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 .见.(jiàn)利轻亡其身 栎社见.
(jiàn)梦曰 B .衣.(yì)葛(x ī) 散.
(s ěn )木 C .棺椁.(ɡuǒ) 实熟则剥.
(pū) D .女.(nǚ)将恶.(è)乎比予哉 小枝泄.
(xiè) 解析 A 项中后一个“见”应读“xiàn”,是“出现”的意思。
B 项中“”应读“chī”。
C 项全对,“剥”通“扑”。
D 项中“女”通“汝”,应读“rǔ”;“恶”应读“wū”,作疑问代词“何”用;“泄”通“抴”读“y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A .其高临.
山 临:俯视 B .弟子厌.
观之 厌:厌恶 C .因杖.
策而去之 杖:拐杖 D .实.
熟则剥 实:确实 解析 B 项中“厌”应为“满足”。
C 项中“杖”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拐杖”。
D 项中“实”为名词,“果实”。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 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
子 B.⎩⎪⎨⎪⎧ 而不以.害其生不以.
所用养害所养 C.⎩⎪⎨⎪⎧ 犹之.可也勿言之.
矣 D.⎩⎪⎨⎪⎧
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解析 A 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的。
B 项均为介词,因为。
C 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栎社树”。
D 项介词,被/介词,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
A.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B.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C.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D.虽贵富不以养伤.身
解析A项中“尊”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把……看得尊贵”之意,而B、C、D三项中“苦”“累”“伤”均为使动用法,有“使……受苦”“使……劳累”“使……受伤”之意。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B.女将恶乎比予哉
C.小枝泄
D.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解析A项“旁”通“方”,将近、大约。
B项“女”通“汝”,你。
C项“泄”通“抴”,拖、用力拉。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
A.事之以犬马而不受
B.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C.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
D.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解析A、B、D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
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
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因杖策而去之。
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庄子·让王》)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子皆勉.居矣勉:尽力
B.因杖.策而去之杖:以……为杖
C.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供奉
D.皆重.失之重:把……看得重要
解析重:严重。
8.下列句子在句式特点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B)
A.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B.又让于子州支父
C.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D.未之见也
解析B项为一般句式,其他三项都是倒装句。
9.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A.见利轻亡其身
B.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C.民相连而从之
D.皆重失之
解析“亡”通“忘”。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译文:拿兽皮、丝织品来供奉他们,他们不接受。
(2)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译文:能够珍视生命的人,即使地位高财物多也不会因用来养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贫贱同样不会因追逐私利而拖累身体。
11.怎样认识庄子的“尊生”思想?
答案庄子重视生命,他认为天下固然“至重”,但却不能以此害生。
庄子说:“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此句表现庄子“贵生”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生命重于一切。
那些名利富贵,乃至天下,与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表现了庄子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自由。
庄子列举了周朝先王亶父尊重珍视生命的事迹。
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居于豳地,在位期间为周围戎狄所侵扰,为了不使为争夺所用来养生的土地而伤害人的性命,亶父离开邠地,百姓成群结队地跟着他,来到岐山的脚下,定立新都。
由此看来,亶父不仅珍视自己的生命,更珍视百姓的生命。
在用强权争霸的时代,统治者能珍视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珍视百姓的生命的做法是很可贵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以为柱则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_予_求_无_所_可_用_久_矣_几_死_乃_今_得_之_为_予_大_用_使_予_也_而_有_用_且__得_有_此_大_也_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庄子·人间世》)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剥则辱.:挫,挫伤。
(2)若将比予于文木
..邪:可用之木。
1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小枝泄:“泄”通“抴”
(2)柤梨橘柚果蓏之属:“柤”同“楂”
14.给文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
答案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15.翻译下列句子。
(1)实熟则剥。
译文:果子成熟了就遭受击打。
(2)以为舟则沈。
译文:拿它做船,这船就会沉没。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
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
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挽裂,尽去而后慊。
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
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其里
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
..
挈妻子而去走。
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
惜乎,而.夫子其穷哉!(《外篇·天运第十四》)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舍.之则仰舍:放下
B.其犹.柤梨橘柚邪犹:像
C.观古今之异.异:差异
D.其里.之富人见之里:心里
解析里:邻里。
17.对下列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①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②而.夫子其穷哉③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④故.西施病心而其里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解析①而:表转折关系,却。
②而:你的。
③故:所以。
④故:从前。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译文:它是因为人的牵引,并非它牵引了人,所以或俯或仰均不得罪人。
(2)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
译文: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19.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我们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礼义法度应当“应时而变”。
做事情,机械照搬,盲目模仿,势必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参考译文
况且,您难道没见过桔槔吗?拉起它的一端而另一端便俯身临近水面,放下它的一端而
另一端就高高仰起。
它是因为人的牵引,并非它牵引了人,所以或俯或仰均不得罪人。
所以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不注重其相同,而注重于天下之治。
拿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来打比方,恐怕就像柤、梨、橘、柚四种酸甜不一的果子吧!它们的味道彼此不同,然而却都很可口。
所以,礼义法度,都是顺应时代而有所变化的东西。
如今捕捉到猿猴,给它穿上周公的衣服,它必定会咬碎或撕裂,直到全部剥光身上的衣服方才心满意足。
观察古今的差异,就像猿猴不同于周公。
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乡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跑开了。
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可惜呀,你的先生将很穷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