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⑴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⑵其可怪也欤()
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
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
⑸犹且从师而问焉()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⑺士大夫之族()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⑼圣人无常师()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⑾余嘉其能行古道()⑿作《师说》以贻之()
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或师焉,或不焉()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
(5)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
(6)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7)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彼童子之师
(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相似也
(4)惑惑之不解惑而不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无圣人无常师无长无少,无贵无贱
(6)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皆出于此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7)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
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则群聚而笑之如是而已
(8)之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9)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10)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皆出于此乎
不拘于时
(11)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可怪也欤
七、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八、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4)吾从而师之
(5)而耻学于师(6)师不必贤于弟子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不拘于时
九、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十、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9.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0.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2.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