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彩超诊断宫内节育器移位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道彩超诊断宫内节育器移位分析
宫内节育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的节育方法,在我国育龄妇女大多数采用此种方法避孕节育。
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宫内节育器断裂、变形、移位等,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随着阴道彩色超声仪的推广使用,使用比较方便,可以减轻已婚妇女的憋尿的痛苦,已婚的女性生育后大多数要上环,宫内节育器容易发生移位等情况,我们使用阴道彩超诊断率有所提高。
目前我院使用百胜Mylab70及西门子ACUSON S2000型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5MHz,已发现十数个此类病例,现选择典型病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 4例患者:女,28-36岁,已婚,主诉:上环1半年-3年,下腹不适感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
妇科检查:子宫增大、饱满,左附件区或右侧附件区触及包块,压痛明显。
超声检查所见:子宫前位,形态欠规整,宫腔上段偏左侧宫角或偏右侧宫角可见节育器回声,向浆膜外突起,周边见低回声或混合性包绕,CDFI 检测周边见血流,子宫后凹积液深10-20mm,超声诊断:宫内节育器移位。
手术所见:子宫前位正常,左侧宫角或右侧宫角处隆起性一部分
见“爱母”型环被大网膜及血块包裹,另一端在宫腔内,切开左侧宫角或右侧宫角取出“爱母”节育器。
2、2例患者:女,24-36岁,已婚,主诉:上环6个月-2年,下腹胀痛7天-20天,阴道不规则流血。
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并有压痛点,超声检查所见:子宫前位,形态大小正常,宫腔未见节育器回声,左侧卵巢增大内见圆形节育器回声,后方伴彗星尾征;另一左侧卵巢旁见圆形节育器回声,盆腔未见液性暗区,超声诊断:宫内节育器移位于卵巢。
X线透视节育器位于左下腹,行腹腔镜下取环,所见左侧卵巢增大,内见圆形节育器;另一见左侧卵巢旁见部分圆形节育器,少部分位于其外。
3、1例患者:女26岁,已婚,主诉:因节育器放置后半年,反复下腹疼痛,近几天出现血尿,阴道不规则流血,妇科检查:子宫前位,腹肌紧并有疼痛,超声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宫腔未见节育器回声,反复扫查,宫颈后方见一字型强回声,后方伴彗星尾征,超声诊断:节育器移位于子宫直肠陷窝内,妇科手术:经后穹隆切口取出一圆形节育器。
4、2例患者:女22-38岁已婚,主诉:剖腹产后11月-3年,上环2月-1年,下腹疼痛几天加逐渐加重,妇科检查:子宫正常大小,双附件未见异常,超声检查所见:子宫前位,子宫后壁、前壁肌层向浆膜层突起节育器回声,另一端在宫腔内,超声诊断:节育器移位。
X线检查见“爱母”型、“T”节育器移位。
行B超监视下无痛取环术,手术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铺无菌巾,膀胱稍充盈,彩超监视引导手术器械沿子宫屈度进入宫腔,用取环沟缓慢将宫腔内节育器拉出。
讨论:
1、节育器移位是指节育器偏离子宫腔内的正常位置,嵌入粘膜、肌层,甚至游离于腹腔内。
节育器移位偏离程度不同分为粘连、崁顿(部分移位)、完全移位(部分穿孔)、子宫外移位(完全穿孔)(1)。
2、临床常见宫内节育器下移,常可通过腹部X线透视了解宫内节育器移位情况。
但如上述病例为宫内节育器移位到子宫宫角处等情况时,阴道彩超诊断可明确宫内节育器移位、变形等情况及与临近脏器关系,较X线诊断有优势。
3、阴道彩超检查清晰度高,定位准确,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率高等优点,能清楚显示宫内节育器所在位置,是宫内节育器移位、穿孔等的重要诊断手段和依据,目前为临床所常用。
4、阴道彩超诊断宫内节育器移位后,可行腹部B超引导下宫内节育器取出术或宫腔镜下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从而避免有些不需要腹部取出移位的节育器的手术。
5、以上病例皆为患者未按时随访,及时就诊所致。
故临床医生应向使用宫内节育器避孕的妇女详细交代随访时间1、3、6个月-1年随访内容,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避免相关并发症(2)。
在随访中,选择彩超检查优于腹部X线透视检查。
节育器移位是导致避孕失败的主要原因,还可造成腹部疼痛、盆腔感染、移位节育器损伤腹腔内脏器等并发症(3)。
使用阴道超声检查优越于腹部彩超检查,能清楚地提示子宫的结构及宫腔情况,于子宫周围脏器的关系,及时发现节育器脱落、移位、嵌顿、穿孔等,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并可辅助治疗,具有很高临床使用价值,故应多积累经验,提高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孙娟,超声诊断正常宫内节育器伴节育器外移1例,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 11 (8):693
[2]S.Arnknmaran I.symonds A.Fonlie 牛津妇产科临床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05
[3]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4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