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
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学习兴趣不足
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之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许多学生对数学学科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恐惧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导致学习效果的不理想。
(1)课堂互动缺乏: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感和主动性,导致学习兴趣低下。
(2)教学手段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粉笔+黑板”的模式,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使得课堂氛围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
在很多数学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结果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表现为:
(1)题海战术:教师布置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题,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
(2)解题方法单一:教师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具体表现为:
(1)概念教学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仅仅是对概念进行简单的陈述,未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概念。
(2)缺乏实际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往往缺乏实际应用的场景,导致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
(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首先明确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把握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中。
具体来说,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 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进行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2)从认知规律出发,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具体措施如下:
- 分析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 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 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2、关键,促进思维发展
(1)从具体到抽象,打牢认知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 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
- 设计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活动,如拼图、测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将具体实例抽象为一般性原理,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
(2)从有限到无限,实现认知飞跃
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有限到无限的探索。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突破有限思维的局限,实现认知的飞跃。
- 在教学中引入无限的概念,如分数的无穷小、几何图形的无限逼近等,激发学生对无限世界的探索兴趣;
- 通过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从有限到无限的认识过程,如从特殊到一般、从近似到精确的推理过程;
- 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推理,培养其在无限思维中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对数学历史和数学文化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人类如何从有限的认识逐步拓展到无限的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敬畏之心。
3、强化辨析,深入理解概念
(1)明晰内涵外延,深入理解概念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深化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 对于数学概念的内涵,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避免对概念的理解停留于表面;
- 对于数学概念的外延,教师应通过分类、比较等方法,展示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概念的适用范围;
- 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对概念进行质疑和探究,以此加深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巩固概念,从而提高对概念的理解深度。
(2)对比表达形式,发展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推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比不同的表达形式,教师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符号、术语和公式的标准表达,并能够理解其背后
的含义;
- 在教学中,通过对比文字描述、图形表示、符号表达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语言的转换和联系;
- 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如解释概念、表达解题思路等,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数学写作、小组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和应用,进而提升其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再思考
1、学入研读,整体把握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与研读,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体系。
- 鼓励学生预习和复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数学概念和原理,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 通过整体教学设计,将孤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审视数学问题,培养其高屋建瓴的思考方式。
2、充分感知,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知识,并自主进行探究。
-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如实物、多媒体等,增强学生对数学现象的直观感知;
- 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
- 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尝试、错误、反思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心得,共享探究成果。
3、思辨明义,主动建构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思辨能力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
- 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进行批判性思考;
- 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促使学生在思辨中深化理解;
-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将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
-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结语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知识掌握、思维培养到素养提升,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生动的数学课堂。
通过深入研读、自主探究、思辨明义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