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40米,则图中甲与乙地最小高差约为()
A. 210米
B. 245米
C. 280米
D. 315米
2. 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
A. 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
B. 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
C. 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北漂去
D. 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
3. 夏至日傍晚,某钓鱼爱好者发现太阳照射水面,波光耀眼,严重影响其观察浮漂,该钓位最可能位于()
A. 戊
B. 己
C. 丁
D. 辛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析〗
由图中等高线可读出,甲地高度为550-600米,乙地为300-350米,再由乙地位于急流段下游,可进一步确定乙地高度为300-310米,故可求出甲乙高差为240-300米。
可知AD不在高差范围内,BC符合高差范围,B项245米最小,符合题意,故选B。
〖2题详析〗
从甲处到丁处等高线先疏后密,应为凸坡,故无法通视,A错误;山顶处等高线比较少,应该较为平坦,B错误;由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可知,河流应该流入湖泊,再结合方向标,故可知该地漂流者向西北漂去,C正确;丙地地势比湖泊高,D错误。
故选C。
〖3题详析〗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日落西北,波光耀眼说明人的钓位与太阳照射方向相反,应该位于湖泊东南边,即为己位置,故B正确。
4.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产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中甲图),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图中四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可能是()
A. ①小雪或大雪
B. ②立春或立秋
C. ③春分或秋分
D. ④芒种或大雪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切点位于极圈时,节气是夏至或冬至,当切点位于极点时(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切点),节气是春分或秋分。
据此可知①为小寒或小暑,②为霜降或谷雨,③为夏至或冬至,④为芒种或大雪,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登陆火星五周年之际,“好奇号”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
分析检测显示,取出的岩石粉末含有黏土、硫酸盐和其他对生命非常关键的矿物成分。
火星大气以稀薄的二氧化碳为主,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 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A. 火星体积密度较小
B. 火星上大气稀薄
C. 火星表面温度高
D. 火星上没有液态水
6. 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最主要原因是()
A. 火星公转速度快
B. 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
C. 火星大气稀薄
D. 火星的质量小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析〗
火星体积密度与地球相似,属于类地行星,A错误;火星上大气稀薄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远,表面温度较低,C错误;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因此目前火星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没有液态水,D正确。
故选D。
〖6题详析〗
火星是类地行星,火星的公转速度、质量与地球接近,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但受陨石袭击的几率差异不大,ABD错误;火星大气稀薄,不能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陨石烧烬,C正确。
故选C。
下图示意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爬行动物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A. 暖湿
B. 暖干
C. 冷湿
D. 冷干
8. 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A. 极地冰盖面积缩小
B. 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上升
C. 全球海岸线变短
D. 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析〗
爬行动物时代是中生代,由图示可知,该时代平均温度比现代暖,平均降水比现代干;气候总体特点是暖干。
选B正确。
〖8题详析〗
由图示可知,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显冷湿,温度低极地冰盖面积扩大;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下降;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变大,全球海岸线变长;海平面下降、陆地间形成冰桥,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
选D正确。
季节性积雪是干旱区和寒冷区最敏感的环境变化响应因子,下图是我国东北某地2007年3月1-31日积雪深度、日平均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地表温度与气温之差)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积雪对土壤起保温作用最强的时段是()
A. 3月1~3日
B. 3月4~15日
C. 3月16~19日
D. 3月21~25日
10. 积雪对土壤起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B. 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C. 积雪释放热量给地面
D. 积雪吸收大气热量使气温降低
11. 3月16~19日,地气温差略偏大的主要原因是()
A. 积雪消融时吸收热量降低土壤温度
B. 积雪消融时大气对流运动增强
C. 土壤湿度增大使地表反射率显著减小
D. 地面辐射减弱使地表热量散失减少
〖答案〗9. B 10. B 11. C
〖解析〗
〖9题详析〗
读图可知,4~15日期间积雪深度较大,而气温较低(为负值)、地气温差较大(为正值),说明此期间地温高,土壤与外界热量交换较弱,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最强,故选B。
〖10题详析〗
当积雪较厚时,土壤与外界热量交换较弱,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所以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较强(根据图示信息也可知,积雪深度较大时,地气温差也较大,表明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B正确;积雪会反射太阳辐射,其结果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较低,不能解释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A错;地面主要通过太阳辐射获得热量,C错;D选项不能解释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排除D。
故选B。
〖11题详析〗
读图,3月16日~19日,积雪深度接近于0,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增加,同时地面积雪减少,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小,土壤对太阳辐射吸收增强,所以地表温度升高,另外积雪融化时会吸收大气热量,从而使得地气温差略大,C正确;土壤由于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所以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AD错;大气对流作用增强不会导致地气温差偏大,B错。
故选C。
图1为2021年11月8日某时刻某区域海平面天气形势图,图2为虚线框内不同高度气温分布状况图,I、II、III代表不同高度,a-h为气温数值。
完成下面小题。
12. 造成甲乙两地风力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气温
B. 下垫面性质
C. 气压
D. 气压梯度力
13. 正确表示图1中虚线框内由近地到高空排序或气温数值大小的是()
A. II、III、I
B. a<b<c<d
C. I、II、III
D. e>f>g>h
〖答案〗12. B 13. B
〖解析〗
〖12题详析〗
读图可知,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应该强,而乙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应该弱,但图中显示乙地有六级以上大风,甲地风力相对较小,表明气压和气压梯度力不是造成甲、乙两地风力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排除CD;气温高低并不直接影响风力大小,气温不是造成甲、乙两地风力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排除A;图中显示,甲位于陆地,乙位于海洋,乙地摩擦力较小,因此下垫面性质是造成甲、乙两地风力差异大的主要因素,B符合题意。
故选B。
〖13题详析〗
读图可知,图中虚线框内是冷锋系统,西北是冷气团,东南是暖气团,锋面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气温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因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图中等温线a、b、c、d数值的大小排列是:a<b<c<d,故B正确;等温线e、f、g、h数值的大小排列是e<f<g<h,故D错;图中锋面从近地面至高空的排列是III、II、I,故AC错。
智利竹筴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
图示意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影响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A. 盛行风向
B. 海水温度
C. 距陆远近
D. 种群规模
15. 推测智利竹筴鱼的生活习性是()
A. 冬季产卵
B. 顺流洄游
C. 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D. 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16. 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
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4. B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南半球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竹筴鱼的洄游方向主要由东南向西北,与盛行风向恰好相反,A项错误;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导致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夏秋季节冷水势力减弱,混合区向南移动,鱼群向南洄游,B项正确;读图中洄游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路线与距陆远近无明显关联,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测种群规模对洄游路线的影响,D项错误。
故选B。
〖15题详析〗
由图可知,成鱼洄游路线偏高纬、偏西,幼鱼洄游路线偏东、偏低纬,高纬处受西风漂流带来的冷水影响较大,低纬处受寒流影响较弱,高纬海区温度较低纬海区温度偏低,因此推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C项正确。
故选C。
〖16题详析〗
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幼鱼活动范围应向高纬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①正确,②错误;拉尼娜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低,幼鱼活动范围应向低纬方向收缩,即向北偏移,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拿大奥肯那根山谷里的斑点湖区是加拿大最热的地区之一。
斑点湖是一个天然的盐碱湖,湖水富集多种矿物质,包括镁、钙、钠的硫酸盐。
每年6月至9月,湖面形成诸多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小水坑,这些小水坑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白、绿、蓝等颜色,是难得一见的自然奇景。
图1示意斑点湖区的位置,图2示意斑点湖的景观。
图1
图2
(1)从地形角度,分析斑点湖周边地区气温高的原因。
(2)从水循环角度,简述斑点湖盐度高的原因。
(3)每年6~9月,斑点湖的小水坑呈现出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奇特景观。
分析其形成过程。
〖答案〗(1)该地处于西风背风坡,多晴天,受焚风效应影响,气温较高;位于内陆河谷,海拔较低,热量不易扩散,气温高。
(2)该湖泊地处内陆河谷地带,为内流湖,降水较少,气温高,蒸发大;山地径流带来矿物质,无地表径流流出,盐分无法排出,盐分不断富集,湖水盐度不断增加。
(3)夏季炎热干燥,斑点湖湖水会大量蒸发,部分湖区逐渐露出湖底,形成多个小浅水坑;出露的湖底矿物质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开始结晶,形成斑点湖小水坑周围白色的边界线;由于小水坑中的矿物质类型和含量不同,富含矿物质的池水呈现各种颜色,使得湖底一个个小水坑呈现出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奇特景观。
〖解析〗
〖小问1详析〗
从纬度位置看,该地区位于西风带,且位于山脉的背风坡,西风气流在山脉的背风坡形成受焚风效应,气温较高;处于河谷地带,海拔低,高山环绕,热量难以扩散,气温高。
〖小问2详析〗
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焚风效应,降水少,淡水补充量少,盐度高;山地径流带来的丰富盐类物质不断积聚,且无法通过径流排出,盐度逐渐升高;
〖小问3详析〗
6-9月,气温较高,湖水蒸发旺盛,湖水大量被蒸发,湖底裸露,形成大小不一的小浅水坑;湖水的大量蒸发,使小浅水坑中的矿物质结晶,在坑边形成白色的镶边结晶体;由于湖水中所含的矿物质种类和含量不同,水体呈现出深蓝色或是绿色等不同的颜色,因而形成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奇特景观。
18.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
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
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材料二下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博斯腾湖冬季湖陆风最弱的原因。
(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
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解析〗
〖小问1详析〗
博斯腾湖入湖河水主要来自冰川融水,因此随季节有较大变化,即夏季是丰水期,冬季是枯水期,由于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因此致使该湖泊水位变化减小的原因就是夏季丰水期水量减少。
根据影响湖水平衡的因素,可以推测,入湖水减少表现为全球变暖,冰川退化,冰川融水减少;其次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造成入湖水量减少;出湖水增多表现为气温升高,湖水蒸发加剧,故得出丰水期水位下降。
〖小问2详析〗
根据材料“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可知,冬季陆地不会有明显变化,因此冬季湖陆风最弱主要由湖泊的变化引起,由上题可知,冰川融水在冬季最少,因此冬季该湖泊水量最少,且气温低湖面结冰,由此造成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
湖陆风的原理是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其与热量得失的多少有关,冬季太阳辐射弱,获得热量少,导致两者由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温差小。
材料说明湖陆风为地方性天气现象,因此冬季西北地区冬季风强劲,也会造成湖陆风不显著。
〖小问3详析〗
城市会产生热岛效应造成出现城市风,从而对该地局地环流造成影响。
城市风表现为风由四周刮向城区,湖陆风表现为白天湖风,晚上陆风。
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陆地升温的幅度,使湖风增强。
夜晚城市的热岛效应削弱了城市的降温幅度,削弱了陆风。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瓮河森林湿地地处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南麓,境内20多条河流汇入南瓮河,为嫩江的主要发源地。
地处多年冻土带,2米以下是永冻层。
河谷中分布大面积的沼泽,形成独特
的寒温带森林湿地景观。
调查发现,森林湿地正在快速地向沼泽化演变,森林萎缩、退化严重,林下沼泽或林间空地的沼泽不断向四周扩展,随着沼泽发展,出现树木枯梢、生长缓慢,矮小的“小老树”。
该区域森林火灾对沼泽化湿地生成有明显作用,原有沼泽边缘坡度平缓的山麓林地沼泽化严重。
严重过火区冻土活动层厚度明显大于未火烧区。
积雪消融时间通常为4月下旬-5月上旬,与火烧前对比,灾后第2年5月重度火烧迹地融雪径流量明显减少。
下图示意南瓮河森林湿地位置与景观。
(1)说明冻土层与南瓮河森林湿地大面积沼泽形成的关系。
(2)分析灾后第2年5月重度火烧迹地地表融雪径流量明显减少的原因。
(3)分析森林火灾后南瓮河森林加速向沼泽演变的原因。
〖答案〗(1)地处多年冻土带,2米以下是永冻层,冻土广布,地表水难以下渗,水分大多滞留于地表,形成大面积的沼泽。
(2)重度火烧迹地缺少林木遮荫,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强,蒸发加剧,融雪时间提早,融雪期缩短;季节性冻土活动层加深,土壤蓄渗能力加大,积雪融水下渗增强;因此5月融雪径流量明显减少。
(3)火灾后,森林减少,树木蒸腾作用减弱;地表裸露,地温升高,部分永冻层融化,冻土活动层加深,土壤过湿,加剧了地表积水;森林退化,加速演化成沼泽。
〖解析〗
〖小问1详析〗
冻土减弱了下蚀,加重了侧蚀,下渗减弱,地表水多,故易形成沼泽。
据材料可知,该地为多年冻土,2米以下是永冻层,河流难以下蚀,侧蚀强烈,河谷宽阔平坦;从图中可以看出,
河网密布,河道弯曲,等高线稀疏,流速缓慢,排水不畅,容易泛滥;冻土广布,地表水难以下渗,水分大多滞留于地表,形成大面积的沼泽。
〖小问2详析〗
结合材料分析,重度火烧迹地缺少林木遮荫,太阳辐射增强,升温快,蒸发加刷,融雪时间提早,融雪期缩短;严重过火区冻土活动层厚度明显大于未火烧区,季节性冻土活动层加深,土壤蓄渗能力加大,积雪融水下渗增强;因此5月融雪径流量明显减少。
〖小问3详析〗
森林火灾导致林地减少,树木蒸腾作用明减弱,水分截流能力下降,枯枝落叶层被大量烧毁,调蓄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增多,山麓坡度平缓,地表水流动缓慢,地表水汇聚;冻土解冻层加深,蓄水能力增增强,土层过湿,加剧了地表积水;随着沼泽发展,出现树木枯梢、生长缓慢,矮小的“小老树”,森林不断退化,林下植物逐渐被喜湿植物替代,森林最终演化成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