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重点-预防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医考点:法医学概念,法医病理学概念、研究检验对象及目的,早晚期尸体现象,机械性损伤特征(锐器伤、钝器伤),挫伤概念、现象,创概念、现象,擦伤的擦痕,道路交通损伤特点,超生反应概念,猝死概念及见于哪种系统疾病,缢死的特点,溺死概念及生活反应,勒死、扼死概念,尸斑、尸僵特点及概念
一、法医学定义(forensic legalmedicine)
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
二、法医病理学(forensic pathology)
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人身伤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法医学分支学科。
研究和检验的对象是尸体。
三、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1)死亡发生发展的过程、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
(2)死亡形成的机制。
(3)不同原因死亡时病理组织学变化的特征,各种生物活性物质表达的特点。
(5)死后尸体物理性、化学性变化的规律及法医学意义。
(5)阐明死亡与损伤、疾病、中毒关系。
四、法医病理学研究检验目的:
1、确定死亡原因(主要鉴别暴力死或非暴力死)
2、判断死亡方式
3、推断死亡时间
4、推定致伤物
5、个人识别
6、医疗事故的鉴定
五、概念:人体死后,受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各种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作用,在尸体上发生的各种变化,称为尸体变化(postmortem changes)。
这些变化使尸体表面和内部器官组织呈现与活体不同的征象,称之为尸体现象(postmortem phenomena)
死后变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但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加速或减慢,甚至暂时终止其发生和发展。
六、早期死后变化
概念:指人死后24小时内尸体发生的变化。
包括:超生现象、尸冷、尸僵、尸斑、肌肉松驰、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体痉挛、
自溶和自家消化等。
七、超生反应(supravital reaction)
生物个体死亡后,其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短时间内仍保持某些活动功能,对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能力称为超生反应。
八、尸僵(rigor mortis, cadaveric rigidity)
概念:死后肌群发生僵硬将关节固定,使尸体呈强直状态。
1、发生和缓解时间:死后1~3小时开始发生,12-15 小时达高峰,全身关节僵硬。
24-48小时开始缓解。
死后4 ~6小时人为将尸僵破坏,不久可重新发生(再僵直)。
但较弱。
死后超过6 ~8小时,破坏了的尸僵不能再形成。
2、尸僵发生的顺序:尸僵形成的顺序与肌群的大小有关,小肌群出现早、大的出现较迟。
一般分为上行型和下行型两型,以后者多见,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
(1)上行型:尸僵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至头面部。
(2)下行型:尸僵自下颌和颈部关节周围的小肌群开始,逐渐向下扩展到全身。
尸僵缓解和消失的顺序常与发生的顺序相同。
5、尸僵的法医学意义:
(1)尸僵是死亡的确证。
(2)尸僵出现的时间、顺序、范围和强度有助于推测死亡原因;尸僵用于推测死后经过时间则仅供参考。
(3)根据尸僵固定下来的尸体姿势,有助于分析死亡时的状态和有无移尸。
九、尸斑(livor mortis)
1、概念:
尸体血液因重力而坠积于低下部位未受压迫的血管,并在该处皮肤呈现有色斑痕称为尸斑
2、形成机制:尸斑的形成,是由于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心血管内的血液因其本身的重力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的未受压的血管内,并透过皮肤呈现出来的暗红色到暗紫红色斑痕,这些斑痕开始是云雾状、条块状,最后逐渐形成片状,即为尸斑。
一般在死后1-2小时出现。
尸斑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三期:
坠积期
扩散期
浸润期
①坠积期(死后12小时散在小块或条纹状,3-6小时候融合成片,暗紫红色,周围
边界模糊不清。
)
血液下坠于尸体低下部位血管中,此时血液还仅限于血管内,尚未扩散到血管外。
用手指按压尸斑,则被按压地方毛细血管的血液即向周围流动,尸斑暂时消失;但
放开手指解除压力后,血液流回原处,尸斑又重新出现。
切开后还能流出血液。
②扩散期(一般指死后12~24小时的尸斑)
除了血液循环,组织液也同样向尸体低下部位坠积,沉降于血管周围的组织中,透
过血管壁而进入血管内,与血液相混合而促进死后溶血,然后被组织液稀释,并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向血管外渗出,这就是尸斑扩散期。
暗紫红色大片状。
用手指按压尸斑稍有退色,变更尸体的位置后,原有尸斑不易消失,新的尸斑也不
易形成;有的在体位改变较长时间后,虽可形成新的尸斑,但颜色较浅。
切开扩散期尸斑处的皮肤,则在切开的血管断处缓慢流出血滴,从组织中有少量淡
红色液体溢出。
组织被染色,不易被擦掉。
③浸润期(一般为死亡24小时以后的尸斑)
从扩散期开始,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不仅渗入组织间隙,而且浸染组织细胞,使
组织着色,此时切开尸斑皮肤和皮下组织,切面组织呈暗紫红色,无血液滴出,称为浸润期。
浸润期是扩散期的延续,持续时间较长,以后由于细菌的作用而转为尸体腐败。
在浸润期内,压迫或改变体位不能使尸斑消退,更不能形成新的尸斑。
用刀切开尸斑处,组织呈紫色或浅紫色,血管中无血液流出。
3、尸斑的发展
4、尸斑的分布位置
与尸体的姿势直接相关。
如仰面平卧的尸体,尸斑出观在枕部、顶部、背部、腰部、臀部两侧和四肢的后侧,
有时也见于尸体侧面,甚至上面的倾斜区如锁骨上部;
俯卧的尸体,尸斑分布在颜面、胸部、腹部和四肢的前面,此时两侧眼结膜也往往
呈瘀血状;
处于悬垂或立位的尸体,如悬吊的尸体,尸斑出现在下肢(足部)、腹、腰部裤带的
上缘区和上肢的远端(腕关节以下);
水中尸体,尸斑出现的位置不定。
5、尸斑的颜色
●尸斑一般呈紫色,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颜色。
●正常人血鲜红色。
人死后血中氧合血红蛋白转变成还原血红蛋白,而呈暗红色,透
过皮肤呈暗紫红色。
尸斑的颜色还受种族、死因、死亡时间和环境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①白种人和黄种人尸斑的颜色较黑种人明显。
②冻死者尸斑呈氧合血红蛋白的鲜红色。
③死后很快被冷藏的尸体,其尸斑也较鲜红。
④氰化物中毒的尸体,尸斑也可呈鲜红色。
⑤一氧化碳中毒的尸体,尸斑呈较特殊的樱红色。
⑥氯酸钾、亚硝酸盐等中毒死者,形成正铁血红蛋白,尸斑呈灰褐色。
⑦硝基苯中毒尸体的尸斑为蓝绿色。
6、影响尸斑发展的因素
十、晚期死后变化
( late postmortem changes )
概念:死后24小时后出现的变化。
现象:腐败、霉尸、白骨化
概念:尸体的软组织经腐败逐渐溶解、液化,甚至溶解消失,毛发、指甲脱落,最
后仅剩骨骼,称白骨化。
十一、窒息的概念
呼吸的过程:外呼吸、内呼吸、血液的运输。
窒息(asphyxia):呼吸的任何一个过程发生障碍,都能影响气体交换过程的正常运
行,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的紊乱。
十二、缢死(death from hanging)
定义:是以绳索状物套绕在颈(项)部,利用自身全部或部分体重的下垂作用,
使绳索压迫颈(项)部而引起的窒息死亡,俗称吊死。
十三、勒死(Ligature strangulation)
定义:又称绞死,是以绳索类物缠绕颈部,由他人或勒颈者本人的手,或通过某种机械作用等自身以外的力量,使绳索类物勒紧并压迫颈项部而导致的窒息死亡。
结扣:形式因人而异,如半结、死结等,也有多匝勒索而无结扣者。
他杀者结扣多在项部或颈的侧面,自杀勒颈者多在颈前部或一侧。
缢死与勒死的鉴别
项目缢死勒死
索沟形成颈部压迫缢索勒索压迫颈部
索沟位置多在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多在甲状软骨或其下方索沟走向着力处水平,两侧斜行向上提空基本上呈环形水平状
索沟闭锁多不闭锁,有中断现象一般呈闭锁状态
索沟深度着力部位最深,向两侧逐渐变浅深度基本均匀,结扣处有压痕
消失
索沟出血缢沟处出血少见,上下缘和缢沟勒沟多出血,颜色较深
间隆起处有出血点
颈部软组肌肉多无出血,颈动脉分叉下内肌肉常有出血,颈动脉内膜多织损伤膜可有横向裂伤无裂伤
颈部骨折舌骨大角、甲状软骨上角可骨折可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骨折颅脑淤血典型缢死者脑组织、脑膜淤血不脑组织及脑膜淤血明显,伴点
明显,非典型缢死者较明显状出血
舌尖外露舌尖可外露舌尖多露出
颜面征象典型缢死者颜面苍白,非典型缢颜面青紫、肿胀,勒沟以上颈
死者颜面淤血肿胀,眼结膜可有部、面部皮肤及眼结膜常可见
出血点出血点
案件性质多见于自杀多见于他杀
十四、扼死(Manual strangulation)
定义:扼死是用单手或双手、上肢等扼压颈部而引起的窒息死亡,又称掐死(throttling)。
有时可见用肘部、前臂或器械压迫或脚踩颈部所致的死亡,也属扼死。
扼死均为他杀,偶有误伤致死。
自扼死亡是不可能的,因为自扼颈部者,当意识开始丧失时,肢体肌张力也迅速消失,不可能继续扼压颈部致死。
十五、溺死(drowning)
由于大量液体吸入呼吸道所引起的窒息死亡。
十六、溺死的形态学改变
1、外表征象
(1)尸斑浅淡,出现晚,部位不固定。
(2)口鼻部泡沫:蕈形泡沫,是一种生活反应,对确认是否溺死有一定意义。
(3)鸡皮样皮肤:
(4)手中抓有异物:是确认溺死的指征之一。
(5)皮肤膨胀,皱缩,脱落:
(6)尸体的浮沉和腐败
(7)其他
2、内部征象:
(1)上呼吸道和肺部所见
气管和支气管腔内充满白色或血性泡沫液体或异物。
两肺膨大,有肋压痕,边缘钝,触之揉面感,指压形成凹陷。
重量上升,是正常肺的两倍,肺切开可见大量泡沫状液体流出称水性肺气肿,是一种生活反应,是溺死的主要征像之一。
由于水性肺气肿,两肺表面湿润,有光泽,色淡,呈浅灰色,由于肺泡壁破裂出血,溶血形成淡红色出血斑块,称为溺死斑。
(2)心血管的改变
静脉一般淤血怒张,右心淤血。
淡水溺死,左心血液比右心稀薄,在海水中相反。
(3)消化道溺液及异物:如果小肠内没有溺液,说明死者可能不是溺死或者溺死发生非常迅速。
(4)器官中有浮游生物
在心、肝、肾、脾、骨髓、牙齿等均能发现溺液中的浮游生物。
在内脏器官发现硅藻,对鉴定溺死有重要价值。
另外,还有颞骨椎体内出血;肌肉出血;颅脑、颜面部淤血;器官内溺液外渗等。
十七、猝死
猝死(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外表似乎健康的人因内在疾病发作或恶化而发生急速、意外的死亡。
十八、猝死的原因
常见原因:
新生儿和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成人: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呼吸或神经系统疾病居次,消化、泌尿生殖和内分泌系统疾病较少。
常见诱因
精神、心理因素
温度变化
体力活动
其他
十九、擦伤类型
抓痕、擦痕、撞痕、压擦痕
二十、挫伤
概念:是由钝性致伤物作用于人体造成皮内或皮下血管破裂引起皮内出血或皮下出血为主要改变的闭合性损伤。
二十一、创
概念:是由较大的暴力致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如肌肉、血管、神经断裂、内脏器官被膜破裂。
皆由创口、创缘、创角、创壁、创底和创腔(创道)六个部分组成。
二十二、机械损伤的类型
(一)钝器伤常见:徒手伤、咬伤、棍棒伤、砖石伤、挤压伤、坠落伤
(二)锐器伤常见:切伤、砍伤、刺伤、剪伤
二十三、道路交通损伤
汽车交通损伤包括行人损伤和车内人员损伤
1、行人损伤汽车碰撞人体所致损伤决定于车的速度、种类、碰撞时人体姿势和接触部
位,以及车轮与人行走方向。
包括:撞击伤、摔跌伤、碾压伤、伸展伤、拖擦伤
2、车内人员损伤车内人员的致伤机制主要是与车内相应部件的碰撞、摔跌、砸压和挤
压、保险带、车外异物的刺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