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天津市六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天津外大附校等)(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天津市六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天津外大附校等)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中进行的一些生理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进行②过程与进行④过程所需的酶和原料都不同
B. ⑤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图中赖氨酸的密码子是UUU
C. ①②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③过程则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D. 细胞核中只能进行①②③过程,线粒体中只能进行④⑤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①表示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末期;
②表示染色体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③表示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④表示转录过程;⑤表示翻译过程。

2、
DNA复制DNA转录翻译
时间细胞分裂的间期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DNA解旋酶,DNA
条件
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聚合酶等,ATP
模板DNA的两条链DNA的一条链mRNA
含A T C G的四种
原料
含A U C G的四种核糖核苷酸20种氨基酸
脱氧核苷酸
模板去向
分别进入两个子
代DNA分子中与非模板链重新绕成双螺旋结

分解成单个核苷酸
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
旋边复制,多起点
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
多个核糖体,依次
合成多肽链
碱基配对A→T,G→C A→U,T→A,G→C A→U,G→C
遗传信息传递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实例绝大多数生物所有生物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
代传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由分析可知:遗传物质进行②复制过程与进行④转录过程所需的酶和原料都不同,A正确;
B、⑤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图中赖氨酸的密码子是AAA,B错误;
C、②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③过程则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错误;
D、细胞核中能进行①②过程,③过程着丝点分裂时不存在细胞核,线粒体中能进行④⑤过程,还能进行DNA复制过程,D错误。

故选A。

【点睛】熟知基因表达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辨析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区别。

2.下图为某家族遗传家系图。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控制两病的基因独立遗传,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病与乙病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Ⅱ1和Ⅲ5关于甲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C. 若Ⅲ2与Ⅲ7结婚,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6
D. 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父亲
【答案】C
【解析】
【分析】
I1、I2不患甲病,Ⅱ2患甲病,且Ⅲ7的父亲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推测甲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Ⅱ1、Ⅱ2不患乙病,Ⅲ1患乙病,且为女孩,故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若A、a代表甲病的致病基因,Ⅱ1的女儿患甲病,则其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X A X a,Ⅲ5(双亲不患甲病,却有一个患甲病的兄弟)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2X A X A、1/2X A X a,故Ⅱ1和Ⅲ5关于甲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B错误;
C、若用B、b代表乙病的致病基因,则Ⅲ2关于乙病基因型为1/3BB或2/3Bb,Ⅲ7关于乙病基因型为Bb,二者结婚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2/3×1/4=1/6,C正确;
D、若Ⅲ7的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其基因型可表示为X a X a Y,由于Ⅲ7的父亲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Ⅲ7的X a X a只能来自母亲,即母亲形成了性染色体多一条的异常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致病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不患遗传病
B.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C.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D. 禁止近亲结婚能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病。

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由染色体异常造成的遗传病,患者体内没有致病基因。

2、遗传病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由染色体异常造成的遗传病,患者体内可以没有致病基因,故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不患
遗传病,A错误;
B、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错误;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禁止近亲结婚能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正确。

故选D。

4.某种动物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 和B、b)控制,具体控制关系如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动物眼色这一性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的
B. B基因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酶B的合成效率
C. 该动物群体中无色眼的基因型只有1种,猩红色眼对应的基因型有4种
D. 若一对无色眼亲本所形成的受精卵中基因a或b发生突变,发育成的子代为深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由题意“某种动物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可知,相关眼色的基因型由9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均表现深红色;、aaBB、aaBb、AAbb、Aabb均表现猩红色;aabb表现为无色。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由两种方式,其一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其二是基因还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动物眼色这一性状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错误;
B、B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酶B的合成效率,B错误;
C、由分析可知:该动物群体中无色眼的基因型只有1种,猩红色眼对应的基因型有4种,C正确;
D、若一对无色眼亲本所形成的受精卵中基因a或b发生突变,发育成的子代为猩红色,D错误。

故选C。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类型生物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正确的是
A. 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B. 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a曲线代表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D. 由a、b、c三种生物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题意分析:a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c都表示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物,b属于光能自养型,c属于化能自养型,可能是硝化细菌等生物,二者都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由分析可知: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一种生产者,代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A错误;
B、c是化能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
C、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C错误;
D、由a、b、c三种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不包括无机环境,D错误。

故选B。

6.某植物红花和白花由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

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不考虑基因突交、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且比例为1:2
C. F1植株中纯合子占5/6
D. 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700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A、a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进行自交,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根据亲本和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可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红花为显性。

【详解】A、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子代有白花出现,无中生有为隐性,所以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 正确;
B、亲本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说明亲本不都是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

假设其中AA所占比例为x,则Aa所占比例为1-x,则1/4(1-x)=1/12,解得x=2/3,,即AA、Aa的比例为2:1.B错误;
C、由B选项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则亲本自交所得F1植株中杂合子占1/3×1/2=1/6,因此纯合子占1-1/6=5/6,C正确;
D、根据题干,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700个,G=C=300个,则嘌呤脱氧核苷酸A+G=1000个,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1000×(23-1)=7000个,D正确。

故选B。

7.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⑥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⑦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
⑧2、4-D、苯乙酸均为生长素类似物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一部分无机盐;通常采用喝水和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严重腹泻时,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以及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等一样物质;通常采用喝水、
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机体会丢失盐分,若只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②错误;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体内会缺乏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得代谢减弱,故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不一定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这由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④错误;
⑤兴奋在体内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故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⑤错误;
⑥抗生素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产物,故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不能体现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⑥错误;
⑦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故细胞周期变短,⑦正确;
⑧2、4-D属于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苯乙酸是植物合成的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⑧错误。

故选B。

8.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先后置于25℃、0℃、25℃环境中,在每一温度条件下均生活15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min测一次皮肤血流量以及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共测9次。

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所示(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表中指标A、B、C依次为皮肤血流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 实验中A先增加,B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
C. 当小鼠从25℃环境移到0℃环境中,此时的体温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D. 根据实验数据,可推测出13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大于26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25℃→0℃,皮肤血流量会减慢,对应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先增加,对应A;随后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对应B。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A、B、C依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皮肤血流量,A错误;
B、实验中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先增加,B促甲状腺激素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
C、当小鼠从25℃环境移到0℃环境中,此时皮肤血流量会减慢,汗腺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等,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根据实验数据,13min时小鼠的TRH和TSH均小于26min时,故可推测出13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小于26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D错误。

故选B。

9.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

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 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C. 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
D. 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根据“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可知,上清液的放射性基本不来自大肠杆菌的裂解,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详解】A、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因大肠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A正确;
B、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检测到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说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到了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因此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该DNA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B正确;
C、由题意“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可知,在实验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大肠杆菌裂解的发生,所以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不是由于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导致,而是有一部分32P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C错误;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检测到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可见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了细菌,说明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DNA起了作用,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识记和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方法、过程,据此,以图示信息“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为切入点,推知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来源与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10.生物体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部位可以进行配对联会,非等位基因部位不能配对。

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分别出现下图①至④系列状况,则对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 ①为基因突变,②为倒位
B. ②可能是重复,④为染色体组加倍
C. ①为易位,③可能是缺失
D. ②为基因突变,①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据图分析,①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改变,且改变后的片段不属于同源染色体的部分,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②染色体右侧发生了染色体上碱基序列的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③在同源染色体片段中间出现了折叠现象,可能是缺失或者增加(重复);④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详解】A.①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为倒位,A错误;
B.②是倒位,④为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B错误;
C.①为易位,③可能是缺失或者重复,C正确;
D.②为倒位,①为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C。

1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c、f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B. a〜j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C. 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
D. 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现象叫做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出现,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3、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基因频率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

【详解】A、由分析可知:a、c、f虽然没有地理隔离,但它们不是同一物种,故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由基因库的概念可知:a〜j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种群基因库,因为它们不是同一物种,B
错误;
C、虽然分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C。

12.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属于假说的内容
B.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
C.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 “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

【详解】A、“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属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而推出问题,A错误;
B、测交实验”是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对测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理论预测,看真实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是否一致,证明假说是否正确,B正确;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C正确;
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是无法直接看到的,属于推理内容,D正确。

故选A。

13.下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注:抗体不具有激素丙的生理功能),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为浆细胞
B. 抗体、激素乙和激素丙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C. 患者体内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激素乙的分泌就越多
D. 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二者具有竞争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细胞甲是浆细胞,抗体能与激素丙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激
素丙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题意显示激素丙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乙是甲状腺激素。

2、
3、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详解】A、题图显示抗体对自身的组织或细胞进行攻击,故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为浆细胞,A正确;
B、抗体、激素乙和激素丙通过体液运输,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B正确;
C、患者体内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激素丙的受体受损越严重,导致激素乙的分泌就越少,C错误;
D、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显示二者具有竞争性,D正确。

故选C。

14.生物小组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某种植物根生长的影响时,发现a、b浓度不同,但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

由此可推知
A. 浓度高于a时,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
B. 浓度低于b时,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
C. 分别对a、b加入相同体积的水稀释,两者对根的生长保持相同的促进作用
D. 分别对a、b加入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根据对根的作用效果可推知a、b浓度的高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2、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
A、a、b浓度不同,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但a、b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未知,故浓度高于a时,不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A错误;
B、a、b浓度不同,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但a、b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未知,故浓度低于b时,不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B错误;
C、分别对a、b加入一定量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浓度较低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弱,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强,C错误;
D、分别对a、b加入一定量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浓度较低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弱,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强,故根据对根的作用效果可推知a、b浓度的高低,D正确。

故选D。

15.某地区一种蚜虫生活在某种植物的体表,并从该种植物吸取营养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蚜虫的种群密度
B. 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
C. 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B
【解析】
蚜虫的活动能力极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是该种植物在茎的高度上所具有的相对性状,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该种蚜虫生活在该种植物的体表,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说明二者具有寄生关系,D错误。

1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殖细胞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B. 用花药离体培养法获得的单倍体水稻,往往稻穗和米粒变小
C. 若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则该生物为三倍体
D. 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