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镇王江泾农被天下南方城王江泾镇
秀洲:规范化的“王江泾样板”
秀洲:规范化的“王江泾样板”作者:赵晓思来源:《浙江人大》 2017年第11期“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瞻。
”京杭大运河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段,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长虹桥横卧其上,虽历经时光,依然气势恢弘。
坚固的条石用料,独特的建造原理,精心的修缮维护,奠定了这座巨型三孔石拱桥最坚实的根基。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乡镇人大,是我国人大制度的根基,加强和改进乡镇人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和人大代表作用,才能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棵树成长为参天大树。
2015 年11 月,秀洲区王江泾镇被嘉兴市人大常委会确定为镇人大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
秀洲区人大抓住规范化建设这个关键点,在王江泾镇开启了基层人大规范化建设的全新探索。
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提升,规范化建设让王江泾镇人大工作根基坚固,打造了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的样板。
一次变两次,开好高质量人代会2016 年8 月17 日,王江泾镇人大代表周福坤早早从家里出发,赶赴12 公里外的王江泾镇政府,参加该镇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
尽管距离开会还有半小时,周福坤已经有些迫不及待,“这是王江泾镇第一次在年中召开人代会,很让人期待!”自启动基层人大规范化建设试点以来,如何规范镇人代会召开是其中重要内容。
为了规范和保障镇人代会依法行使职权,提高议事质量和效率,王江泾镇专门制定了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明确每年增开一次镇人代会,即分别于每年年初、年中召开镇人代会。
除了增加会议次数,王江泾镇更是对两次会议的议程和日程、会议审查的事项和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确保会议高质量。
“每次人代会不少于 3 个半天,有选举事项时不少于两天。
”王江泾镇人大主席季翔表示,除了对会议时间做出规定外,为提高代表审议质量,要求提交会议审议的各项报告提前发到代表手中,为代表知情知政,提出议案建议打好基础。
“ 同时,我们要求确保代表在大会期间的审议时间累计不少于3 个小时。
”秀洲区人大代表与选举任免工委主任郭元春表示,确保代表有充分的讨论时间,紧扣审议议题,鼓励每位代表都发言,让会议真正取得实效。
嘉兴运河的民俗文化
嘉兴运河的民俗文化京杭大运河是嘉兴的母亲河,运河养育了嘉兴,成就了嘉兴。
嘉兴境内湖泊众多,河网密布,素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运河不仅给嘉兴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而且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
嘉兴运河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丰富而多样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嘉兴运河文化被称为“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嘉兴也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之一,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全长110公里,其中大运河嘉兴段处于江南运河段,南北经济互通往来,城市因此繁荣发展。
运河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的形成需要时空两个维度,在时间维度上,嘉兴段运河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发展于隋唐,完善于明清,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空间维度上,运河文化不仅积累形成了本土文化,而且在南北互通交流中使文化相互碰撞乃至相互吸收,商业的繁荣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促使人们思想改变,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除此之外,南北商人往来,进行文化交流,南北的礼仪、习俗文化也在互相交流中散播开来。
民俗文化的水性表现及景观形式民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嘉兴王江泾镇附近莲泗荡地区的“网船会”,是运河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通过这种民俗活动,人们趋吉避凶、祈福禳灾的心理情感因素、道德伦理观念与技术因素的结合表露无遗。
如宅居建筑中的某些风水观念一样,与其说是信仰习俗,倒不如说是表达了民众祈求吉祥美好的心理寄托。
“网船会”因深厚的文化意蕴被后人称为“流淌着的运河文化”,和独具江南特色的三塔踏白船均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源出嘉兴海盐澉浦。
“海盐腔”是一种古老的唱腔,因其形成于海盐而得名。
这种柔美婉转的新唱腔由明代开始盛行,并成为南戏的四大声腔之首,逐步取代了在南方流行的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海盐少年“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而名声大噪。
明清明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摘录)
明清明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摘录)⼀、引⾔——本⽂所指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属于江苏省的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各府及太仓直⾪州,以及浙西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府所属各县。
——⾃从⼗五世纪中叶以后,长兴三⾓洲地区的棉作与棉纺织,以及太湖流域与浙西⼀带的蚕桑与丝织业,都已发展⾄⾼⽶粮贸易也形成整个经济体系极重要的⼀环。
度的专业化⽣产⽅式,⽽各区域间的⽶粮贸易⼆、江南地区农业结构的变迁三、棉作的普及及专业棉织市镇四、蚕桑的发展及专业蚕桑丝织市镇——明清时代的江南,⼀如棉花之于松江及太仓地区,蚕桑也成为太湖流域及浙西杭州、嘉兴、湖州等地的专业性商品作物。
——中国蚕桑业以江浙两省为最盛。
浙江七⼗五县中,产蚕丝者五⼗⼋县,其中三⼗余县完全以养蚕为业;其出⼝⽣丝,历年均占全国第⼀(《杭州市经济调查》1932年出版,1971年台北影印本)。
浙西的杭州、嘉兴、湖州府以及太湖流域的苏州府都是主要的产地。
湖州府志记载境内蚕桑的种植情形云:“湖民⼒本射利,计⽆不悉。
尺⼨之堤,必树之桑;环渚之隙,必课以蔬。
富者⽥连阡陌,桑⿇万顷;⽽别墅⼭庄,求⽵⽊之胜⽆有也。
”⼜云:“其树桑也,⾃墙下檐隙以暨⽥之畔池之上,虽惰农⽆弃地者。
其名桑也,不⽈桑⽽直⽈叶。
”——震泽镇属苏州震泽县(雍正年间分⾃吴江,民国以后再度与吴江县合并),滨太湖,当运河要冲……民国初年时,此地“东集新塍之货,西会湖州⼴泗⼟产,太湖鱼虾鲜菜,莫不以该地为进出⼝咽喉。
”——因蚕桑利⾼,所以当时浙西各县普遍种植,……。
除了上述市场利润的诱因,以及彼时⽩银⼤量流⼊,物价上涨,⽣产利润提⾼的因素外,赋税制度以及地理条件都是形成湖州地区蚕桑发达的重要因素。
养蚕饲桑的盛⾏,提供了临近地区丝织业发展的主要原料;⽽丝织业则成为明清时代太湖周边及浙西⼀带⼈民的主要⽣计。
—— 约在⼗五、六世纪,全国⼯商业显著发展的⼤城市,⼤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及江北运河区⼀带。
其中尤以江南最为繁华,更集中在苏、松、杭、嘉、湖五个都市及其境内⼤批市镇中。
王江泾镇
4
5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http://shop6369547Βιβλιοθήκη /
民的而厅机会上“ ”舟出一影议升 出山现位响提到 现、的干之交 年 。嘉迁部大的亿, 兴徙称,头立浙 地人。已号方江 区群按经议米省 ,称这引案”水 因为位发中 资 连“干一, 源 续水部种这 需 两难所新组在求 年民指现数浙缺 大”,象字江口 旱,伴 触省将 ,而随 目工达 已在着 惊商 经水河水心联亿 有危流难。今立 小机流民“年方 规情域’浙向米 模况水。江浙; 的相资”水江 “当源省资九 水严危水源届年 难重机利危三将 次 ——— ———‘
上传、处理,尽在: / 2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
3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
2010 67 55 2020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 上传、处理,尽在: / 6
水乡嘉兴用水告急!!!
• 在浙江,天灾并不是水危机的惟一成因,一些素有水乡之名的地方,已发生严重的污
• • • • • •
染性缺水。 3月中旬的嘉兴街头,各类节水宣传品指导居民们要用淘米水洗菜、用洗衣水擦地,或 者在抽水马桶水箱里放砖头,以节约冲水量。相应的事实是,该市居民用水刚刚从每 吨1.65元涨至1.9元。 很难想象,“理发不洗头,旅店不洗澡”的事实会发生在这个河网密集的城市。 表面上看,嘉兴似乎并不缺水,但事实上,达标的可用水却十分缺乏。在当地人看来, 来自上游的过境水污染是造成嘉兴缺水的主因之一。在历史上,嘉兴渔区就多次遭受 上游江苏吴江市盛泽镇工业污水的侵袭,渔业生产遭受重创,并由此引发了媒体所热 炒的“吴越边界争水事件”。 嘉兴水利局提供的一份关于水资源质量的数据表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二、三类水体 (达标饮用水)占50%,四类(轻污染)以上的水只占18%.而在2000年,境内已无三 类水体,四类水体占69.5%,五类(重污染)水体占30.5%,浅层地下水也遭到不同程 度的污染。 由于全市几乎找不到可用的地表水,嘉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这 使嘉兴市中心区域沉降量超过800毫米,现在仍以每年20毫米~30毫米的速度下降。 尤其严重的是,嘉兴开采的地下水主要是得不到地面水渗入补给的深层承压水。
王江泾的文化
王江泾的文化王江泾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殷实,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生活富裕,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
王江泾镇在宋代前称闻川市,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上人文荟萃,名人辈出。
境内自然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古运河贯穿全境。
横跨古运河的王江泾长虹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莲泗荡公园独具江南水乡风情。
王江泾的名字由来:王江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
自南宋以来,王江泾就是江浙两省交界处的一个丝绸集镇,方圆数十里,日出万匹,镇上店坊林立,市街繁荣,被誉为"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
因有一闻氏尚书在此居住,故名闻川市;元代有王、江两大户相继兴起,遂称王江泾。
明末清初时,王江泾就被誉为江南四大名镇之一。
王江泾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横跨京杭大运河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虹古桥,相邻的一宿庵、一里街与古桥、古河交相辉映,演绎人文胜景。
闻名遐迩的莲泗荡农民公园风景宜人,吸引江浙沪三地游客纷纷前往休闲观光。
历史的沿革:王江泾镇是个古老集镇。
宋以前,已形成集镇,因有一闻氏尚书在此居住,故名闻川市。
元代,有王、江两大户相继兴起,遂称王江泾。
宋至明丝绸纺织业不断发展,渐成江浙两省交界处一个丝绸贸易集镇。
本世纪初,王江泾再度繁荣。
抗日战争初期,被日本侵略军烧毁。
解放后,各行各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以丝绸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解放初为王江泾乡,1958年和嘉北乡合并成立双桥公社,1984年复名双桥乡。
1988年11月,撤乡建镇,设王江泾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8年5月,扩镇并乡,邻近荷花乡、虹阳乡并入王江泾镇,建立中心城镇自南宋以来,王江泾就是江浙两省交界处的一个丝绸集镇,方圆数十里,日出万匹,镇上店坊林立,市街繁荣,被誉为“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
王江泾人民夙兴夜寐,耕耘树艺,胼手胝足,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
镇东的长虹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浙江京杭大运河第一桥。
明清江苏运河名镇盛泽
明清江苏运河名镇盛泽作者:郑民德来源:《档案与建设》2019年第07期摘要:明清时期的江苏吴江县盛泽镇,是京杭运河沿岸著名的商业枢纽,不但商贾辐辏、人口密集,而且以发达的丝织业闻名于运河区域,“诸镇中推为第一”。
盛泽镇在明清500余年的历史,既体现了运河对城镇及地方社会兴衰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证明了不同层级的商业市场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关联,共同构建了京杭运河沿岸的市场网络。
关键词:大运河;盛泽镇;商埠;会馆盛泽镇古称合路、青草滩,位于浙江、江苏两省交界,吴、越分疆之处。
初为村落,后随着明代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商业益加繁盛,在嘉靖年间成为了运河沿岸著名的市镇,商贾辏集、百货罗列,镇民以丝织为业,产品除作为贡品外,还沿运河销往江浙、山东、北直隶等地区,甚至输往边疆与海外。
清乾隆时,盛泽镇商业达到鼎盛,烟火万家,号为“巨镇”,与周边的平望镇、乌镇、新城镇、濮院镇、王江泾镇、震泽镇、南浔镇构成了运河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实力最雄厚的市镇商业圈。
盛泽所在的苏州府吴江县,为重要的水路码头,河湖众多、港汊遍布,该县运河有荻塘、石塘、土塘之称,环绕诸镇。
其中浙西至盛泽镇运河因两岸用石砌成,故称石塘,“横贯江湖之交,为南北之枢纽,形如长链”[1],为江浙两省水陆通衢之处,大量商船、商货通过石塘进行运输,转运南北,售货东西,刺激了盛泽等镇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使城镇繁盛达数百年之久。
运河商埠,丝业中枢盛泽镇位于吴江县治东南六十里,距苏州府城一百里,居南北水陆通衢,运河交通独擅其利。
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商业与文化的繁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与运河的畅通有着密切关系。
明初盛泽为村落,仅有居民五六十家,不但土著人口较少,而且商业发展程度较低,基本没有流动的外地商贾。
至成化年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及其商贸交流功能的增强,“居民附集,商贾渐通”[2],成了运河沿岸重要商埠与码头,以发达的丝织业而著称于世。
嘉靖时,盛泽镇居民达到了上百家,逐渐成了江南丝织业的中心,形成了专业性的镇市,与震泽、南浔、平望、王江泾并称“巨镇”。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嘉兴段)遗产构成和保存评估一览表—嘉兴市级20100607
是大运河(嘉兴段)最重要的水源
航运
工程
设
宋代
—
是古代连接长安塘(崇长港)和上塘河的一个重要水利枢纽及管理机构。采用三闸两澳复式结构,通过各设施的联合运用和严格的管理措施,达到引潮行运、蓄积潮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拖船坝”和“复式坝”技术的见证,是古代江南运河科技含量最高的船闸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先进水利技术的良好佐证。
B
运河支线上水利设施
盐官上塘河闸
海宁市盐官镇西1公里处,上塘河上
1993年
—
为1孔,净宽8米,修建在钱塘江强涌潮江段上,是上塘河重要的排涝工程设施。
A
运河支线端点的主要水利设施
盐官下河站闸
位于海宁市盐官镇占鳌塔以东500米处
1995年
—
工程设计排水量7.0亿立方米,是盐官下河最重要的排涝工程设施。
A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石桥为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
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南高桥,单孔大型石拱桥,桥长29.4米,宽3米,桥头刻字清晰可辨,造型优美。保存状况较好。
A
横跨运河古河道
闻店桥
嘉兴市王江泾镇市河东端与京杭大运河的交口
清代
—
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4.40米,顶宽3.60米,底宽4.50米,为保存至今平行运河的少数纤道桥之一。东西两侧椅子状石护栏齐全。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东侧石护栏松动,桥身长有植被。
南湖
嘉兴城市中心区
—
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南湖、西南湖及相连两湖的梅溪。
南湖:面积41.6公顷,水深2~4米,它对嘉兴境内主干河道起着汇合和分流的作用。南湖中共“一大”会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日的蚕桑丝织业重镇——王江泾
昔日的蚕桑丝织业重镇——王江泾昔日的蚕桑丝织业重镇——王江泾黄宗南王江泾“春秋时属吴越接壤的榜李,秦属会稽郡之长水县。
东汉永建(126~131)分隶吴郡,三国时改为禾兴,不久改属嘉兴。
元代始称王江泾,现属嘉兴市秀州区。
明宣宗洪熙一年(1425),始分嘉兴县地,置秀水县。
王江泾在县北永乐乡,多织绸,收丝缟之利。
明万历时,居民可七千余家(光绪《嘉兴府志》)。
因地介吴江、秀水之间,运河所经,为往来要冲。
距嘉兴城二十七里,与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隔河相望。
这两个古老的蚕桑丝织业重镇,虽分属两省,但关系密切,蚕桑丝织业更是源远流长。
(一)1959年,在江苏吴江县梅堰袁家埭,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陶罐底部有蚕纹。
同时出土了陶纺轮、石纺轮和骨针、骨笄。
经文物部门考证,该区蚕业生产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有5000余年了。
(2000年6月《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
在长江下游,承继马家浜文化至于良渚文化,这些发达的农业部落,已经饲养家蚕,出现丝麻织品和相当进步的竹编工艺。
1958年,在属于良渚文化的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到了绸片,经”C测定,时间为公元前2715_+100年,为迄今世界发现最古老、数量最大的丝绸实物。
出现这些蚕纹、丝绸文物的地址,都是王江泾的近邻。
(二)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丝绸生产的中心。
从明代起,特别是杭嘉湖苏,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温润的气候条件,方便的水陆交通,蚕桑丝织业蓬勃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就鼓励发展蚕业。
到明代中叶,嘉湖蚕桑丝织业已居全国之首。
太湖地区的桑树,叶片大,叶肉厚,叶面光泽,养分丰富,所产蚕茧丝量多。
嘉湖一带,多为水网之区,河水澄清,用以煮茧缫丝,丝色洁白,所织之绸,光润明亮,所以湖州、嘉兴所产的生丝,统称湖丝,在丝绸市场上,很受欢迎。
随着丝绸商品经济的发展,丝绸工商业在工江泾和盛泽镇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作序的一本书,叫天然痴叟《石点头》说:工江泾“北通苏、松、常、镇,南通杭、绍、金、衢、宁、台、温、处,西南即福建、两广,南北往来,无不从此经过。
一湾碧水枕千家——嘉兴大运河诗路标志性项目概览
一湾碧水枕千家——嘉兴大运河诗路标志性项目概览An Overview of the Jiaxing’s Projects of the Grand Canal Poetry Road文·图| 本刊综合(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材料) 内容指导|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Grand Canal in Zhejiang section, Jiaxing pushe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to present the poetic scenery. 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Jiaxing’s major projects of the Grand Canal Poetry Road, including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rt area of the Grand Canal, Pushuting Pavilion, farmers’ painting of Xiuzhou and Puyuan Ancient Town.梦里水乡,时尚都市;千年嘉运,锦绣禾城。
嘉兴是大运河诗路文化带(浙江段)的起点,境内运河全长约110千米。
近年来,嘉兴市把握“大运河入浙第一站”的节点地位,扎实推进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串联起周边的古镇名村,展现出“一湾碧水枕千家”的诗路风光,点亮了“革命声传画舫中”的起航地形象。
嘉兴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嘉兴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是浙江省内唯一一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建设和浙江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区块。
“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瞩。
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
”河通八方,桥连古今,大运河自北向南流入浙江,经过的第一座桥便是长虹桥。
嘉兴湘家荡设计文化资料汇总
一、嘉兴概况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
市境介于北纬30度21分至31度2分与东经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
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尤以在人间天堂苏杭之间著称。
市境陆域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76公里,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477平方公里,水面328平方公里,丘陵山地40平方公里,市境海域4650平方公里。
市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7米(吴淞高程),其中秀洲区和嘉善北部最为低洼,其地面高程一般在3.2米~3.6米之间,部分低地2.8米~3.0米。
全市有山丘200余个,零散分布在钱塘江杭州湾北岸一线,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市境最高点是位于海盐与海宁交界处的高阳山。
市境为太湖边的浅碟形洼地,地势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数千年来人类的垦殖开发,平原被纵横交错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种粮、湖荡养鱼的立体地形结构,人工地貌明显,水乡特色浓郁。
自然地理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
市境介于北纬30度21分至31度2分与东经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
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尤以在人间天堂苏杭之间著称。
市境陆域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76公里,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477平方公里,水面328平方公里,丘陵山地40平方公里,市境海域4650平方公里。
市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7米(吴淞高程),其中秀洲区和嘉善北部最为低洼,其地面高程一般在3.2米~3.6米之间,部分低地2.8米~3.0米。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嘉兴在中央
最近,一座火车站火了。
它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全下沉式火车站,也是国内第一个“森林火车站”,因为颜值超高,这座火车站开启时,立刻冲上热搜,被大家称为“中国最美火车站”。
它就是嘉兴火车站。
设计师巧妙地把马路和对面的公园连接在一起,还在站房内外栽种榉树、香樟树、桂花树、枫树等大型乔木500多棵,其中榉树树龄都在30年以上。
嘉兴火车站不仅美,还承载厚重的历史。
它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当年是沪杭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为了纪念它,也为了守住一代人的记忆,嘉兴火车站的老站房是按原貌翻新修建的。
古色古香的青红砖映入眼帘,外墙使用的13万块青砖和红砖均由南湖湖心泥烧制而成。
其中有近5000块砖上刻印“建党百年”“嘉兴2021”等字样。
嘉兴火车站火了,很多人前来打卡。
打卡完火车站,大家又被嘉兴这座城市给吸引住了。
“水乡嘉兴”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春秋时就得名“长水”。
元代地理学家金吾则在《重修嘉兴路总管府记》写道:“嘉兴,泽国也。
”嘉兴市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绕城而行的京杭大运河在嘉兴人眼里,那就是家门口的景观河。
除了河湖,嘉兴境内的含水量还要算上4650平方千米的海域,要知道嘉兴的陆地面积也不过3477平方千米。
从上空俯瞰,嘉兴宛如漂浮在水面上的庞然舟楫。
嘉兴曾隶属于古太湖地区,太湖东南岸经年累月堆积入海的泥沙,成为嘉兴的立足之处。
虽然河流众多,但不成体系,甚至成为南来北往商客的阻碍,因而公元231年就已建城的嘉兴在漫长的历史里只能是东南沼泽地带的一个小城。
直到隋朝在古运河的基础上兴修了大运河,苏州塘、杭州塘、长水塘、三店塘、海盐塘、平湖塘、嘉善塘、新塍塘等8条旧有的运河经由82公里的全新京杭大运河连成了密集的水网。
那一刻,嘉兴如同一个被埋没良久的武侠奇才突然被打通了全身的经脉,一夜之间成为扼守黄金水道浙北门户的第一道关隘。
嘉兴段大运河的出现,连接了北边的太湖流域和南边的钱塘江流域,嘉兴府、崇德县以及十几个沿河的古镇都随之而兴。
运河古镇王江泾 衣被天下南方城
运河古镇王江泾衣被天下南方城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2012(000)016
【摘要】王江泾镇区域面积127.3平方公里,有33个行政村,8个居民委,全镇总人口约1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8万人,新居民约5万人。
该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先后获得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中国织造名镇、中国青鱼之乡、全国和浙江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2010年成功入围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王江泾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京杭大运河王江泾断面水质达标综合治理对策 [J], 田爱军;高困;颜润润;俞启升
2.从"苏湖熟、天下足"到"衣被天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J], 陆咸
3.嘉兴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究--以王江泾长虹桥为例 [J], 高红文;陈清文
4.王江泾:千年古镇丝绸情 [J], 老段
5.运河古镇王江泾农被天下南方城王江泾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江泾:千年古镇丝绸情
王江泾:千年古镇丝绸情
老段
【期刊名称】《《中国纤检》》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顺着宽阔的苏嘉公路行进或穿越苏运河.你会发现在江浙交界处.有一
个盛名远播的纺织名镇:王江泾镇。
这里.水陆交通畅通便捷,市场经济发达活跃.旅游兴盛.文化繁荣。
更重要的是自南宋以来.这里的丝绸生产享誉大江南北,丝绸产品广销四方.被誉为“衣被天下”的丝绸名镇。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老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山水情丝绸梦--山水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瑛的丝绸之路 [J], 苏州市山水丝绸
有限公司
2.关于王江泾镇流动人口避孕药具使用情况的调研 [J], 沈叶芳
3.一季度丝绸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非典”疫情对丝绸行业的影响 [J], 廖梦虎
4.浙江杭州萧山临浦中心供销合作社:千年古镇供销情 [J], 萧闻
5.关于王江泾镇流动人口避孕药具使用情况的调研 [J], 沈叶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寻找被遗忘的运河文明(五)粮仓嘉兴
寻找被遗忘的运河文明(五)粮仓嘉兴
梁维林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运河东路出平望后,一路向南经王江泾镇,奔嘉兴,继而转道向西。
盛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争战之地,素有“吴根越角”之称。
据史料载,秦时置县,称由拳。
三国时期,喜见“野稻自生”,更名为禾兴。
隋朝开凿江南运河,给嘉兴带米灌溉舟楫之利。
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嘉兴已成为中
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梁维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寻找被遗忘的运河文明(四)雄镇南浔
2.寻找遗失的运河文明(六)运河船工
3.寻找
失落的文明(上)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掘与思考4.寻找失落的文明(中)柳
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掘与思考5.寻找失落的文明(下)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
发掘与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
嘉兴的历史神马的太遥远了,来看看身边的路名是咋来的想多学点嘉兴历史哦最近在看有关朱彝尊的东西里面有首鸳鸯湖棹歌天宁寺街:传西汉辞赋家严助故宅在此。
唐建为寺院,宋定名天宁寺,曾有宋徽宗题字。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对严助有记载。
精严寺街:古街巷之一。
因寺得名。
寺已废。
精严寺始建于东晋原名灵光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改称精严寺。
太平天国后重建,范围北至今勤俭路,南抵精严寺街,东近少年路,有房舍数百间,为嘉兴近代最大寺庙。
五十年代末逐渐拆除,文革前曾列为县文保单位。
县前街:街在明清时秀水县署前,昔称秀水县前街,后简称今名。
又称直街。
街两侧为唐以来的嘉兴府学,即嘉兴府孔庙。
原有不少石碑,已移人民公园保存。
小西门横街:其西端与环城西路交接处,为嘉兴旧城之小西门。
原名柳岸,习称小西门。
小西门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
唐代小西门一带有爽溪水西寺,相传唐宣宗为太子时曾隐居于此。
这一带是宋嘉禾亭、古月波楼、金鱼池(金鱼院)的遗址(在原地区卫校一带),历史上曾有秀州名酒,名“月波”。
金鱼池是有记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金鱼之地:明嘉靖《赵图记》、宋陆蒙老诗、《方舆胜览》和至元《嘉禾志》等对金鱼池均有记载。
荷花堤:为宋元祐年间知州令狐挺所辟,河面甚阔,广植荷花。
明许恂如《秀州百咏》注文提及。
地名沿用至今。
塔弄:此巷在明前名塔儿弄,沿称数百年。
因巷西段有砖塔,故名。
塔名同官,也作铜官或铜棺,又名孩儿。
初建约在五代或北宋,毁于文革初。
百福弄:百福弄前身为百福坊,1929年图载为百福巷弄。
至元《嘉禾志》将百福坊列入嘉兴府城七十四坊,并指明该坊通天庆观(后来的城隍庙),坊名为“申以百福”之义。
是市区现以宋、元坊名作为街巷名称的少数街巷之一。
天籁里:名虽不古,但独有文化内涵。
原惯称此地为安乐桥1号。
该里地近项家漾,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建有天籁阁,至今著名中外,故用天籁作里名。
项所收藏之珍品,有些仍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馆。
道前街:因街处旧杭嘉湖道台衙门前,故名。
盛泽最有名的三首诗
盛泽最有名的三首诗《盛泽三首诗及其赏析等》一、原文1. 《盛泽》“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间乐土地,鱼鸟亦范围。
”2. 《盛泽绸市》“绸绫纱绢出盛泽,衣被苍生遍九垓。
市上穿梭声轧轧,河中运货舶来来。
富商巨贾争交易,陋巷穷居亦发财。
日暮酒楼人饮醉,管弦声里笑颜开。
”3. 《盛泽古镇》“盛泽古街幽,石桥横碧流。
丝绸传万载,声誉满神州。
巷弄深深处,人家尽织绸。
暮看灯火起,意韵久难休。
”二、衍生注释1. 在《盛泽》中,“吴越分歧处”是说盛泽位于吴越两地的交界之处。
“罗绮走中原”里的“罗绮”指的是精美丝绸织物,意思是盛泽的丝绸运往中原地区。
“九垓”在《盛泽绸市》里表示九州,泛指全国。
2. 在《盛泽古镇》中的“石桥横碧流”就是石桥横跨碧绿的水流,生动地描绘出盛泽古镇水乡景色。
三、赏析1. 《盛泽》- 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盛泽作为一个独特的水乡市镇的地位,这里是吴越交界。
- 情感方面,诗人既写出了盛泽商业繁荣,丝绸贸易兴旺(如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说明商业氛围下的民风和商贾地位),有对人间乐土盛泽的感慨,也有对这种商业繁荣下社会风气可能变“薄”的一种潜在担忧。
- 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写实手法,像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直接描述盛泽的水乡特色与丝绸贸易的兴盛。
2. 《盛泽绸市》- 主题围绕盛泽绸市展开,细致地描述了盛泽绸市上从生产、运输到交易、消费的场景。
- 情感是积极的、充满对盛泽绸市繁荣的赞叹。
如富商巨贾争交易,陋巷穷居亦发财。
可见集市繁荣对各阶层的影响。
- 表现手法上,诗人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如市上穿梭声轧轧,河中运货舶来来,让人仿佛置身绸市之中。
3. 《盛泽古镇》- 主题主要是盛泽古镇独特的水乡风情和丝绸文化的传承。
- 情感上是对古镇深深的喜爱与对其文化韵味的赞美。
暮看灯火起,意韵久难休就表达出对古镇韵味的留恋。
- 表现手法注重场景的描写,像盛泽古街幽,石桥横碧流,营造出古镇宁静又优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