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内能的影响因素:学习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3. 改变内能的方式:掌握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体的内能,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将两个玻璃瓶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热水和冷水。
2) 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玻璃瓶中水的温度,记录下来。
3) 将两个玻璃瓶用胶带密封,分别进行以下操作:
a. 对热水瓶做功(如用力摇晃瓶子);
b. 对冷水瓶进行热传递(如将瓶子放入温水中)。
4) 观察并记录两个瓶子中水温度的变化,分析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内能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总结归纳: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内能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3. 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特设计以下检测题:
1. 选择题:
(1)物体的内能是指:
A. 物体的宏观运动能量
B. 物体的微观粒子运动能量总和
C. 物体的热能
D. 物体的化学能
(2)以下哪个因素不影响物体的内能?
A. 温度
B. 质量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内能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区别?”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内能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内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内能的积极性。
- 实验步骤:
1. 将两个玻璃瓶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热水和冷水。
2. 使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瓶子中的水温,并记录下来。
3. 将两个瓶子用胶带密封,确保没有热量交换。
4. 对热水瓶进行做功(如用力摇晃瓶子),对冷水瓶不做任何处理。
5. 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两个瓶子中的水温,并记录下来。
6. 分析结果,热水瓶的水温会下降,因为做功使得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在物理学习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喜欢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内能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象地理解内能的含义。此外,内能的影响因素较多,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如难以区分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此外,学生在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时,可能会遇到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挑战。
情感升华:
结合内能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内能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能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能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2. 计算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温度从T1升高到T2,比热容为c,求内能的变化量。
答案:内能的变化量 ΔU = m * c * (T2 - T1)。
举例:如果一个物体质量为1kg,比热容为4186J/(kg·K),温度从20°C升高到100°C,则内能的变化量为:
ΔU = 1kg * 4186J/(kg·K) * (100°C - 20°C) = 334,880J。
2. 掌握内能的计算公式,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等。
3. 应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热效率、优化热系统设计等。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内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内能的定义:内能是物体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能量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重点题型整理
1. 简答题:解释内能与热能的区别。
答案: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微观粒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是物体的一种能量状态。热能是物体由于温度差而具有的能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内能包括了热能,但不仅仅限于热能,还包括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化学能、电能等。
举例:在热水瓶中,水分子因为温度较高而具有的热能是内能的一部分。
2. 探讨晶体和非晶体在温度变化时内能的变化规律。
3. 研究热膨胀现象与内能的关系。
三、生活中的热传递
1. 分析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电热毯等。
2. 探讨热传递在建筑节能中的作用,如隔热材料、节能窗等。
3. 了解热传递在制冷设备中的应用,如冰箱、空调等。
四、内能的测量与计算
1. 学习内能的测量方法,如热量计、热像仪等。
4. 科学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九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基本概念,了解了能量守恒定律,对于能量转化和转移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学习了温度、热量等概念,为理解内能打下了基础。
13.1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13.1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内能的定义: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内能如何转化为机械能、电能等。
- 探讨不同物质的内能特点,如固体、液体、气体在温度变化时内能的变化规律。
- 分析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冰箱、热泵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节能效果。
- 了解内能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热处理、炼钢等工艺中的内能控制。
1. 科学观念与应用:使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现象。
2. 科学思维与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内能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
3.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内能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 班级交流群:便于师生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信息化资源:
- 电子教材: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电子教材;
- 网络资源:与内能相关的教学视频、科普文章。
5. 教学手段:
-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问题讨论,自主探究内能知识;
- 互动式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动软件,提高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
-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课题研究。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内能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内能相关的拓展知识,如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4. 实践题: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1)B
(2)D
(3)C
2. 简答题:
(1)内能是物体微观粒子运动的能量总和,与物体的宏观运动无关;机械能是物体宏观运动的能量,与内能无直接关系。
(2)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热机、太阳能热水器、冰箱、空调等。
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机效率、能量守恒等。
- 《内能和温度的关系》:探讨内能与物体温度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温度变化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 《生活中的热传递》:分析热传递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热水器、空调等。
- 《内能的测量与计算》:介绍内能的测量方法、计算公式,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学习者分析,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内能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
- 学习内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如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
一、内能转化的实例分析
1. 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如内燃机、蒸汽机等。
2. 探讨内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如热电偶、温差发电等。
3. 研究内能在生物体中的应用,如动物体内能量转换过程。
二、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1. 学习温度对内能的影响,如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如何变化。
- 实物模型:内能转换演示装置、热力学实验器材;
- 辅助教具:温度计、热像仪、电子秤;
-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2. 软件资源:
- 教学课件:包含内能概念、影响因素、实验动画等;
- 互动软件:物理仿真实验软件,用于模拟内能实验。
3. 课程平台:
- 在线学习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答案:传导是指热量通过固体直接传递,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
举例:
- 传导:锅底的加热是通过传导将热量传递给食物。
- 对流:暖气片加热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温暖。
5. 设计题: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实验设计如下:
-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冷水、热水、温度计、胶带。
3. 计算题:
(1)ΔU = m * c * (T2 - T1),其中c为物体的比热容。
(2)ΔU = n * R * (T2 - T1) - P * (V2 - V1),其中n为气体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P为气体压强。
4. 实践题:
(1)实验材料:热水、冷水、两个相同的玻璃瓶、温度计、胶带。
(2)实验步骤:
3. 应用题:解释为什么在冬天,人们感觉金属比木头更冷。
答案:金属的导热系数比木头高,能够更快地将手部的热量导走,因此手接触金属时会感觉更冷。
举例:在寒冷的冬天,当你用手触摸金属门把手和木制门把手时,你会感觉金属门把手更冷,这是因为金属导热快,迅速将手部的热量带走。
4. 分析题:分析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内能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C. 状态
D. 速度
(3)下列哪种方式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A. 做功
B. 热传递
C. 物体对外发射光能
D. 物体吸收电能
2. 简答题:
(1)请简要说明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请举例说明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计算题:
(1)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温度从T1升高到T2,其内能的变化量为多少?
(2)一个理想气体在等压条件下,体积从V1变化到V2,温度从T1升高到T2,求气体内能的变化量。
3. 改变内能的方式:掌握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体的内能,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将两个玻璃瓶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热水和冷水。
2) 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玻璃瓶中水的温度,记录下来。
3) 将两个玻璃瓶用胶带密封,分别进行以下操作:
a. 对热水瓶做功(如用力摇晃瓶子);
b. 对冷水瓶进行热传递(如将瓶子放入温水中)。
4) 观察并记录两个瓶子中水温度的变化,分析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内能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总结归纳: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内能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3. 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特设计以下检测题:
1. 选择题:
(1)物体的内能是指:
A. 物体的宏观运动能量
B. 物体的微观粒子运动能量总和
C. 物体的热能
D. 物体的化学能
(2)以下哪个因素不影响物体的内能?
A. 温度
B. 质量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内能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区别?”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内能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内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内能的积极性。
- 实验步骤:
1. 将两个玻璃瓶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热水和冷水。
2. 使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瓶子中的水温,并记录下来。
3. 将两个瓶子用胶带密封,确保没有热量交换。
4. 对热水瓶进行做功(如用力摇晃瓶子),对冷水瓶不做任何处理。
5. 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两个瓶子中的水温,并记录下来。
6. 分析结果,热水瓶的水温会下降,因为做功使得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在物理学习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喜欢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内能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象地理解内能的含义。此外,内能的影响因素较多,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如难以区分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此外,学生在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时,可能会遇到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挑战。
情感升华:
结合内能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内能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能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能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2. 计算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温度从T1升高到T2,比热容为c,求内能的变化量。
答案:内能的变化量 ΔU = m * c * (T2 - T1)。
举例:如果一个物体质量为1kg,比热容为4186J/(kg·K),温度从20°C升高到100°C,则内能的变化量为:
ΔU = 1kg * 4186J/(kg·K) * (100°C - 20°C) = 334,880J。
2. 掌握内能的计算公式,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等。
3. 应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热效率、优化热系统设计等。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内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内能的定义:内能是物体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能量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重点题型整理
1. 简答题:解释内能与热能的区别。
答案: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微观粒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是物体的一种能量状态。热能是物体由于温度差而具有的能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内能包括了热能,但不仅仅限于热能,还包括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化学能、电能等。
举例:在热水瓶中,水分子因为温度较高而具有的热能是内能的一部分。
2. 探讨晶体和非晶体在温度变化时内能的变化规律。
3. 研究热膨胀现象与内能的关系。
三、生活中的热传递
1. 分析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电热毯等。
2. 探讨热传递在建筑节能中的作用,如隔热材料、节能窗等。
3. 了解热传递在制冷设备中的应用,如冰箱、空调等。
四、内能的测量与计算
1. 学习内能的测量方法,如热量计、热像仪等。
4. 科学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九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基本概念,了解了能量守恒定律,对于能量转化和转移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学习了温度、热量等概念,为理解内能打下了基础。
13.1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13.1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内能的定义: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内能如何转化为机械能、电能等。
- 探讨不同物质的内能特点,如固体、液体、气体在温度变化时内能的变化规律。
- 分析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冰箱、热泵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节能效果。
- 了解内能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热处理、炼钢等工艺中的内能控制。
1. 科学观念与应用:使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现象。
2. 科学思维与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内能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
3.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内能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 班级交流群:便于师生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信息化资源:
- 电子教材: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电子教材;
- 网络资源:与内能相关的教学视频、科普文章。
5. 教学手段:
-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问题讨论,自主探究内能知识;
- 互动式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动软件,提高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
-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课题研究。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内能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内能相关的拓展知识,如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4. 实践题: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1)B
(2)D
(3)C
2. 简答题:
(1)内能是物体微观粒子运动的能量总和,与物体的宏观运动无关;机械能是物体宏观运动的能量,与内能无直接关系。
(2)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热机、太阳能热水器、冰箱、空调等。
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机效率、能量守恒等。
- 《内能和温度的关系》:探讨内能与物体温度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温度变化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 《生活中的热传递》:分析热传递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热水器、空调等。
- 《内能的测量与计算》:介绍内能的测量方法、计算公式,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学习者分析,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内能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
- 学习内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如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
一、内能转化的实例分析
1. 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如内燃机、蒸汽机等。
2. 探讨内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如热电偶、温差发电等。
3. 研究内能在生物体中的应用,如动物体内能量转换过程。
二、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1. 学习温度对内能的影响,如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如何变化。
- 实物模型:内能转换演示装置、热力学实验器材;
- 辅助教具:温度计、热像仪、电子秤;
-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2. 软件资源:
- 教学课件:包含内能概念、影响因素、实验动画等;
- 互动软件:物理仿真实验软件,用于模拟内能实验。
3. 课程平台:
- 在线学习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答案:传导是指热量通过固体直接传递,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
举例:
- 传导:锅底的加热是通过传导将热量传递给食物。
- 对流:暖气片加热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温暖。
5. 设计题: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实验设计如下:
-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冷水、热水、温度计、胶带。
3. 计算题:
(1)ΔU = m * c * (T2 - T1),其中c为物体的比热容。
(2)ΔU = n * R * (T2 - T1) - P * (V2 - V1),其中n为气体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P为气体压强。
4. 实践题:
(1)实验材料:热水、冷水、两个相同的玻璃瓶、温度计、胶带。
(2)实验步骤:
3. 应用题:解释为什么在冬天,人们感觉金属比木头更冷。
答案:金属的导热系数比木头高,能够更快地将手部的热量导走,因此手接触金属时会感觉更冷。
举例:在寒冷的冬天,当你用手触摸金属门把手和木制门把手时,你会感觉金属门把手更冷,这是因为金属导热快,迅速将手部的热量带走。
4. 分析题:分析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内能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C. 状态
D. 速度
(3)下列哪种方式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A. 做功
B. 热传递
C. 物体对外发射光能
D. 物体吸收电能
2. 简答题:
(1)请简要说明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请举例说明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计算题:
(1)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温度从T1升高到T2,其内能的变化量为多少?
(2)一个理想气体在等压条件下,体积从V1变化到V2,温度从T1升高到T2,求气体内能的变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