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课时同步检测卷: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选择题
1.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B、C、D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马丁·路德通过研究《圣经》认识到:“要想透过教士们的判断来学习《圣经》,实在是愚蠢的”。

因此,路德主张()
A.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B.否定《圣经》的价值
C.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D.与上帝直接建立联系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教徒都可以自由阅读《圣经》,无需教士的指引,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

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路德坚持以《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D
3.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
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

答案 A
4.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解析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同上帝对话,信仰即可得救;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谁掌握《圣经》的解释权。

材料没有涉及教会腐败问题,排除A;他们都主张信仰,排除B;D项《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是没有分歧的。

答案 C
5.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解析“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从神学角度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故选B;A、D 材料未体现;马丁·路德并不反对上帝,C错误。

答案 B
6.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解析材料认为教皇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所以是想说明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对封建世俗的君主的政治斗争;A、B、C均不是宗教改革的本质。

答案 D
7.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

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

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

”为此,加尔文主张() A.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B.没收教会的财产
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
D.确定公民的等级
解析题干中的两种管理人的力量应是教会和国家。

由此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答案 A
8.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

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A.创造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解析材料肯定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A、C项虽然与宗教改革有关,但不是其主要意义,故A、C项错误;“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与史实不符,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答案 B
9.(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A.莎士比亚B.马丁·路德
C.加尔文D.康德
解析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激怒了马丁·路德,马丁·路德张贴了《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

答案 B
10.(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6世纪初有人主张,既然基督已是领袖,教会就不必再有尘世的首领,而且这个教会的基础不应是罗马教廷,而应是对基督的信仰。

由此可知,他()
A.主张依靠罗马教廷
B.反对教会的权力过大
C.主张放弃宗教信仰
D.反对人们仅凭信仰而得救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其并不主张依靠罗马教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其反对教会的权力过大,故B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其并不主张放弃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主张凭信仰得救,故D 项错误。

答案 B
11.(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

”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A.废除罗马教会B.信仰即可得救
C.王权高于教权D.简化宗教仪式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未主张废除罗马教会,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故B项正确;题干中“我只信奉《圣经》”指的是信仰即可得救,与C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简化宗教仪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7·四川学业水平模拟)加尔文认为“当我们仅从天赋方面看一个人,我们会发现他从头到脚,一无是处。

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来自上帝的恩赐。

”由此,下列不符合他对人们要求的是() A.信仰上帝B.严格道德标准
C.过节俭生活D.放弃自身奋斗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题干所阐述的理论(要求),然后分析在这一理论(要求)下,哪个行为符合加尔文的要求。

从题干内容“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来自上帝的恩赐”可知反映的是加尔文的先定论。

而加尔文的先定论强调后世的努力,鼓励现实生活中要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梦想,所以D项不符合他的要求。

答案 D
13.(2017·陕西学业水平模拟)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等级思想
C.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
D.封建制度解体
解析材料中的含义表达了加尔文的先定论,先定论的思想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家致富。

答案 C
14.(2017·江苏学业水平模拟)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

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解析解答关键是依据题干“15~16世纪”的时间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们思想获得解放,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B项正确。

A项“进入”说法错误;C项“实现民主化”说法错误;D项“实践工业化”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5.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

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

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概括其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守仁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王守仁的主要思想主张,解答此问,要逐字逐句阅读材料,注意抓取关键词语。

材料一展示的是他的“知行合一”思想,材料二中体现了他的“良知”观,其他的思想如“致良知”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注意答题角度“儒学发展史上”。

第(2)问,注意答题角度“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然后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回答。

第(3)问,两人的“相似之处”可从思想观点本身的共性、思想的价值和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答案(1)基本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

地位: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观点:“上帝之语”(或真理)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答“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也可);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对话;《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

(3)相似之处:强调人的信仰的自由;敢于挑战正统(或具有叛逆的思想),敢于批判权威;促使社会的主流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6.(2016·浙江学业水平考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不灭的光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斯廷小教堂的两幅壁画:
材料二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

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认为同一切压迫者算账的时候到了。

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

斯特拉斯堡的市民把九十五条论纲贴在教堂大门上。

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产。

……用拉丁文写的这份论纲,被人们译成德语,争相传播,不胫而走,两星期内传遍德
意志兰,一个月内传遍基督教世界。

——摘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壁画内容分别源于什么故事?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人文主义追求?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发展的主要贡献。

综合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解析第(1)问《雅典学院》和《创世纪》是西斯廷小壁画的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故事的内容和体现的人文主义。

第(2)问考查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社会、思想的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批判神权和赞美人性的角度分析。

答案(1)图一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等的故事。

图二源于《圣经》故事。

图一表现了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图二表现了人类创造世界的追求。

(2)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