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地市综合管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地市级综合管理类
一、注意事项
1.本套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纸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纸!
二、给定资料
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今后20年,中国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也就是说,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实现4亿农民进城变市民的大潮。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仍处于快速推进时期,土地的集约化和农民工的市民化将同步推进。
当前,中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进城打工,过着“年轻在城市、年老回农村;工作在城市、保障靠农村”的“候鸟生活”,他们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却享受不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福利,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如何让农民成为市民的同时,保护农民的利益成为城镇化的难点之一。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清徐)县域经济论坛”上,记者就此对三位专家进行了采访。
记者: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2%左右,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而以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为特征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当前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农民无法真正变为城市市民。
如何让身在城市的农民心也在城市,改变他们仍为城市边缘人的现实?
韩俊: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一直是农民变市民的“瓶颈”。
当前不仅许多中小城市,包括一些大城市都已经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农民工进城定居的限制,预示着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藩篱即将被逐渐拆除。
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简单的换一个户口本。
农民变市民,应该给农民多种选择,应当允许各种过渡形式的存在,这也是全国各地经验的总结。
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定居并使之向市民转变,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
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记者:未来,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将会有3亿到4亿农民进城,尤其是有一些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进城后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马晓河:应该重视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城市化过程,他们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融入城市、身份转变的意愿也更强烈。
现行土地制度的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惯性力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强大制约作用。
即便是2007年出台的“永久不变”的土地新政,对于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确实具有“定心丸”的特殊效力,然而对于一心向往城市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也没有实际意义。
此外,80后、90后农民工走进城市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挣钱养家,而是成为体面的城里人。
然而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他们的收入并不高。
在强烈的反差之下,他们更容易和城市居民形成同一空间的对立,即城乡的分裂。
这种从远距离到近距离的对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性问题,如果不加大力度予以扭转,这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变是有害的,所以应特别注意。
因此,要把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服务的范畴,帮助他们解决居住问题,为他们在城市落户创造条件,包括各种社会保障等。
记者:市民的身份捆绑着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五件衣服”,农民则捆绑着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件衣服”。
基于此,农民变市民,是否一定要脱下农村的“三件衣服”,卖掉农村的房子,舍弃家中的土地?
韩俊:过去的概念里农民变市民就是农转非,这两年时髦的提法是“拿土地换身份”、“拿土地换保障”。
我认为,户口限制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不应该与对土地权利的放弃挂钩。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变市民的一个关键是农村土地的处置问题,如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如何改革创新、合理设计、保障进城农民“土地权益”,是户籍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
首先,依法保障的土地承包权利和宅基地用益物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家中有地,进退有据”,即使农民进城定居,也不能“一步到位”地强行要求农民放弃。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又要允许农民暂时享有对土地的权益,以此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的生存保障。
现在一些地方以统筹城乡为名,“统”土地资源多,“筹”公共服务少。
把统筹城乡变成统筹土地、以城带乡变成以城吃乡的做法,违背户籍制度改革的初衷,也有碍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比如,重庆开县在今年年初对1万多农民工做的调查显示,愿意一步退出承包地、宅基地及住房进城落户的农民只有三成左右。
重庆户改实事求是地考虑了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没有“一脚踢”,给了农民约三年的“过渡期”、“缓冲带”。
如果将来农村城市化,农民变市民就是将所有土地全部国有化,那并不是一条成功之路。
而怎么样让农民长久地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才是值得探索的大文章。
李兵弟:目前一些地方停止审批宅基地,农民被迫集中上楼居住,这侵害了农民的基本权益。
在一些传统农区,在农民还未能脱离农业生产的情势下,强制农民集中居住,必然影响农业生产,增加农民生活成本。
因此,农民市民化应尊重农民意愿,不可盲目推进,未来应按“同地同价、同房同补”原则,对农民住房拆迁给予补偿。
城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点问题是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进行以下探索:第一,探索农民带资产进城进镇发展的模式;第二,探索农村非留用地发展的模式,即在城镇化过程中以非留用地的方式让农民全面参与城镇化的进程;第三,探索进城、进镇农民工共享城镇发展成果的模式。
记者:“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将进一步提速,市民数量将多于农民。
城镇化加速意味着什么?
李兵弟: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
因此,城镇化既能扩大居民消费,又能拉动投资需求。
马晓河:没错。
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最有效途径。
初步估算,如果能将目前1.5亿农民工真正转化为市民,由此可以产生1.35万亿元的社会消费量;如果将目前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提高到目前城镇居民的50%,又可产生2.8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增量。
韩俊:农民才是城镇化的主体,他们的意愿是什么,他们的感受怎样,才是最重要的。
城镇化的转型发展一定要做好农业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
未来农业转型要向“接二连三”发展,也就是说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二、三产业,农业要跟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比如山西清徐县在农产品、食品加工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又紧临省会太原市,有很好的区位条件,应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城市农业。
“十一五”期间,北京郊区的观光农业都十分火暴,现在农家乐住宿条件也已经升级换代,向三星级宾馆看齐
了,这可直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因此,各地描绘城镇化蓝图的时候,要同时考虑产业规划、劳动者收入和社会福利问题。
2.自古以来,解决好土地和粮食问题都被中国决策者视作治国安邦的根本。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耕地保护面临严峻形势。
在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同时,中国千方百计增加耕地面积,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
在江西省余干县乌泥镇,虽然今年上半年罕见的洪水导致早稻普遍减产,但农民吴姚根仍感到幸运,当地政府实施的一项“造地增粮”工程使他全年粮食增产有了保证。
乌泥镇位于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边的粮食主产区。
多年来,当地三万多亩水田因为整理不到位,只能种一季稻,另有近两千亩土地被荒废。
“这些问题农民自己无力解决,只能依靠政府。
”吴姚根说。
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乌泥镇政府2006年底开始实施造地增粮工程——修建了大量水渠、排灌站、机耕道,整平了原本高低不平的田地。
吴姚根说:“我家的十多亩稻田现在可以种两季稻,产量翻番,而且原来一些无法利用的小块土地现在也可以种水稻了。
”耕地整理使吴姚根家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两亩,无形中使粮食产量增加了10%以上。
江西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该省为期5年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总投资预计将达82.6亿元,规划开发宜耕未利用地30万亩,整理耕地350万亩,建成高产、稳产粮田245万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40.5万亩。
江西省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覆盖全省范围,以鄱阳湖平原和吉泰盆地两大粮食主产区为核心区域,集中连片跨区域实施。
造地过程中要求不填湖、不填河、不占林地、不改变生态环境,以农田整理、土地复垦、宜耕未利用土地开发为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实施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截至2009年底,该工程已投入资金30亿元,新增耕地面积37万亩,新增粮食产能7.92亿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
江西省的做法在中国并非“独一家”。
在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双重压力下,中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探索集聚土地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以图化解“增长吃耕地”之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近几十年间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46.6%,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另外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也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地少人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各类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保有量下降不可避免。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城市空间分布与优质耕地分布大部分是重合的,使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以及粮食安全的矛盾更为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王小映说。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质量总体偏差,中、低产田约占67%,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
1997年至2009年,中国耕地减少和补充增减相抵,净减1.23亿亩。
王小映说,荒地复垦、建设用地整治以及后备资源开发都是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手段,保证基本的耕地保有量。
根据中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非农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需开垦补充与所占耕地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即“占补平衡”。
“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是确保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任务、实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土资源部日前在一份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全程监管制度,核实补充耕地情况并强化占补平衡考核奖惩。
“设立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本意是保护耕地,促进地方节约用地,开发建设少占或不占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然而,他同时表示,一些地方“占补平衡”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的作假瞒报现象令人担忧。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占补平衡”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即一些地区为应付国家政策,占优补劣,甚至不惜破坏山林,搞出“高山造田”的闹剧。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曾希柏说,中国目前实施的“占补平衡”政策仍需完善,大部分情况下补充的土地与占用的耕地在生产能力上存在差距,“真正的占补平衡应根据土地的生产能力来衡量”。
曾希柏建议,在造地同时,政府要加大财政和科技投入,使新增耕地的生产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3.海盐县秦山镇庆丰村村民吴洪量,因为忙于在厂里打工,便将家里的3亩多承包田全部交给了当地一家合作社打理。
如此一来,吴洪量只需要付点费用,便不用再为这3亩田的育秧插秧、病虫防治、抢收抢割等忙碌。
“只等着到时候拿收下来的谷子就行了。
”吴洪量说:“聘了合作社的专业农民帮我们种田,自己就不必再为工作和农活时间冲突而烦恼了。
”
不仅仅是海盐县,在浙江省许多地区的田间地头,都出现了这样一批专业农民,他们或是自己从事种养殖业,或是专门为无暇顾及田间生产的村民提供农业服务。
在七成以上农村劳动力已从事非农产业之后,在浙江当“专业农民”成了一个不错的职业。
俞德苗是浙江省诸暨市的种粮大户,从1996年就开始种粮的他如今打理着280多亩土地。
“村里有70多户自愿把地流转给了我,可以选择要钱或者要粮。
然后他们去厂里上班,我来当农民。
这样大家都不用分心,各自从事自己擅长的行当,最终大家都得益。
”俞德苗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代农业生产主体的不断壮大,是浙江农民开始出现职业化苗头的现实基础,不断涌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成了“职业农民”的摇篮。
浙江省农业厅的统计显示,目前该省的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633万亩,土地流转率超过32%,流转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与土地流转相伴随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全省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就超过1.8万个。
在农业产业化组织中,领办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专职技术人员等已经成为准职业农民。
与此同时,工商资本大量涌入农业,也为职业农民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介绍说,连续8年来,浙江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额度都在120亿元以上。
它们的进入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引进了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其生产管理团队也成为职业农民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浙江省各地为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通过创业补贴、平台搭建等措施给予大力支持,从而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大学生,也成为新生代的职业农民。
“农业要发展就需要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浙江省农业厅经营管理处处长童日晖对记者说,职业农业群体的出现对稳定农业生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意义重大。
“新兴的职业农民和他们背后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和一家一户的传统小生产比,更加富有活力。
以粮食生产为例,2009年浙江省共有3.3万种粮大户、1032家粮食专业合作社与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签订粮食订单,他们投售的粮食数量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稳定粮食生产的主体力量。
”童日晖说。
4. 山西省吕梁市现辖2市10县1区,160个乡镇(街道办),3109个行政村。
2009年底,全市人口361.79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32.53万人,占比36.63%;乡村人口229.26万人,占比63.37%。
撤地设市以来,吕梁市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
吕梁经济是典型的以能源开发为支撑的工业经济,投资布局高度集中,强劲的能源经济发展势头与相对滞后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形成明显的反差,城乡经济结构“一头轻、一头重”,发展严重失衡。
2008年底,吕梁市城镇化水平为36.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46.6%),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也要低出近10个百分点(46.0%)。
城镇规模小、密度低。
小城镇发展基本处于起步阶段,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数镇区人口规模不足3000人,没有形成产业优势,辐射带动能力较弱,难以产生集聚效应。
设资金不足,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速度。
近几年,吕梁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是煤炭等资源经济,在总财政收入中留给地方的比例过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仍然过低,与经济社会各方面所需投资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
一是市县区财政由于硬性支出不断增加,只能将有限财力重点投放在城市的市政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镇村一级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仅仅是个“吃饭”财政,无力参与和实施城镇建设。
二是银行贷款。
现行银行加强了风险管理,注重了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而城镇化建设注重长期性和公益性,投资大、回报期长,建设和开发很难得到银行信贷的全力支持。
三是招商引资。
城镇化建设由于优势不明显,吸引力弱,在招商引资方面很难有大的手笔。
就目前而言,全市在城镇化建设中招商引资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四是专项资金,由于专项资金数目小、量有限,大多都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很难投放到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上去。
由于小城镇规模较小、布局比较分散,且相应设施配套不完善,导致小城镇服务功能不全、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所需,小城镇服务功能不完善。
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人认为城镇化就是在城里盖高楼大厦,改善城市的硬件设施,而对提升农业的产业功能,促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却知之甚少。
还有人担心农民进城后农村土地荒芜,农民在城市没有生活能力、生存不下去等问题。
5.2010年9月28日,山西省委召开宣讲会,省委书记袁纯清就“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向省直部门和各市、县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宣讲。
他强调,推进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山西转型跨越的重大战略。
要开阔眼界、创新思路,优化城镇布局,完善政策措施,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建设、大力度推进,形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互促互动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就“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进行了宣讲。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小鹏主持宣讲会。
根据省委常委会的部署,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就事关山西发展全局的19个重大课题进行领题调研。
袁纯清领题调研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
袁纯清亲自拟定提纲,多次深入有关市县调查研究,并主持研讨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意见,形成了包括主报告、综合研究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的4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
报告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袁纯清在宣讲中全面阐述了我省城镇化的现状、总体发展战略、实施路径和政策措施。
他要求提速与提质并重、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互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化推进、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逐步形成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开放有序、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体系。
袁纯清指出,“十二五”我省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要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大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构建以太原都市区,太原都市圈,晋北中部、晋南中部、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为标志的“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框架,促进人口、产业集中集聚,实现城镇化快速度、高质量发展。
一是把构建太原都市圈作为全省推进城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形成有机融合的交通圈、物流圈、商贸圈、旅游圈和生态圈,把太原都市圈打造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开发区域,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成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
二是建设“10个中心”,支持省城太原率先发展,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加快建设阳泉、吕梁、忻州、大同、朔州、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等9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是建设100个“大县城”,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培育一批新的中小城市。
四是扶持100个重点镇,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予以重点扶持,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核心。
五是整合建设100个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水平,形成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同时,推进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业、配套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城镇综合功能。
袁纯清指出,要加快构建城镇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体系。
围绕建设绿化、气化、净化、健康山西,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构建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供水供气设施、生态体系。
以城镇旧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为抓手,开展城镇综合整治行动,统筹推进城镇新区开发和旧区综合整治,加
强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和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体现城镇的历史感、生态性、文化味,使城市面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
袁纯清要求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搞好统筹协调,确保城镇化建设顺利推进。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城镇化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明确各级政府推进城镇化的职责,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城镇化推进中的重大问题。
围绕城镇化发展目标,编好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注重规划的衔接协调。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整合壮大省、市城镇化投融资主体,建立以市、大县城为主体的市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引导民间资本、大企业、外资、金融服务机构参与和投入城镇化建设。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农民工等有序变为城镇居民。
适应“大县城”和重点镇发展要求,完善有利于人口集聚的行政区划。
把城镇化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强化对城镇化的测评和考核。
三、作答要求
1.概括材料1记者访谈的基本内容。
200字,10分。
2.谈谈江西解决土地和粮食问题的具体措施。
300字,15分。
3.结合“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部署”和要求,请你作为吕梁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针对吕梁市城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600字,20分。
4.针对材料反映的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文。
1000—1200字,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