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含解析)新人教(必修1+必修2)新人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含解析)新人教(必修1+必
修2)新人教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
【河北省邯郸市XXXX-XXXX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国、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样。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篮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進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糢糊糊地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栽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
从东关头转弯。
不久就到大中桥。
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闳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桥砖是深褐色,说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
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
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华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
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
过了大中桥,便到了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这时正是盛夏。
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
新凉了。
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
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地、冷冷地绿着。
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旁,停了桨由它宕着。
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他自己却静静地蹲着。
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
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1.以下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开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下文景物的描写、时空的转换按照游览顺序展开,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夏夜泛舟秦淮河所见、所闻和所感。
B.“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化用李清照词句“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梦〞形象化,表达了作者的感受,点明了文章主旨。
C.描绘秦淮河的七板子船,联想到了北京、杭州、扬州的船,写夜晚的清凉,又比照了西湖的夏夜,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既引发人的想象,又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D.作者喜欢用叠音词来描写景物,与《荷塘月色》一样,本文运用大量的叠音词,既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景物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感受,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2.文章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试分析作者是怎样从不同的感觉角度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B
2.〔1〕交待了作者游秦淮河的目的一领略游秦淮河的滋味。
〔2〕统领下文,下文内容都围绕这句话展开。
〔3〕点明文章写作的重点一秦淮河的历史意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第一问:〔1〕视觉角度:七板船、灯彩、桥砖、房屋建筑、河水的颜色;〔2〕听觉角度:汩汩的桨声;〔3〕触觉角度:夜晚新凉,河水冷泠地绿着。
第二问:从不同的感觉角度描写,使所写景物更加生更加立体;能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富有感染力。
【试题分析】
3.此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感觉角度分析景物描写,考查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
景物描写的感觉角度包括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嗅觉角度、触觉角度、味觉角度和内心感受等角度。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找到景物描写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其表现的感官角度。
七板船、灯彩、桥砖、房屋建筑、河水的颜色,是视觉角度;汩汩的桨声是听觉角度;夜晚新凉,河水冷泠地绿着,是触觉角。
这样写的好处是:从不同的感觉角度描写,使所写景物更具立体感;能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在徐志摩的故土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假设山倾海翻。
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土,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荣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辉。
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
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那么一派西式陈设。
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
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燕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排,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
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
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情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
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
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
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
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
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
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
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
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第一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衬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的性格特点,引人入胜。
C.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D.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那么娓娓道来,熔表达、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比照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2.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
3.你对“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现实阐述。
1.C
【解析】A项,第一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幸福安详的气氛,并没有“衬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
B项,“聪颖、大气、潇洒、果敢〞是指文章第二段列举到的海宁人,而不是专指徐志摩。
D项,文中没有用到比照手法。
故答案选C。
2.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有韧性,一生追求爱、美、自由,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荣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他是“新月派〞的灵魂。
3.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徐志摩一生对中国和世界诗歌的伟大奉献。
尽管徐志摩的生命短暂,但他创造了巨大的文学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追求爱、美和自由的人生信念,对今天的人们也有启迪作用。
特别是在今天价值迷失、文学贬值、诗意消亡的时代,徐志摩这种纯洁的精神、执着的追求和对人生艺术唯美的信仰,都是稀缺的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