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骨转移瘤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唑来膦酸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骨转移瘤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骨转移癌患者采用唑来膦酸+放疗方案的效果、安全性。

方法:
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对82例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组(唑来膦酸+放疗,41例)、对照组(放疗,41例),统计两组患者的癌痛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骨转移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56%、65.85%;对照组分别为82.93%、48.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骨转移癌患者采用唑来膦酸,不易产生放射毒性反应。

结论:唑来膦酸联用放疗,用于骨转移癌治疗,可优势互补,其安全性高、疼痛缓解效果显著。

标签:唑来膦酸;放疗;骨转移瘤
晚期惡性肿瘤患者约30%~85%的机率发生肿瘤骨转移。

骨转移所形成的骨疼痛、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严重降低了患者的健康质量;其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当属顽固性骨痛。

整体上,临床多采用减轻疼痛、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和防治SRE等策略治疗骨转移[1]。

笔者将抽取41例骨转移癌患者,对之采用唑来膦酸联+放疗,并取同期41例行放疗的患者为对照,重点观察患者骨痛缓解情况,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了82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34~80岁,中位年龄56.5岁;原发灶分类: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以及宫颈癌患者分别为34、24、10、7、4和3例。

这其中,单发、多发转移病灶分别为17、65例;2、3、4灶及以上患者分别为10、15、22、35例,合并器它器官转移者32例。

疼痛级别:Ⅱ级患者共36例,Ⅲ级患者共46例。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患者存在原发恶性肿瘤;(2)所有病例均行骨扫描或CT、MRI检查提示有骨转移灶存在;(3)在相对应骨转移灶处中度(Ⅱ级)以上骨痛;(4)骨转移灶未接受过放射治疗,如患者之前曾接受化疗,膦酸盐类药物或内分泌对症治疗,相隔时间应不少于1个月;(5)KPS评分结果在30分以上,推测患者的生存时间在3个月以上;(6)患者自身均未发现肝、肾功能障碍,放疗耐受性佳;(7)自愿接受本研究[2]。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1)放疗照射:直线加速器6MV-X线,局部放疗,结合影像学资料位置选定为全部骨转移灶或骨转移灶疼痛明显处,剂量:200 cGy/次,5次/周,共计20次,剂量共40 Gy。

(2)放疗期间将唑来膦酸(剂量:4 mg)直接混合生理盐水(100 ml),采用滴注的方式给予患者,滴注时间控制为15 min。

1.2.2 观察组放疗期间,用4 mg唑来膦酸与生理盐水(100 ml)混合后再对患者进行滴注,滴注时间控制为15 min;骨转移剧痛处,采用局部姑息性放疗,200 cGy/次,5次/周,共计20次,剂量共40 Gy。

1.2.3 对照组骨转移剧痛处,采用局部姑息性放疗,200 cGy/次,5次/周,共计20次,剂量共40 Gy。

肿瘤剂量与观察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3.1 疼痛治疗前后,统计两组疼痛缓解及临床疗效。

用数字化评估法(NRS)[3]评估患者的疼痛变化情况,分数以0~10分递增,疼痛指数随着分数的增加而加重。

疼痛分级,0分:无痛;1~3分代表轻度疼痛;4~6分代表中度疼痛;7~10分代表重度疼痛。

疗效评价,显效:疼痛缓解≥2个级差,治疗无痛。

有效:疼痛缓解1个级差。

无效:疼痛未减轻甚至加重(治疗期间,患者疼痛从缓解再到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3.2 影像学疗效评价根据《肿瘤化疗的疗效评价标准(WHO)》[5],溶骨性或成骨性病灶,均为可评价病灶。

CR(彻底缓解):未见溶骨病灶,骨扫描已基本恢复。

PR(有些缓解):溶骨性病灶逐渐缩减,且病灶的密度逐渐变小。

NC (无变化):病灶变化小。

PD(进展):X线、MRI等显示原骨病灶增大,但病理学骨压缩或是骨质愈合,不可依此评定疗效[6]。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缓解情况
观察组疼痛缓总有效率97.56%;对照组疼痛缓总有效率82.93%;观察组患者疼痛分级要比对照组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局部病灶改善情况
从影像学检测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5.85%;对照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78%;这表明,观察组骨转移病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接受放疗的82例患者,均无严重放射毒性。

唑来膦酸应用过程中,有4例
患者引发低热、关节肌肉痛、疲乏等不良反应,停药后上述症状均已缓解,无一例严重肝肾功能损伤。

3 讨论
处于晚期的恶性肿瘤患者,往往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如骨转移瘤等。

骨转移瘤,主要是指溶骨性破坏,患者还可能有骨痛、骨髓压缩等各种临床表现,不利于提高其生活品质,甚至将缩短其寿命。

唑来膦酸,普遍被视为现代医学新型的双膦酸盐药物,经与骨相互结合,能够抑制患者破骨细胞的活性,避免其大量吸收骨、软骨;通过促进患者破骨细胞快速凋亡,逐步降低肿瘤因子所释放出来的骨骼钙,从而达到减轻骨破坏、帮助患者缓解骨痛等目的[7]。

从当前来看,医学界对放疗治疗骨转移癌及其内在止痛机制并无统一观点,推测与放疗对血管进行阻塞、减少血供从而缩小肿瘤面积、杀害肿瘤细胞等机制相关。

临床将放疗用于骨转移诊治,有助于缓解疼痛、抑制肿瘤发展、预防骨折,进而帮助患者延长其寿命。

两者联合,则可通过各自相应的途径,达到骨转移瘤抑制之目的。

安丽等[8]研究表明,帕米膦酸二钠与放疗用于骨转移瘤治疗,能显著改善疼痛,且无严重副作用。

作为现代新研发和应用的骨转移瘤治疗药物,唑来膦酸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5]。

本研究证实:观察组采用唑来膦酸,辅之以放疗治疗,患者的疼痛分级要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病灶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可知,对骨转移瘤患者采用放疗+唑来膦酸,能帮助患者减轻骨痛,提升活动能力,进一步延长生存周期,临床可予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石晶,付凌雨,刘云鹏,等.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1(17):121-122.
[2]余德洪,韩国平,赵永华,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脊柱转移瘤放疗疗效的评估[J].肿瘤学杂志,2014,20(2):144-147.
[3]谭章华,张敏,程伟.唑来膦酸同步放疗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3):41.
[4]王勇平,郑安梅,尹自飞,等.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1,8(5):52-53.
[5]刘欣红.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7):1203-1204.
[6]胡莉钧,李毅,聂斌.放疗联合唑来膦酸姑息性治疗骨转移癌86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222-224.
[7]罗德红,袁立英,李顺维.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高钙血症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1):50.
[8]安丽,陈石.唑来膦酸联合厄罗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5):72-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