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学校体育学
一.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在以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
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体发
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学生
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3.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
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
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
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
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4.课余体育训练: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
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
队、代
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
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
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和水平,培
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5.课余体育竞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运动项目、
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
的,
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
力、技艺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6.学校体育目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内学校体育事件所要
达到的预期结果。
7.体育课程实施: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参照所选教科书,结合体育
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
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过程。
8.体育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学
习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以及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质、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9.体育学习策略: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
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
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
技能,。
10.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
与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
自然资源的总和。
11.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课程之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
的课外体育活动(锻炼),以提高运动技术
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
以及为丰富学
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
总称
12.运动员选材:是指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
法进行各种能力与有关因素的测试和预测,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从大量的学生中,准
确地挑选出各方面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
一
运动项目训练的人才,从小进行多年系统训练,
以便在将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13.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运动项
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
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进行的个人或集体
的体力、技艺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二.简答题
一.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二.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三.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四.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培养运动兴趣,激起运动动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五.学校体育队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六.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七.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
1.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
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4.具有一定的曲折性
八.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
1.学生的需要
2.社会的需要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九.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1.体育与健康课
2.课外体育(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训练、课外体育竞赛)
十.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教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
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①学校体育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②学校体育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③学校体育要与健康教育、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十一.体育课程的特点
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
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
3. 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
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
十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1.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认识事物的规律
3.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4.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5.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试述体育教学过
6.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十三.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规律
1.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3.人体生理和心理变化规律
4.运动条件反射建立与消退规律
十四.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激发运动兴趣,重视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十五.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
2.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
3.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4.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5.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
十六.实施体育课程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1.体育课程实施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
3.重视发挥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4,构成体育课程改革的网络状系统
十七.正确处理体育课程标准与实施的关系
1.制定合适的实施计划
2.开展交流3,提供支持
十八.提高人们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1.充分依靠全体参与者共同协作
简述体育课
2.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
3.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体育课程改革
4.掌握体育改革的良好时机
十九.体育学习的特征
1.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过程中进行的
4.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担一定运动负荷
5.体有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二十.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
1.指向性
2.调控性
3.灵活性
4.综合整体性
二十一.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
2.学生的智力水平
3.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
4.学生的动机水平
5.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术基础
(二)外部条件
1.体育教师因素
①体育教师策略教学与指导的意识
②体育教师的策略教学经验
③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2.体育学习的难度
3.学习环境因素
4.学习时间和反馈调节
二十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3.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
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5.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的能力和水平
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二十三.体育课程资源分类
1.根据来源分类
2.根据存在方式分类
3.根据功能特点分类
4.根据载体形式分类
5.根据形态分类
二十四.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
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
二十五.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1.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2.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
5.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对体育课起到了巩固作用
6.课余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十六.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1.目的任务的多向性
2.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4.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广延性
二十七.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1.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2.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
3.俱乐部活动
4.小团体活动
5.个人锻炼活动
二十八.学校体育训练的特点
①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的共同点
1.训练内容的专门性
2.承担生理负荷的极限性
3.实施过程中的个别针对性
4.训练成绩的表现性
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不同点
1.课余体育训练的可与性
2.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
3.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
二十九.课余体育训练原则
1.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定义: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对象的水平和训练的不同时期、阶段的任务,把一般训练同专项训练结合起来。
贯彻运用的注意事项
(1)安排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重
(2)选择好一般训练的内容
(3)形式方法多样,讲究实效
2.系统性原则
定义:系统性原则是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各学年、各学期的训练目标、内容、指标和要求要做到层层衔接,打好基础,提高课外运动训练成绩,为培养和输送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服务。
贯彻运用的注意事项
(1)坚持多年和全年的系统训练,逐步提高要求
(2)合理安排训练的内容和手段
(3)注意各个训练的组织形式的衔接
3.周期性原则
定义:周期性原则是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进行,而每一个周期都在前一个周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和运动员的水平。
贯彻运用的注意事项
(1)根据学校教育规律,结合学期划分的特点安排训练周期(2)根据参加重大比赛划分周期
(3)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各个训练时期
(4)要安排好小周期的训练,保证大周期的训练任务的完成4.适宜运动负荷原则
定义:适宜运动负荷原则是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训练任务和学生承受负荷的能力,逐步地、有节奏地加大运动负荷,并使大、中、小负荷科学结合,保证良好训练效应积累的过程。
贯彻运用的注意事项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训练水平确定适宜的生理负荷
(2)要逐渐增加生理负荷
(3)要处理好负荷量和强度的关系
(4)要加强医务监督
5.区别对待原则
定义: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训练条件、文化水平、思想状况和个性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目标、内容、手段、方法和运动负荷。
贯彻运用的注意事项
(1)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建立训练档案
(2)训练计划要反映全队和个人的特点
(3)在训练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贯彻区别对待
三十.课余体育训练内容
1.身体训练
定义:身体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形,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身体训练的基本要求有:
1、身体训练要全面
2、在多年和全年训练计划中要有计划地安排身体训练
3、身体训练要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4、加强思想教育,严格要求动作质量
2.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有:
1、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2、抓好基本技术训练,并注意与身体训练相结合
3、技术训练要全面、实用、准确、熟练
4、要注意形成个人技术特点
5、要合理安排技术训练的内容
3.战术训练
战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
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有:
1、培养战术意识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
2、基本战术同多种战术相结合
3、增强战术的灵活性与实用性
4.心理训练
定义: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5.品德与作风训练
定义:品德与作风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思想品德与作风教育的过程。
品德与作风训练的基本要求:
1、结合训练和比赛的实际,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2、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教育
3、要严格要求,耐心疏导
4、教练员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
三十一.课余体育训练方法
1.重复训练法
定义: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正确规定练习的负荷
2、根据项目的特点,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
3、采用有效的教法措施,提高学生和兴趣
2.变换训练法
定义:变换训练法是指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1、有目的地变换练习的各种条件
2、变换练习条件应有预见性
3、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3.持续训练法
定义:持续训练法又称连续训练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无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1、控制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2、根据训练的不同时期,正确运用持续训练法
4.循环训练法
定义: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1、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
2、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负荷
3、严格要求练习的规格和质量
5.竞赛训练法
定义:竞赛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1、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注意适当的时机
三十二.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1.课余性
2.群众性
3.教育性
4.多样性
三十四.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
1.竞赛的方法
淘汰法:指在竞赛过程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最后决出优胜者的方法。
循环法: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
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顺序法:指参赛者按一定的顺序表现成绩的比赛方法。
轮换法: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依次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最后综合各项目的成绩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2.评定成绩与名次的方法
论述题
一.体育课程资源分类(补充具体事例)
(一)根据来源分类
1.校内体育课程资源
2.课外体育课程资源
(二)根据存在方式分类
1.显性体育课程资源
2.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三)根据功能特点分类
1.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
2.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四)根据载体形式分类
1.非生命性体育课程资源
2.生命性体育课程资源
(五)根据形态分类
1.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2.体育课程场地资源
3.体育课程人力资源
4.体育课程时间资源
5.体育课程空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