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略论-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医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略论-精选文档
道医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略论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称为“药王”。
主要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另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等。
道教是“贵生”之宗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
道教主张“道”乃宇宙万化之本源,宇宙万物皆由“道”所化生。
人之性命亦由“道”所化生。
养生的关键就是养命养性。
而性命两者不可分离,故养命也就意味着养性,养性也就兼而养命。
孙思邈继承了道教这一思想,亦主张养生着重在于养气(命)、养性(神)。
近年来李刚、董沛文和薛公忱诸先生已经对孙思邈有关养生思想作了探析。
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从养气、养性两个方面对孙思邈真人的养生思想作如下解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顺时养气”,贵在随天时而变
孙思邈主张,养五脏六腑之气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一年十二个月中养气之方法是不同的,即“顺时养气”。
他在《孙真人摄养论》里指出:
正月里,肾气受病,肺脏气微。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咸酸味,增辛味,以助肾补肺,赡养胃气。
此月“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天黑就睡,“以缓形神”。
[1]491又,勿食生葱;
生葱损人津血。
勿食蛰藏之物,折寿。
勿食虎、豹、狸之肉,食之会令人神魂不安。
二月里,肾气微,肝气刚处旺盛。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酸味,增辛味,以助肾补肝。
此月宜静膈去痰水,小泄皮肤微汗,以散深冬蕴伏之气。
此月勿食黄花菜、陈醋和酸菜,以免发痼疾。
勿食大小蒜,令人气壅,关膈不通。
勿食葵花子及鸡子,食之会滞人血气,泄精。
勿食兔、狐、貉之肉,食之会令人神魂不安。
此月初九忌食一切鱼。
又,由于仲春气正,宜节酒,从而保全真性。
三月里,肾气已息,心气渐临,肝气正旺。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
此月慎避西风,“散体缓形,便性安泰”[1]491。
此月勿专门杀戮,以顺天道。
勿吃黄花菜、陈醋和酸菜,会发症痼,起瘟疫。
勿食生葵花子,令人气胀,化为水疾。
勿食诸脾。
勿食鸡子,食之令人终身昏乱。
此月初三忌食五脏及百草心,食之天地遗殃。
四月里,肝脏之气已病,心脏之气渐壮。
是月,五味之中,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胃气。
此月勿暴露星宿,要避西北二方之风。
勿食大蒜,伤神魂,损胆气。
勿食生薤,令人多涕唾,发痰水。
勿食鸡雉肉,令人生痈疽,逆元气。
勿食鳝鱼。
五月里,肝脏气休,心气正旺。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
此月宜早睡早起。
勿露宿,慎避北风。
勿身处湿地,以招邪气。
勿食薤与韭,伤神损气。
勿食马肉及獐
鹿肉,令人神气不安。
此月初五,忌见一切生血,勿食一切菜。
六月里,肝气微,脾脏之气独旺。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苦增咸,补肝助肾,益筋骨。
此月慎防东风;犯之令人手足瘫痪。
勿用冷水浸手足。
勿食葵花子,必成水癖。
勿食茱萸,令人气壅。
七月里,肝、心少气,肺脏之气独旺。
是月,五味之中,宜安宁情性,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
此月无冒极热,勿恣凉冷,无发大汗。
勿食茱萸,食之令人气壅。
勿食猪肉,损人神气。
此月勿思恶事。
八月里,心脏气微,肺金用事。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
此月无犯邪风,令人骨肉生疮,成为疬痢。
勿食小蒜,伤人神气,魂魄不安。
勿食猪肚,冬天会得咳嗽病,一整年都不会好。
勿食鸡雉肉,食之损人神气。
九月里,阳气已衰,阴气大盛。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苦增咸,补肝益肾,助脾资胃。
此月切忌贼邪之风。
勿冒风霜,不要恣意吃醉吃饱。
勿食莼菜,有虫不易见。
勿食姜、蒜,食之损人神气。
勿食经霜的生菜及瓜,食之令人心痛。
勿食葵花子,食之会化为水病。
勿食犬肉,食之减寿。
十月里,心、肺气弱,肾气强盛。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辛苦,以养肾脏。
此月无伤筋骨,勿泄皮肤。
勿妄针灸,以其血涩,津液不行。
勿食生椒,损人血脉。
勿食生薤,以增痰水。
勿食熊、猪肉、莼菜,食之使人色衰。
十一月里,肾脏之气正旺,心、肺气衰微。
是月,五味之中,
宜增苦味绝咸,补理肺、胃。
此月勿灸腹背。
勿暴温暖,慎避贼邪之风;犯之令人面肿,腰脊强痛。
勿食貉肉,伤人神魂。
勿食螺、蚌、蟹、鳖,损人元气,长尸虫。
勿食经夏之醋,发头风,成水病。
勿食生菜,食之令人心痛。
十二月里,脾气正旺,肾气不行。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此月勿冒霜露;勿泄津液及汗;勿食葵花子,食之会生水病。
勿食薤,食之多发痼疾。
勿食鼋鳖。
他还指出,虽说要增味,但五味不欲偏多。
如他说:“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
”[1]532 这就是说,酸生肝,肝之五行属木,脾之五行属土,由于木克土,所以肝气太旺伤脾,即“酸多则伤脾”;苦生心,心之五行属火,肺之五行属金,由于火克金,所以心气太旺伤肺,即“苦多则伤肺”;辛生肺,肺之五行属金,肝之五行属木,由于金克木,所以肺气太旺伤肝,即“辛多则伤肝”;咸生肾,肾之五行属水,心之五行属火,由于水克火,所以肾气太旺伤心,即“咸多则伤心”;甜生脾,脾之五行属土,肾之五行属水,由于土克水,所以脾气太旺伤肾,即“甘多则伤肾”。
他亦指出,顺时而养气,要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才能护气,养阳收阴。
如他说:
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
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毋失岁时之和。
一日之忌,暮无饱食。
一月之忌,晦无大醉。
一岁之忌,暮无远行。
终身之忌,暮无燃烛行房。
暮常护气也。
凡气冬至起于涌泉,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名三阳成。
二月至膊,三月至项,四月至顶。
纯阳用事,阴亦仿此。
故四月、十月不得入房,避阴阳纯用事之月也。
每冬至日于北壁下厚铺草而卧,
云受元气。
每八月一日巳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
常欲使气在下,不欲泄于上。
春冻未泮,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继世长生。
养阴收阳,祸则灭门。
故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
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
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晏起,皆益人。
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
人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
即须调气息,使寒热平和,则免患也。
[1]535 上述养气思想是适合所有人群,无年龄段之分。
就老人而言,孙真人还指出,由于人过五十以后,阳气日衰日损,所以老人更需要养气补气。
在饮食禁忌方面,老人在一年四季之中,常宜温食,常尝淡食,“常宜轻清甜淡之汤”;不吃所谓猪豚、鸡鱼、蒜脍、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不宜食黄米、小豆,而吃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
又切忌强用力咬坚硬脯肉,这会导致牙齿折断之危险。
总而言之,孙氏认为,随着四时天地之气的变化,人的五脏之气的盛衰亦随之而变化。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即时养五脏六腑之气。
另外,饮食有禁忌,否则会损气伤神,阻塞血脉。
二、“修德啬神”之养性论
孙思邈主张,养性的首务是养善性,即道德修养。
人性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理由发作。
人之德行若不完备,即使服玉液金丹也不能延寿。
养善性也就是“治未病”。
如他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故老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
此则道德之指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
[1]530
孙氏还主张,养性要养情志;养情志还要遵循自然之道,季节不同养法不同。
春季三个月里,要使情志生;逆之则伤肝。
夏季三个月里,要使情志无怒;逆之则伤心。
秋季三个月里,要使情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
冬季三个月里,要使情志若伏若匿;
逆之则伤肾。
养情志还要调节好情绪,喜、怒、悲、忧、恐等发而皆有节度,因为喜怒会伤气及阴阳。
如他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根据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533
他还指出,养性尤其要做到“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
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如他说:“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
”[1]533 这是因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此十二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1]533 人能做到此“思、念、欲”等十二方面不多不少,可以说“得几于道”。
如是,人就能屏蔽外缘,守住五脏之神。
他又指出,修性亦要修心,使心平。
爱憎不可太深,因为爱憎太深会损性伤神。
对人对事要持平等之心,不可过多毁誉。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而易志改性。
有大功德,勿自夸。
深心至诚,恭敬于物。
慎勿诈善,以悦于人。
行善不得善报,也要心无怨恨。
日常生活中要知足,不得多求,亦不可纵情恣欲。
如他说: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可用深赞,亦不可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
居贫勿谓常贫,居富勿谓常富,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
有大功德,勿自矜伐。
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
慎勿诈善,以悦于人。
终身为善,为人所嫌,勿
得起恨。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当以道自平其心。
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勿言行善不得善报,以自怨仇。
居处勿令心有不足,若有不
足,则自抑之。
勿令得起,人知止足。
天遗其禄,所至之处,勿得多求,多求则心自疲而志苦,若夫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
平康之日,谓言常然,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便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本。
[1]532 他亦指出,养性还要在劳动、行立坐卧以及喜怒哀愁等方面莫过度;否则损寿命。
如他说: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
仍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
勿汲汲于所欲,勿怀忿恨,皆损寿命。
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
[1]530 就老人而言,孙氏指出,人老性情大变,出现“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味,寝处不安”,“必恃其老无有藉在,率多骄恣,不循轨度。
忽有所好,即须称情”。
所以老人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常念善,无念恶;常念生,无念杀;常念信,无念欺”。
[2]
他还总结养性命有五难,其为:“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
难”。
这是养生之大旨。
人只要心中无此名利声色等五者,自然健康长寿!
要言之,养性首先是养德性;其次就是修心养志,即控制七情六欲,还要在劳动、行立坐卧等方面亦莫过度。
老人养性尤其着重性情之涵养,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孙思邈主张养生的关键就是养气、养性。
养气就是随着四时天地之气的变化,人的五脏六腑之气的盛衰亦随之而变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即时养五脏六腑之气。
养性首先是养德性;其次就是修心养志,即控制七情六欲;最后就是在劳动、行立坐卧等方面亦莫过度。
可见,养性命之道就如《黄帝内经》所说“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