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 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 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C. 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 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求忠臣(指忠于国家的人)必于孝子(指忠于自己家的人)之门,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忠于“家”的人也必然忠于“国”,所以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家国同构的观念
2. 周灭商后,并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潍阳)。
分封制
A.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 使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集中
D.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答案】B
【解析】从周王分封的对象来看,不仅仅有自身的家族成员,还有古代先贤的后代,这体现出了周王的贤明的形象,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没有体现出权力集中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分封对象是古代先贤的后代,不是自身的王室成员。
3. 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其内容主要有: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
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
此司法原则
A. 确保了司法的公正
B. 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 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D. 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答案】D
【解析】“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体现了宗法制度下对法制的影响,故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按照现代法律的观点来看,这并不体现出公正;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层内容;C选项错误,在当时这就是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并不涉及到损害法律权威。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4. 战国时期有人将以下五种人称为“蠢”(蛀虫):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工商之民。
这种言论适应了当时
A. 进行兼并战争的需要
B.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强化贵族统治的需要
D. 维护地方稳定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根据“战国时期”这一时间坐标,可以推测当时的社会任务是兼并战争,而被称为“蠢”(蛀虫)的五种人均对取得胜利没有帮助,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大一统之后才有的政策,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贵族统治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而这种言论主要是适应地主阶级掌权的需要,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主要任务是赢得战争,求得生存,地方稳定不是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故D项错误。
5.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 确立皇帝制度
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 从世官制到军功爵制
【答案】B
【解析】题干里的“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建立县制,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时废除分封制,故本题选B选项。
A选项与商鞅无关;C选项错误,秦始皇时期思想已经统一于法家;D选项错误,这与汉武帝没有很大的联系。
6.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
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 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B. 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
C.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 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始皇郡县制和克里斯提尼行政部落的进步意义。
郡县制使地方的管理权直接掌控于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部落则打破了之前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
由此可见两者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故本题选B。
AC对应秦始皇而不对应克里斯提尼。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导致了贵族政治的衰落,D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7. 学者黄中业指出,“分封”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封建亲戚,以屏宗周”。
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
“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 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
B. 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C. 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
D. 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拱卫王室,扩大周的统治范围,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疆守土,履行纳贡和定期朝觐述职的义务,并享有一定的权利,诸侯国隶属于
周王室。
A、B、D项错误,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8.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A.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 “天下一家”、“大一统”
C.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D. “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以及封建社会时期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都倡导“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统一理念,B项正确;A项主张实行分封制;C是皇帝制度的特点;D体现了“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的思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9. 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
A. 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B. 实行分封制
C. 推行郡县制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平民政权之初创”是指汉代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封建’思想之复活”应该指的是汉代又重新实行了分封制,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郡国并行制
10.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C.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答案】B
【解析】“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指的是有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奴隶社会的世袭制,发生在夏朝,故排除A选项;“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是指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发生在战国到秦,故排除C选项;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发生在秦朝完成国家统一,故排除D选项。
梁启超所谓“汉朝的革命”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取代了以前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出身到考查品德、才能,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1. 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及中国古代某朝官制时指出“■■掌握定旨出命,□□给事中(官职名称)掌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受而行之”“■■”处的文字应该是
A. 丞相
B. 内阁
C. 尚书
D. 中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根据材料信息"掌握定旨出命""掌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受而行之"得出分别对应决策、审议和行政,因此是指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故"掌握定旨出命"是指中书省。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2.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答案】B
【解析】材料“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反映了君主以身边近侍制约中央机
构官员,秦朝的三公九卿不属于君主身边近侍,故A错误;汉朝的中朝源于皇帝身边近侍,以中朝制约外朝,故B正确;隋唐的三省六部也不属于君主身边近侍,故C错误;宋朝的枢密院属于正式中央机构,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中外朝制度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3. 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反映了明朝
A. 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 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 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 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答案】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4. 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材料表明明朝实行这一科举取士办法的目的是
A. 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 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
D.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演变。
参加科举取士的不是富商大贾,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可知南北科举取士人数大致均衡,有利于均衡政治势力,故B项正确;材料“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是指南方人文学有优势,北方人品行有优势,不能按同一标准取士,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排除;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15.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 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
根据题干中“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可知是分封制下世袭的贵族垄断政权,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而秦朝以后“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无世禄之臣”,可知是郡县制下皇帝任命的官员不世袭、无领地,完全听命于皇帝,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综合材料可知体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题干没与体现神权政治、血缘政治,排除AB;中国古代不是城邦国家,排除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6. 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说明历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均是围绕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铙的一个核心是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是统治者制度设计的核心,排除;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排除BC项。
17. 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
”材料所评述的制度
A. 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
D. 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
【答案】A
【解析】从“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中分析可知,批评的对象是皇帝,故应是谏议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A项正确;B项是地方行政体制,排除;C项君臣平等不符合事实;D项官员提升与谏议制度没有直接关系。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 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 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 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材可知“理性”是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谦虚务实。
罗马法是指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法典为总结的法律的总称。
这些法律的制定不是基于过去的习惯法材料里的习俗而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查士丁尼法典的制定也是出于稳定秩序、维护统治的需要。
罗马法与时俱进的品质是其理性的体现。
故选C。
罗马法并未完全摒弃习惯法的影响,如《十二铜表法》仍保存大量的习惯法的内容,故A错误;其维护阶级统治的实质使其不会主张消除阶级压迫,D项错误;B项只是说的体系完备,并非理性的体现。
考点:古代西方雅典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
19. 自梭伦时代起的某段时期内,雅典的公民权曾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开放,到伯利克里时期则规定,
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拥有雅典公民身份。
这主要说明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
A. 民主生活出现某种倒退
B. 社会包容性大为减弱
C. 城邦进入空前繁荣时期
D. 公民与外邦人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梭伦时代“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伯利克里时期“父母皆为雅典人者,才能拥有雅典公民身份”,由此分析可知伯利克里时代,公民权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为什么要限制呢?因为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空前繁荣时期,城邦有限,人口必须控制。
综合题意可知,C选项最准确,故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政治制度.民主制度
20. 倪学勇在《雅典民主的多元解读》中评价,“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雅典公民真理意识浓厚
B. 雅典直接民主造成制度危机
C. 雅典民主注重法律程序
D. 雅典制度限制自由力量
【答案】B
【解析】从“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可以看出,材料谈论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由于直接民主的形式往往会造成一边倒的格局,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没有理解材料中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讨论真理;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这一点。
21. 古罗马政治家、法律思想家西塞罗认为,“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
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
”这表明
A. 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B. 罗马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
C. 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D. 立法的标准和共同本质是正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和理念,而不是具体的组成部分,C项错误。
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正是维护正义的原则和标准,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22. 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皇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B. 罗马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C.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 法律在古罗马起的作用不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强调的是皇帝的意志至高无上,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罗马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不对的,在古代人治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皇权至上并不妨碍重视法律,罗马就是典型的例子,故选C
考点:罗马法的本质
点评:通常罗马帝国的考点是法律,但这道题主要考察罗马法律的本质,维护--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另外罗马法与中国古代法律比较也是重要考点,应引起注意。
23. 希腊智者克里底亚提出:“当人们还不会安排生活,只象野兽一样听任暴力的支配之时,当善无善报、恶无恶报之时,我想人们才诉诸惩罚性法律,使公正的裁判主宰一切,抑止暴力并给罪犯以惩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 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C. 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 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性的体现和要求,诉诸惩罚性法律,使公正的裁判主宰一切,这是遵循人性的体现,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们的约
定,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法律制定的依据,而不是法律和正义的作用,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契约论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24. 下列推理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小前提:雅典民主制度是希腊文明的典型代表结论:雅典民主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民主
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 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答案】B
【解析】雅典民主属于奴隶社会的直接民主,并不适合现代社会,故结论错误;西方文明有三大渊源: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法制文明,发展为近代法制观念。
而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综合来看,本题选B选项。
25. 《雅典政制》有这样的确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下在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决不得处死。
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以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
于是吕锡马库斯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的人)的绰号。
这一记载侧面反映了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A. 最高权力机关
B. 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C. 最高的行政机关
D. 最高的立法机关
【答案】B
.....
26.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大家满足其需要)。
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
”基于这种认识,雅典人认为
A. 居民应自觉将自身与城邦融为一体
B. 普通公民对城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C. 内争是导致国力削弱的最主要因素
D. 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终究会被淘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大家满足其需要)”“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者”等信息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城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必须与城邦融为一体,才能满足其自身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要融入城邦,不是强调个人的责任,故B项错误;
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公民与城邦的关系
27. 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
丹麦学者康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述材料说明
A. 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 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 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给出的是不同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从中可以发现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民众自发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一种民主活动,可以看出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十分深厚,所以A选项正确。
B选项错在“各种”二字;C选项说法错误,贵族与奴隶的矛盾才是最主要的矛盾;D 选项错误,民主的表现在于公众的民主意识。
28. 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等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
文中的“她”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