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集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集锦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集锦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1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现在从艺术方面看《背影》。
第一,构思巧妙新颖,布局凝练精美。
首先,作者把描写的焦点投放在一个普通而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
作者开门见山,“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点题的文字把读者的视线聚焦在“背影”上,留下初次的印迹。
接下来,作者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地
叙述了祖母的丧事,父亲的失业和亏空,父子同行的因由,像戏剧的念白一样交代了事情的背景,简洁的叙述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悲切气氛,为下文描写父子送别的情景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文章四次提到“背影”,却没有平均着墨,而是浓淡相宜,虚实结合。
开头以“背影”点题。
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次作者用笔较重,具体细致,实中有虚。
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一刹间的“背影”,只淡淡地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就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活化了。
第四次是结尾处,作者引用父亲来信的文字,道出了父亲晚年凄凉、无奈和颓唐的心境,泪眼朦胧中似乎看见了父亲的“背影”。
这是幻觉,更是实情,将全篇的感情提高到极处,却又将感情的大堤一下子破开。
这里“背影”的虚写与开头点题“背影”的文字遥相呼应,使得作品结构精致完美。
其次,引用父亲的信,作者不是放在开头引起回忆,而是放到结尾,升华主题。
真是别具匠心,体现了作者“大道至简”,“大象无形”的布局功力!
第二,白描手法的运用,简洁有力,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
作者没有静止地描写父亲的背影,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进行了立体描写。
作者先描摹父亲的形态:身体肥胖,衣着臃肿,走动蹒跚,表现出父亲:丧母的悲痛,失业的疲累,恋子的深情,加重了“背影”的厚度。
接着,一眼不眨地看到父亲一些列的动作。
父亲步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下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双手攀着”,“两脚缩”,“向左微倾”……一连串复杂的动作,这里的背影,只留下最有典型意义的镜头,把父亲明知自己行动不便,仍坚持为儿子买橘子的爱子深情叙写了出来,也把“我”的心里变化表现了出来,更是引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语言质朴凝练。
《背影》用词朴实,简洁,口语化。
全篇写实,却详略得当,用字惜墨如金。
写父亲失业,用“差事也‘交卸’了”、“赋闲”来表达,既得体地照顾了父亲的面子,又叙写了生活的无奈。
朋友相约游逛,因心境不佳,“勾留”了一日。
“说定”不送我,“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偏偏“终于”不放心。
看似重复的两句:“踌躇了一会儿”,也是极力地写父亲因为事忙,却
怕“熟识”的茶房相送不“妥帖”,表达了父亲此时此刻复杂的心境。
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连着两个“忙着”,表现了父亲事无巨细,一颗心全在儿子身上。
父亲送我上了车,“嘱我”,又“嘱托”茶房,看似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却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切。
父亲的话全文只有六句,却话短情长,充分地表达了主题。
第四,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
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恩,作者通篇文字是通过追叙的方式表达的,文中两次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用自己的幼稚反衬父亲的伟大。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哎!我不知何时能再能与他相见!”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怜惜和眷念,又体现了作者对恶劣的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
再从表达感情上看。
年轻时,自以为已经长大,体会不出人生的艰难,觉得自己了不起。
觉得父亲讲话不大漂亮,看事情没有自己深刻,心里暗笑父亲的“迂”,明明流泪了,却赶紧拭干了泪,怕父亲看见,关键“也怕别人看见”。
所有这些现象,也曾经表现在笔者的身上,所以重读《背景》,不由感叹作者对人性把握的深刻。
作者没有夸张的语言写父亲怎么关心自己,怎么爱护自己,也没有长篇累牍地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文字俭省到了极点,可作者以真情写真情,以实事写实情,结构合理,层层深入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不到一定的年龄,缺乏人生的历练,对长辈所作所为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情由衷发,同频率才能同感受,中年时再读《背影》,笔者不由得潸然泪下!
总之,《背影》是“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值得我们不断咀嚼,不断学习的最美的散文!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2
一、精彩的几次“背影”刻画
为了烘托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引领下文。
所以背影第一回出现在文首,目的是点题。
文章的重点在第二回,在车站父亲送儿子的情景,对父亲的“背影”自清作了具体的描绘。
稍微有些肥胖的父亲,一身黑布大马褂,青布的棉袍,走路艰难,慢慢地爬过铁路就只
为了给自己的儿子买点橘子。
此个画面展现出爸爸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没有人不为此画面感动。
接下来的一回是写父子分别之后,朱自清望着在人群中渐渐地消失的父亲的背影,充满了感伤情绪,让人看了也不觉的心酸。
最后一次背影的出现,是在散文的末尾,朱自清接到父亲的来信,看着来信在眼泪中又一次浮现父亲的“背影”,于是有感而发落泪感怀,文章前后呼应。
散文一直致力于渲染父子的亲情至深,它并没有着重去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等,又跟其他的类似文章的写法不一样。
就主要依靠背影这一意象来抓住人物的形象,做了详细的刻画。
文章之所以有这样的写作方法,多半跟朱自清的家庭环境和心理情绪有点紧密的联系。
朱自清的父亲一把年纪了,还要为许多事操心,他历尽沧桑,上半生过的不太好;那次车站之别朱自清的父亲心理状态很差,儿子的情绪也很低落。
所以,朱自清善于抓住“背影”详细描绘,一篇文章要想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要善于抒发了特殊场景下的思绪情感,这样才能获得艺术感染力。
本文之所以显得真挚感人,是因为作品写的是普通人家的家境、一个平常人的心境、是世间最平凡不过的慈父孝子之间的故事,行文之间磨灭不掉的父与子的亲情与感动。
二、突出的写作特点
首先,它构思巧妙又新颖,布局凝炼而精美。
它是采用截取法选材构思的。
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感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
“背影”是课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
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集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浓浓的爱也倾注在这点上。
从这个角度描写,不但可以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而且可以洞察到“神”的方面的本质特征。
背影,是朱自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
这个背影被朱自清用集中笔墨描绘,其他方面的种种描写被省略了,不但别开生面,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由此展现了朱自清敢于创新的特点。
文章善于把重心用聚光灯的方式集中在――父亲的"背影"上。
把父亲和儿子即将离别时,父亲与儿子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充分的表露无疑,精准的体现出了父子情深的真挚感
情。
其次,这篇散文的文字其实比较的简单朴素,但是却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
这篇散文的语言,简约素淡,用词方面的口语化和平实,全篇散文体现出朱自清散文朴素、自然、清秀的格调。
散文虽然用很少的字叙写背影,但却完全挖掘出新意,父亲的说话虽然简短干练,却很有力的为主题作了铺写。
简单的言语,正是文章之所以能打动读者,深入到普通读者内心深处的利器。
第三,有机融合的叙事与抒情手法。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发自朱自清内心写成的文章,是在朱自清收到来信阅读完来信后,"热泪盈眶",情感相当诚挚而心怀感动的情况下创作的,文章中的孩子与爸爸的“背影”完全融为一体了。
关于深切的怀念父亲,文章一边回忆一边灵活地将自己悔恨的情绪衬托出来,特别深沉的怀念之情如此便令读者一目了然。
最后,散文的白描写法具有极高技巧。
好比文章中写到:朱自清父亲戴着黑布小帽,一身黑色的布马褂,深青色的布棉袍,慢慢的走到铁路旁边,小心翼翼的俯下身去,他也不觉得为难。
当他父亲穿过铁路,又爬上对面的月台,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往上爬时,他父亲用双手攀着上面,双脚往上使劲的攀;他的身子因为比较的肥胖,有点向左微倾,他的样子看起来很费力。
当朱自清看见父亲的背影,他鼻子酸酸的泪水飞快的流了下来。
朱自清赶紧擦掉了眼泪,怕被父亲看到,更怕他人看到。
朱自清又一次回看时,他父亲早就抱着金黄的桔子往回走了。
通过铁路时,他父亲先将桔子放在地上,他慢慢地爬下,然后他又抱着桔子走,到朱自清这边时,朱自清连忙去扶他父亲。
散文中,父亲过铁道的情景被朱自清特别着重描绘了,其中包含着父亲当时的体态动作穿着打扮。
走过铁路的样子,弯下身躯的样子,爬上月台的样子,一上一下,脚也动身也倾斜,点点滴滴都是逼真的描绘,让多少读这篇散文的人多少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就在场看到了一样的,父亲与儿子的感情是那么的深厚。
综上所述,人们在阅读《背影》时,常常会被文章中那感人至深的父子情分所打动。
在对文章的细心咀嚼之中,自然而然的便被朱自
清朴实无华的言语所感染,你会发现艺术韵味蕴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读者在品鉴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时,自觉的被“背影”这个意象所锁定,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美好的视觉图。
领悟“背影”深刻的涵义:不管是美学的、社会的、情感的、伦理的等等,体验在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品赏心理之中。
我们要从艺术创作的审美体验过程出发,学会思考例如“背影”意象是如何生成的,这篇散文的情感线索,和作家那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借鉴《背影》以一个中心为线索结构全篇,思路清晰,选择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方式方法,学会选取情感的抒发点,构思精巧的方法。
明白一篇文章必须得感情真挚,注重细节描写等等因素,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3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让我们感受深深的父爱,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背影段落层次与中心思想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朱自清是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大师,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大多数人对朱自清的诗并不是很了解,但说起散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篇《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
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难忘的印象,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俄国作家高尔基回忆自己在少年时,读完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痴如醉,《背影》比起福楼拜那篇小说来,篇幅更短小得多,情节也更加简短,却同样也激起了读者的感情,小学生作文《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背影》所以能感动读者之处,在于对父亲的这种回忆,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和许多读者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写得平静自然,我们吟于心间,会与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想。
我们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的情景,我们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
我不知道,也无法预测,将来还会有多少人会被《背影》所感动。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4
全文共7段。
第1段只有一句话。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是朴素的叙述,但其中蕴含着深切的思念之情。
特别是“已”和“了”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是叙述,但有遗憾,更多的是思念。
“最”字突出了背影对自己印象之深,自然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作者开篇点题,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2~6段是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3段),交代这次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段一开头就交代了“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两件
不幸的事情。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情往往不止一件,接连而来。
一个“也”字正突出了“祸不单行”的现实。
徐州“满院狼藉的东西”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第一次写“我”流泪。
这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泪,是悲哀的泪。
父亲在这样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第3段开头两句只是淡淡的叙述,却淋漓尽致地勾勒了家庭光景的惨淡。
“很是惨淡”是关键词语。
最后一句交代行踪。
这一层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其实不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这个开头为整篇作品设置了惨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出现的,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便完全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第二层(第4、5段),写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悉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在南京的“游逛”,一笔带过。
然后写了三件事:
一是终于决定送“我”去浦口车站。
本已“说定”不送,加之有“熟识”的茶房陪同前去,可后来终于还是送了,这就很好地表现了父亲“不放心”的心理。
为什么这样“不放心”呢?完全是因为对儿子深挚的爱。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从儿子方面着笔,一是说明对父亲的爱还不能理解,二是从侧面表现父亲的爱。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一句中更包含了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
二是和脚夫讲价钱。
“得向脚夫行些小费”的“得”念děi,是必须、需要的意思。
“讲价钱”也是“不放心”的一种表现。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是写作本文时,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挚爱后的自责自嘲。
三是拣座位、铺大衣和嘱托茶房照应。
“拣定”说明是经过多次比较后才定下的,可见其细心、认真。
在办丧事还须借钱的惨淡光景下,“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就更为可贵。
平平常常的词语中洋溢着浓烈的爱。
“我”的心理活动再次表现了“我”对父爱的不理解,侧面表现父亲的爱子心切。
“真是太聪明了”是反语,和“真是聪明过分”意思相同,都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真”表示强调。
这里用感叹句式再重复一下,不仅行文上有所变化,更增强了“我”对“那时”态度的不满和追悔的色彩。
这一层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用质朴的语言,通过一些具体而细微的事情表现父亲无微不至的悉心关照。
在叙述时,从父子两方面着笔。
父亲在为谋事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踌躇再三,还是非亲自送儿子不可,两个“忙着”,两个“嘱”等对行动、语言细针密线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怀,真真切切地树立了一个慈父的形象,为下文老态蹒跚地去买橘子作了铺垫。
儿子这一方面,此刻对父亲的爱还不能理解,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
父子在此时内心感情的差异,使得文章起伏有致,为下文儿子理解了父亲的爱以后感情发生变化也作了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艰难地穿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
课文开头说的“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就在这一段中。
事情说来也很平常,不过是写父亲送行临别前去买了几只橘子,给儿子在路上吃。
但是写得非常感人,文字却又朴实无华。
为什么写得这么感人,值得好好揣摩。
父亲已把“我”送上车,拣定座位,嘱“我”小心,托付茶房,一切停当,而且“我”已催他走,可他还恋恋不舍,还要去为儿子买橘子,已使人感动。
但买橘子的过程更令人感动。
先烘托父亲去买橘子的费事,一则“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则父亲是一个胖子。
接着写父亲的穿着,勾画一个大体的外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这里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
淡家境。
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又使人感动。
再接着写父亲穿过铁道的情况和爬上月台的“背影”。
“蹒跚”是父亲平地走路的样子,可见他的肥胖体衰、步履艰难。
平地走路尚且如此,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
“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一个“探”字就极其准确地写出了下去的过程:先两手撑地,把两脚伸出月台边,然后身子向外沿月台慢慢往下挪,直到脚踏到地。
爬那边月台的“背影”写得比较详细。
“攀”是写手的动作,显示了对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动作灵活,一撑即上;“向左微倾”是写身子的动作,“向左微倾”有两个原因,一是右手支撑比较有力,二是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
这里连用“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
如此艰难地去买,这就感人至深了。
橘子买回来以后,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扑扑衣上的泥土”补充了前面爬上月台的形象,“心里很轻松似的”是“我”的眼光看出来的,把扑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道出了父亲不肯让“我”去,一定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全都置之度外了。
这个背影写得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
作者当时是20岁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而现在“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正因为这背影太感人了。
这一笔特别富有感染力,当时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一概不写,只用眼泪烘托这感人的背影。
这是第二次写“我”流泪,这是为父亲的爱所感动而流泪,是感动的泪。
这时儿子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儿子感情的变化,显示了“背影”感人的力量。
再如写“背影”时对父亲的穿着、体态、动作都观察得十分仔细,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这都是因为动了感情,对父亲的疼惜之情油然而生。
最后的告别主要用语言、动作描写。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回头”是依依不舍;“进去吧,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