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四川国际学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四川国际学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比较关心重视的问题。

农民,在促进历史变迁和社会更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黄巾起义
C.项羽、刘邦起义
D.陈胜、吴广起义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任务之一。

下列正确描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D.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
3.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东晋南朝时的江南,你能看到的现象有
①人们正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②农民在土地里施用粪肥
③南京城人口凋零,车马稀少④许多北方人来这里定居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交融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D.促进了中原人大量南迁
5.“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

下列史实中,能体现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有()A.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B.“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
C.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
D.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
6.人们常常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生。

华佗,字元化,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神医”。

他的医学创造有()
①望闻问切四诊法②麻沸散③五禽戏④提出“治未病”理论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7.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这里的“他”是()
A.班超B.董仲舒C.卫青D.张骞
8.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颁布诏令释放奴婢,“欲归父母者,悉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其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等。

此举意在
A.增加劳动力以发展生产B.贯彻“无为而治”的儒家思想
C.完全铲除奴隶制的残余D.延续西汉的“盐铁专卖”政策
9.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与下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
A.东汉、吴、蜀、南朝B.东汉、蜀、吴、东晋
C.西汉、吴、蜀、南朝D.西汉、蜀、吴、东晋
10.小历同学复习时在纸上写下了“刘邦”、“长安”、“公元前202年”这几个关键词,他正在复习的知识点是
A.夏朝的建立B.秦朝的建立C.西汉的建立D.西晋的建立11.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曾孕育了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北京人又被称为“北京猿人”,是因为他们
A.生活在今天的北京地区B.仍留有猿类的一些体质特征
C.还没有进化成人类D.生活在距今70万至20万年
12.由下列三图可知,从春秋至秦历史发展的整体主要趋势是()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B.民族交融逐浙加强
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D.诸侯势力此消彼长
13.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礼器反映等级界限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D.社会急剧变化的局面
14.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其战果如下表。

这一战果取得的直接原因是秦国()
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
秦军战绩
58次3次4次
A.建立县制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鼓励耕织D.奖励军功
15.古装传奇剧《重耳传奇》根据晋文公重耳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讲述了重耳历经宫斗、流亡、返国、称霸的传奇人生,是一部春秋版的王子历险记。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重耳传奇》相关的历史背景
A.周王室衰微B.诸侯争霸C.社会动荡D.统一六国
16.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四足带盖方鼎”和“商鸮卣”被戏称为中国版的“安卓小机器人” 和“愤怒的小鸟”。

这些精美青铜器的制造方法是()
A.高温锻打法B.泥范铸造法
C.人工合成法D.熔模铸造法
17.下图反映了西周时开始实行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卿大夫
D.世袭制
18.“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

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

”诗句描写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一次战争,其交战双方是
A.黄帝对炎帝B.黄帝对蚩尤
C.炎帝对蚩尤D.黄帝、炎帝对蚩尤
19.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导人的珍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

下列关于该博物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现后建立的②它只是用来收藏和展示“至尊国礼”
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④它展示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对于昭君出塞一事,古人张仲素有《王昭君》诗云:“仙娥今下嫁,娇子自和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今人翦伯赞则曰:“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如何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以上两人()
A.都赞扬了汉代的和亲政策
B.都为王昭君下嫁鸣不平
C.都批评汉武帝的战争行径
D.都称颂昭君密切了汉匈友好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个,分布区域从岭南到溪北……尤以黄河流城和长江流城最为密集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东汉)班固《白虎通》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证明材料一中“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的观点。

(2)据材料二说明神农“教民农作”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2.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材料三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各学派互相争论最终形成了
什么样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受到打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该措施的建议者是谁?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
2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经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下图是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坐具和二胡。

(1)据材料一,你推论修建长城的是哪一个“皇帝”?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3)观察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

2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第一篇(政权分立)
材料一仔细观察如图:
第二篇(民族融合)
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

……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第三篇(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三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巳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材料一的图片中A、B、C代表的政权分别是什么?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是哪一朝代?
(2)材料二中“从平城到洛阳这一举动是北魏的哪位皇帝实施的?作为“汉化先行者”,他还采取了哪些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东晋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D符合题意,A不是农民起义,BC不是第一次农民起义,故本题选D。

2.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期中国处于分裂时期。

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

后来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交融。

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

选项D符合题意;早期国家建立与夏商周的建立相关,A排除;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与秦汉时期相关,B排除;早期人类与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相关,C排除。

故选D。

3.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的江南,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①符合题意;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②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较为稳定许多北方人来这里定居,④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南京城人口凋零,车马稀少表述与史实不符,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本题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史实。

4.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内迁的民族主要是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及鲜卑族等,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所以A项符合题意;B 项不是人口内迁的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排除;CD项与北方人大量南迁有关,排除。

故选A。

5.A
解析:A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体现了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A项正确;“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与“国家主权意识”不符,排除B项;氐族人苻坚
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与“家国情怀”中的“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C 项;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与题干关键信息“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6.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华佗是东汉名医,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为减轻病人疼痛,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因此华佗的医学创造有②③,A 项符合题意;而①望闻问切四诊法与扁鹊有关,排除,④提出“治未病”理论与张仲景有关,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7.D
解析:D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可知,这里的“他”是张骞。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在汉武帝支持下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险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之后,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东汉时期经营西域,排除;B项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项与北击匈奴有关,排除。

故选D。

8.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颁布诏令释放奴婢”,结合所学可知,释放奴隶后有利于增加自由劳动力,在封建社会,自由劳动力会回归土地进行耕作发展生产,故A符合题意;无为而治”的是道家思想,而非儒家,故B不符合题意;完全铲除奴隶制的残余,说法过于绝对,故C不符合题意;西汉的“盐铁专卖”政策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了东汉的衰落和最后灭亡,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西晋灭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和十六国政权形成了并立的局面。

所以答案选B。

10.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故选项C符合题意;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西晋建立于公元226年,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解析: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已使用打制石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京人又被称为‘北京猿人’”的理由,而非生活地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虽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已使用打制石器,这说明其进化成人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京人又被称为‘北京猿人’”的理由,而非生活的时间,排除D项。

故选B项。

12.A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示意图信息“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说明许多小国家在征战的过程中被相对强大的国家吞并,天下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

公元前221年,最终秦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因此从春秋至秦历史发展的整体主要趋势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A项符合题意;BC项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表述不全面,不能体现整体发展趋势,排除。

故选A。

13.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B符合题意;礼器反映等级界限没有体现“学术思想最灿烂”,A排除;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属于生产方面,C排除;社会急剧变化的局面不单单是指学术方面,D排除。

故选择B。

14.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全胜58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这大大提高了秦国军事战斗力,因此材料体现的战果直接得益于奖励军功,D项正确;商鞅变法中规定实行县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内容无关,A项错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与军事战斗力的提高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鼓励耕织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

15.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是一部春秋版的王子历险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统一六国不是发生了春秋时期,D项正确;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排除ABC项。

故选D。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B正确;ACD项与题干内容不符,可排除。

故选B。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士。

所以该图反映了西周时开始实行的分封制,B项符合题意;A项是尧舜禹时期实行,C项是秦朝实行,D项是夏朝启开始。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判断历史事件所指—“分封制”。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18.D
解析:D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轩辕”“破蚩尤”“四千多年前”等,可判断这是发生在炎帝和黄帝组成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涿鹿之战;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B
解析: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它只是用来收藏和展示“至尊国礼” 中“只是”这个词用词不当,表述错误,其他选项表述正确,故选B。

20.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友好关系,促进了汉匈经济的发展。

题干的“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和“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都称颂昭君密切了汉匈友好关系,故D符合题意;题干两人的诗句都称颂昭君密切了汉匈友好关系,并不是赞扬了汉代的和亲政策,排除A;为王昭君下嫁鸣不平与题干诗
句不符,排除B;批评汉武帝的战争行径与题干诗句不符,排除C。

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21.(1)距今(2018年)约六、七千年的半坡人已能种植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2)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或:人口多而食物不足)。

(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
解析:(1)距今(2018年)约六、七千年的半坡人已能种植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2)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或:人口多而食物不足)。

(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农作物培植;生产工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因地制宜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已经开始农业生产,他们主要种植粟,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因此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

(2)根据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可得,神农“教民农作”的原因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3)根据材料三“战国时期的农具”、“战国青铜牛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根据材料一可知,半坡人开始种植粟、河姆渡人可是种植水稻,因此可知农作物培植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根据材料三“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可得,生产工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

所以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作物培植、生产工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因地制宜等。

22.(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
(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
(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各学派互相争论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可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受到打击指的是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

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

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不同点在于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

(4)依据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可知,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5)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23.(1)皇帝:秦始皇。

目的:抵御匈奴。

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作用: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解析:(1)皇帝:秦始皇。

目的:抵御匈奴。

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作用: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3)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4)总趋势: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分析可知,修建长城的“皇帝”是秦始皇。

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征发大量人力修缮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城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对于秦长城我们的看法是: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据材料二信息: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使用汉语,禁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