)、家用冰箱(2013年)、房间空间调节器(2
014年)、程控交换器(2005年)、传真机(2006年)、微型计算机设备(2013年)、火力发电(2014年)①;此外,还有啤酒(2013年)、金属切削机床(2011年)、家用洗衣机(2
013年)②。

其中,达到主要产品产量达到高峰年的情况是:2005年1种,2006年1种,2010年1种,2011年1种,2012年1种,2013年6种,2014年最多,为11种。

上述工业产品产量达到高峰后直接影响那些生产大户的地区:以煤炭为例,直接影响到内蒙古(2014年为9.94亿吨)、山西(为9.28亿吨)、陕西(为5.22亿吨);又如生铁,影响到河北(2015年1.74亿吨)、江苏(7045万吨);还如粗钢,影响到河北(2015年1.88亿吨),江苏(1.10亿吨),山东(6619万吨),辽宁(6071万吨);再如钢材,影响到河北(2015年2.52亿吨),江苏(1.
36亿吨)
③。

从国际比较看,在6种传统工业产品产量中,除原油因受资源约束之外,中国均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量比重远远超过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比重(19.2%)。

其中2015年中国粗钢占世界比重为49.38%,煤炭为47.67%,水泥为57.32%(见表3),分别是人口比重的2.57倍、2.48倍、2.99倍,充分反映了中国生产能力过大的情况。

即使放在全球市场来看,这也反映了中国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一旦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势必导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下降。

实际上,早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从国内市场看,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就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

在34种主要产品中,1999年就已经有8种工业产品产量达到顶峰,如原盐、卷烟、纱、布、焦炭、烧碱、家用冰箱、传真机等,但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及时“走出去”对外投资。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从世界第七大货物贸易出口国(2000年)跃居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2
010年),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00年的3.86%上升至2015年的13.80%④,几乎提高了10个百分点,又成倍地扩大了传统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大幅度提高(见表3),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更大规模的过剩,也导致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

中国未来需要“输出工业化”,大规模地“走出去”,对外工业投资,帮助1
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化,建立工业体系,形成国内与海外两个生产基地、两个市场。

表3 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世界比重(1980—2015年) 单位:
%1
980年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00-2015年变化量
粗钢a 5.18 8.61 15.11 30.99 44.56 49.38 18.39煤炭b 15.81 22.64 29.29 38.75 45.81 47.67 8.92原油c 3.37 
4.25 4.35 4.45 4.90 4.70 0.25发电量d 5.24 
8.80 13.62 19.57 24.11 
10.49
水泥e 36.45 
45.05 56.80 
57.32 
12.27化肥f 
24.31 
27.91 2
8.65(2013)4.34(2000-2013) 计算数据来源:
a.世界钢铁协会b.英国石油公司(BP)c.英国石油公司(BP)d.英国石油公司(BP)e.美国地质调查局 
f.联合国粮农组织。

第四,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下降。

从2012年至2015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已有4年持续下降,累计已下降10.3个百分点。

其中采掘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降30.9个百分点,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017年①②③④
计算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6》第128-133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出版。

计算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5》第463-47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出版。

计算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6》第134-13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出版。

计算数据来自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

原材料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降16.6个百分点,加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降10.4个百分点(见表4);在38个工业行业中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2011年有2个,2012年有20个,2013年有24个,2014年有25个,2015年有32个,占总数(38)比重为84.2%,这意味着我国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突出表现为持续4年左右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

表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2011-2015年)
(上年=100
)类别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2-2015年累计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
价格指数
106 98.3 98.1 98.1 94.8-10.32生产资料106.6 97.5 97.4 97.5 93.3-13.61采掘业115.4 97.6 94.3 93.5 80.3-30.90原材料工业109.2 98.0 96.9 97.0 90.5-16.64加工工业
104.6 
97.3 
98.0 
98.2 
95.7
-10.39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编《2016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第55页。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持续下降。

从2012-2015年,这一指数累计下降11.6个百分点。

在8类产品中,2012年有五类购进价格指数是负增长,2013年有7类,2014和2015年8类全是负增长。

其中,在2012-2015年期间,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幅度为25.7个百分点,其次是有色金属材料类(下降19.7个百分点),再次是燃料、动力类(下降16.1个百分点),见表5。

这也反映了这些行业不仅达到了高峰期,
也开始进入下降期。

表5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2
011-2015年)(上年=100
)2011年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2-2015年累计下降工业生产者购进
价格指数109.1 98.2 98 97.8 93.9-11.62燃料、动力类110.8 100.9 96.6 97.1 88.7-16.05黑色金属材料类109.4 92.9 95.7 94.6 88.4-25.65有色金属材料类112.1 94.5 95.4 96.1 92.7-19.69化工原料类110.4 96.1 97.3 98.3 93.7-13.87木材及纸浆类
104.6 100.1 99.6 99.4 99.3-1.59建材类108.4 99.7 98.7 99.8 95.9-5.82农副产品类115.6 100.2 101.6 99.4 97.7-1.14纺织原料类
112.7 
99.1 
99.9 
98.9 
97.8
-4.24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编《2016年中国统计摘要》第5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出版。

无论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还是购进价格指数的持续下降,都反映出市场已经对我国工业从高峰期进入下降期发出了强烈的价格信号。

这既会直接影响市场主体对这些不同行业发展的预期,也会进而影响他们的投资行为和生产行为。

这与1997-2002年的情形既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

从短期来看,都是因为供大于求,这是相同之处;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处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具有不同工业化生产能力和市场规模,这是最大的不同之处。

因此,不可能企望再出现工业化加速甚至高峰的浪潮,而要为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增长特别是传统工业不断减速甚至低潮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此,在工业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还是在传统行业和传统产品上大做减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品上大做加法,一定程度上抵消前者的减法效应,避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悬崖式下降。

第五,部分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呈下降趋势。

201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到高峰,为2.23万亿美元,2015年下降至2.17万亿美元,减少了2.7%①,其中,许多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和金额呈现“双下降”或“单下降”的趋势。

第六,工业用水、用电、用能、用材等呈下降趋势。

2010年全国工业用水量就达到高峰,为1 
447亿7
第1期 胡鞍钢:
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①
计算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6》第100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