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的r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的r疗效观察曾伶俐;邹懿;王梅
【摘要】目的对比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肾综合征患者尿蛋白的作用效果.方法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通肝素的为普通肝素组(HG)、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LMHG)的为低分子肝素组,治疗2周后比较各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差异性和各组的出血倾向.结果治疗2周后使用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普通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各组均无明显出血倾向.结论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均能有效地减少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蛋白漏出,且均不会造成明显的出血倾向,但两者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性.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8(024)001
【总页数】2页(P107-108)
【关键词】肝素;低分子肝素;尿蛋白;肾病综合征;出血倾向
【作者】曾伶俐;邹懿;王梅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四川自贡 643000;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肾病内科,四川泸州 646000;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医保科,四川自贡 6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肾病综合征(nephorotic syndrome,NS)是肾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大于3.5 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 g/L)、水肿、血脂升高为主要表现,其中前两项为该疾病的始动因素,故学者们针对NS治疗的研究也着重在对蛋白尿、血浆白蛋白的有效控制方面着手,本实验通过对比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NS患者尿蛋白的治疗效果,以便更好地对今后临床上NS患者的治疗找到更安全有效的用药。
1.1 实验分组建立将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入选患者共60例,其中男29例,女
31例。
1.2 入组条件和排除标准
1.2.1 入组标准按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内科学》诊断标准,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标准;年龄限于18~60岁之间尿常规尿蛋白介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 g/L且小于5 g/L的患者,符合我国肾病医学会NS诊断标准,男女各30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普通肝素组(HG 组)、低分子肝素组(LMHG组)及强的松组(空白对照组,PR组)。
1.2.2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凝血功能异常者,血小板低于50×109/L。
1.2.3 实验方法及观察指标 HG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每天1次,同时给予激素治疗,按1mg/(kg·d)给药;LMHG组给予普通肝素5 000 U皮
下注射,每天间隔12小时1次,同时也给予激素治疗,按1 mg/(kg·d)给药;PR组患者仅给予强的松治疗,按1 mg/(kg·d)给药,各组激素用量不超过60 mg/d;连续使用2周后观察各组患者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值。
1.3 统计学方法对HG组、LMHG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标本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实
验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成组
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x±s”表示,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患者在治疗前尿蛋白定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经治疗2周后3组患者尿蛋白定量测值均较各自治疗前有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组分别与激素组比较尿蛋白定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治疗过程中3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表现。
2.4 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实验过程中,1例女性患者注射普通肝素后注射处出现凝血异常,1例女性患者注射普通肝素后出现腹泻,停药后症状缓解。
普通肝素是来自猪的肠黏膜或牛肺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聚糖的钠盐,天然粘多糖的一种,具有大量负电荷,有利于保护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屏障,能够有效防止蛋白漏出;同时具有抗炎增殖作用,可以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1],阻止胶原纤维形成,防止肾小球硬化。
低分子肝素为肝素钠裂解获取的硫酸氨基葡聚糖片段的钠盐,以抗Xa的活性为主,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抗凝作用强、出血少等优点,通过抗炎、抗增殖作用,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减少尿蛋白的漏出,从而促进NS患者的缓解。
NS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持续大量的蛋白尿可导致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加重对肾单位的损害,促使肾小球硬化,影响NS的预后,故有效控制蛋白尿对延缓肾功能恶化有重要意义。
NS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形成、急性肾衰竭、脂代谢紊乱等,有研究发现,血栓形成、栓塞并发症是影响NS预后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在对NS的治疗上,除一般治疗,以及常规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利尿剂、中医中药等治疗外,抗凝剂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正常生理情况下,肾小球的滤过膜有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的作用,当屏障受损,原
尿中蛋白增多,超过小管的重吸收量,则出现大量蛋白尿[2]。
普通肝素是带有负
电荷的药物,能够保护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屏障,防止蛋白的漏出,同时发挥抗凝、促纤溶的作用,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能够抑制纤维连接蛋白和胶原的形成,防止肾小球硬化。
有学者研究发现[3]将NS患者在激素等药物基础上
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使用肝素来辅助治疗NS,可一
定程度上减少尿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但容易出现出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等不
良反应,治疗中必须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LMHG在NS治疗中起的作用主要为抑
制抗凝血因子Xa的活性,同样能够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减少尿蛋白溢出,与HG相比,LMHG生物利用度高[4],而且不会激活血小板活化,也就不会对肾脏造成二次损害,并不会因为血小板减少而出血[5],同样,低分子肝
素也带有大量负电荷,可以对肾小球基底膜起保护作用,减轻蛋白的漏出,延缓肾功能恶化。
治疗过程中,HG组出现两例不良反应,而LMHG租未见明显不良反
应出现。
综上所述,HG、LMHG均能有效控制NS患者的蛋白尿,减少24 h尿蛋白定量值,但二者相比较,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LMHG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安全性更高,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关文献】
[1] 杜烨辉,李德天.肝素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核因子kB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
床,2007,7(4):289-291.
[2] 胡伟.低分子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及对血清VEGF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
践,2009(15):124.
[3] 田梅,任明强.低分子肝素在22例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05,29(8):697-698.
[4] 任江,陈楠,张文,等.低分子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安全性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9):527.
[5] 沈慧,刘正荣.低分子肝素治疗52例原发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
生,2009,31(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