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随年代的发展变化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商随年代的发展变化述评
智商随年代的发展变化述评
12级心理系师范班 10120330131 李敏
摘要关于智力的研究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衷探讨的。

智商则是用来衡量智力水平的
一个标准,随着智力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有些研究提出人的智商随年代而提高。

从智力的概念、智力
测验到智力的本质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不同方向的智力研究相互补充与结合有利于全面客观的了解该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智力理论的发展变化,及相关的智力测验方法的讨论来探讨分析该命题的真假。

关键字智力智商年代发展变化
1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发展
1.1智力
自从1904年斯皮尔曼提出最早的智力理论以来,如何定义理解智力的本质及其发展就是心理学家热烈探讨的一个课题。

从智力的定义到智力的本质各有不同见解。

而这些偏重点的不同比然造成智商测定的偏重点不同。

但我们现在普遍都承认智力是多个维度多层面的不同能力的综合。

如果我们的智力探讨各个时期具有不同偏重点,则我们看到的智商变化发展则不甚可靠。

一下是智力概念的发展
1.1.1 20世纪60年代以前
Binet和Simeon认为智力是正确地进行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Wechsler认为智力是个体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能力
1.1.2 20世纪80年代
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德三维结构的多因素理论、卡特尔的三层智力理论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

这些智力理论,虽然在构成智力的因素数目以及层次上存在分歧,但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这一模式的智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认为智力是人脑内部有待发现的能力构成,建构这一模式理论的主要方法是因素分析方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有Spearman 的二因素论,Thurstone的群因素论,Guilford 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Gattell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以及Vernon的层次论等。

他们主要对智力进行静态的因素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对人类高级智能问题的探索,对智力的分析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提出新的智力理论。

其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Garde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Sternberg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和J.P.Das和J.A.Naglieri提出的/PASS模型智力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由七种(后来发展为九种独立成分或模块构成,分别是:语言的、逻辑一数学的、音乐的、空间的、身体一动的、人际关系的、反省的、自然主义者、精神性/存在主义的。

加德纳强调,这种都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类型的智力,而不是同一种智力的不同成分,每一种智代表了以大脑为基础的一个能力的模块,这也是加德纳和传统智力理论的一个根本区别。

加德纳和传统智力理论的另一个根本区别是方法学上的不同。

传统智力理论从因素分析出发,而加德纳受生物制约观思潮影响,依靠了大量神经生理学证据。

他搜索了与智力相关的各门学科的文献(含实验数据),特别是对神童、天才、脑损伤病人、白痴学者等的研究,采用他所谓的“主观因素分析”的方法,列举了确定上述九种智力模块的八条标准。

虽然强调每一种智力都有它的生物学来源,但加德纳并未否认文化历史的作用。

他认为智力的前提是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有用和重要,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代重视不同的智力类型,因此他并不否认教育的作用。

但是,他抨击了现代教育,他认为由于IQ测验仅仅测
量语言和数学这两
类智力,以这种狭隘的标准对儿童分类,严重地伤害了许多在其他方面智力优秀的孩子,使他们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适当的教育。

他主张开发能够评估所有智力类型的测量手段。

我本人与Gardener的观点相同。

我们对智力概念的不准确自然会导致智力测量的结果不够客观公正,那我们关于人的智商随年代的提高也就不攻自破了。

2、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
同样颇具影响力的是1985年由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智力是适应、选择
和塑造环境
背景所需的
心理能力。


理论由三个
子理论:背景
子理论、经验
子理论、成分
子理论构成。

背景子理论
指出要从发
生的背景看待智力。

经验子理论强调个体应付新事物的能力和加工自动化的程度高度依赖于经验。

成分子理论是斯腾伯格的信息加工模型,包括三个基本的信息加工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斯腾伯格认为正是个体在这三个成分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信息加工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个体间智力的差异。

然而,从智力的内隐研究出发,斯腾伯格认为三元智力仍不足以解释现实社会中的人类智力,因此,1996年斯腾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更具实用和现实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论(又称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论),”’强调智力不应仅仅涉及学业,更应指向真实世界的成功。

他认为成功智力有四个关键元素:(l)应在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内,按照个人的标准,根据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定义智力;(2)个体取得成功的能力依赖于利用自己的力量改正或弥补自己的不足;(3)成功是通过分析、创造和实践三方面智力的平衡获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也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
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
实践性智力是把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4)智力平衡是为了实现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传统智力所强调的对环境的适应。

斯腾伯格还强调,成功智力的基础是跨越文化普遍存在的智力加工过程,即三元理论中曾经论述过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元认知成分,它负责计划、监控和评估。

通过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

我们可以发现智力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即一种类似于天性的机制。

我个人认为如果要研究人的智力是否随年代发生了变化。

可以通过研究人的元认知来说明我们的元认知水平提高了。

这样更有说服力。

3、J.P.Das的智力PASS模型理论
J.P.Das于1990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PASS模型。

他们把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研究的新方法和智力研究的传统方法即因素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探讨了智力活动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并以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的大脑三级功能区学说为理论基础,[5](PP.74-94)提出了人类智能活动的三级认知功能系统的智
力模型/计划-注意-同时-继时加工模型(Plan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si ve)Processing model)即注意-唤醒系统、同时-
继时编码系
统、计划系
统。

PASS
模型智力理
论以加工过
程的分析作
为评价智力的基础,提出人进行智力活动时表现出整体——部分——整体的加工过程,符合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在一定程度上,它
对于智力理论的范型转变起到重要作用,为心理测量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

但该理论明显的不足是把脑神经与认知心理学过于简单的组合来建构智力活动的基础。

当然还有很多重要的理论,以下只做简单介绍。

帮助理清智力研究的发展
1、情绪智力理论
1990年萨拉维和梅耶尔首次提出了情绪智力,”’1995年戈尔曼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更提出了情商概念并使其家喻户晓。

1997年萨拉维和梅耶尔修订了其情绪智力模型,提出情绪智力包括情绪的知觉和鉴赏表达、情绪对思维的促进、情绪的理解和感悟、情绪的成熟调节四方面内容。

1998年戈尔曼结合他人的研究结果,也对其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调整,把情绪智力划分为由20种子能力构成的四方面能力:自我知觉、自我管理、社会知觉、社交技巧。

而巴伦也提出了由五个成份组成的情绪智力模型: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和一般心境成分,并指出情绪智力是影响有效地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直接影响着个体在生活中的成功和心理健康。

2、智力的可塑性模型
2002年加里克等人综合了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现,通过对人工神经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智力的神经可塑性模型。

该模型提出,个体的智力随着大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发展,而可塑性简单地说是神经系统使其联系适应于环境的一种
能力。

神经可塑性的高低,反映了个体神经联系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标志着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

个体的神经可塑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随着环境刺激、神经系统调节有所变化。

该研究则支持了人的智商随年代变化的可能性。

因为我们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纵观智力理论的发展可以发现。

智力研究从静态走向动态,由注重智力外部行为转为重
视挖掘智力内部结构。

从先前的纯智力研究,逐渐转向注重智力发展的外部环境,重视文化智力。

随着一些更为成熟的智力认知理论的形成,我们可能更深入地揭示智力的内部加工过程,并以此作为评价智力的差度和标准。

这样我们所测得的智力才有效,才可以谈论人的智力究竟有没有发展。

2 智商及智力测验的评价
智商,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斯腾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用以表示智力的水平,1916年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中首先采用这一概念。

研究个体差异的创始人高尔顿认为:智力测验应尽可能直接测量智力A,即导致个体在执行认知任务能力上有差异的认知活动的生物基础。

测量的本质是生物学的和生理学的。

心理学家如Auther Jensen正在研究当代高尔顿式的测验,他们声称正在测量中枢神经系统的完善性)))内在能力。

而智力B,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智力表现,不仅深受一系列个体因果的影响,而且还受教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现行智力测验的奠基人Binet则更关注智力B,认为测验与日常生活有关。

Binet的观点占了上风,这是由于他的心理测验改革与西方社会需要一致。

职业的选择以及决策等方面要求制订新的测量工具对智力进行有系统的客观的观测。

对于智商也有以下的几点批评。

高智商并不代表一切,它和人的成就和幸福生活等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甚至只有较小的相关。

(1)智商与人的成功相关很低。

(2)智商与品德相关很低。

(3)智商和幸福美满相关很低。

(4)智商不等同于常识。

即否定了智商的意义,因为高智商的人可能看的更清楚反而更痛苦。

而且智商高似乎并不能代表什么。

这些批评自有其道理但我们对智力的研究并不会因为这些现实的问题就停止。

毕竟那也是认识我们自己必须的基础研究。

但人的智商究竟是否随年代而变化呢。

我认为有必要从智
力测评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关于智力测验。

我们也有学者提出一下的问题。

(1)智力测验是一种无理论。

智力也不仅仅是智力测验出的东西。

智力测验只要不纠缠其是否能测量出智力时,就可放心使用。

(2)智力测验在社会文化、经济和种族、民族问题上造成偏见,有人认为测验本身就能表现出社会和经济上存在的差异。

(3)智力测验造成的不公正的潜在因素不仅与主持测验的人有关,而且与测验本身有关。

对于从未做过测验的人来说,测验情景与测验所需的技术都是陌生的。

(4)智力测验的成绩受一系列动机和人格因素的影响,它们与规范的认知和成就无关。

(5)智力测验被作为最终结果而被滥用,有人认为应用社会能力作为一项功能性智力指标,取代智商作为社会干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以考虑到个体的适应性、动机性和情绪性特征。

由上面这些说法可见我们现在的智力测验中也是存在各种问题的。

因为我们对智力的定义,认识,测评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完善。

轻易去讲人的智力在随年代的增长而增长显然并不严密。

我们想要通过人的思想去研究人这个存在,
似乎最终所得只能是相对正确。

就我个人而言。

我还是认为我们是无法真正认识人类。

了解真相的。

所以每个结论都只能辩证的去看。

参考文献
1、吴天敏.关于智力的本质[J].心理学报,1981
2、王垒,等.综合智力:对智力概念的整合[J].心理科学,1999,
3、黄洁华,等.智力及其测量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0,
4、金瑜,李其维.传统比奈式智商测验和智力测验的新发展[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
5、余欣欣.智力研究的历史、现状、未来[J].广西师大学报,1996
6、张继平.近二十年智力、智力测验及智商研究述评[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
7、褚慧萍.智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
8、赵笑梅.智力理论的最近发展与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5
9、刘金平.智力的PASS理论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