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范文合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我家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范文合集
第一篇:我爱我家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
《我爱我家》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课
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成长,你们爱自己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
二、认识自己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
己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
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己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己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
让学生感受到孩子是在家人的关爱下成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己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己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己的家居。
比如,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或自己父母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己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
谈一谈,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成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己谈谈与父母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
大家
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反思
《我爱我家》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
主要活动目标:一是感知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二是了解长辈为培养自己所付出的艰辛,懂得长辈的各种教育其实就是对自己无限的爱。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说说我的家,介绍自己及家人。
2、画一画我的美丽的家,感受家的温馨。
3、我和家人的故事。
在实现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做到人人参与。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
再就是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照片来介绍家人,亲切、直接,让学生感受家的温馨。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感受到了收获的欣慰,也遇到了教学的困惑。
欣慰的是由于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同时,我能适时给与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教学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课堂围氛和谐、融洽!教师情感投入!我知道思品社会课除了认知和学习外,要多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可以使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并且引导儿童获得情感的体验,获得经验,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在课堂中,我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教学语言较有鼓励性与调动性,情感投入,以致于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具有特殊性,教材只提供了教学的方向,没有提供实质上的教学资料,首先,我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收集了一些有关家乡的名人、新闻、传说、故事和传奇等等,再从中教学生筛选出有用的资料,准备在教学中展示。
其次,针对不同同学找出的资料,我组织同学们共同合作,自由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排演、练习。
第三,针对同学们找出的资料,为了能更鲜明地体现其实讲述的故事,我搜集了相关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配合同学们的展示活动。
第四,对于同学们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我又对一些知识进行了整理,出示给同学们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我在本课题教学中采用了课堂教学向课前扩展的方法,注重儿童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活动中发展。
主要的活动形式有访问、社会调查、搜集资料等。
根据本课题活动的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课前有组织地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我把《家乡人生活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浓缩在一课时里完成,从教学实践来看,显然是时间紧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家乡人衣食住行的生活变化的展示无法尽至;几个教学环节都显得粗糙、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考虑教师指导用书的建议,把这一课题的教学内容展开,增加课时。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一: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在教《我懂事了》一课时,力求创设各种情景,让儿童通过展示、交流、合作等教学活动感受自身的成长,觉察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体验成长的快乐,本课注重心情体验,特别是感受自己成长的快乐。
课一开始,我设计的是“猜猜我是谁”,猜照片的活动,这一活动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有利于拉近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体验成长的兴趣,为进一步展开教学作好铺垫。
紧接着,我又塑造了小学生这一卡通形象,借助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自身的成长,引发长大的思考,通过角色理解、表演等活动,激发起学生关心体贴家人的意识和行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在对学生的劝说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摆在课堂的重心,由学生的
劝说随机展开教学,体现了课堂的灵活性、学生的主体性,最后由“你对自己长大了、懂事了有什么愿望吗?”一问让学生从体验长大以后的美丽憧憬,说出心中的愿望,希望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说出自己心中的榜样,并以自己的愿望作为动力来促进孩子努力实现。
值得思考的是:课前我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调查学生最引以为荣的长大懂事了,以便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整堂课中,不能一味地只感受成长的快乐,教师更应注重方法的引导,比如:怎样更好地照顾父母等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本课的设计能紧紧围绕课程标准,面向学生的生活,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篇二: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呼唤“绿色交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通过对本地区交通的观察,懂得交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2、让学生知道汽车的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环境和节能的基础上。
由于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在设计上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谈交通好处、交通问题、行为辨析、畅想交通。
整节课下来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
一、注重体验,获得真实感受。
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只有通过体验才能产生情感。
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体验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就能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突出教学重难点。
不足之处: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所欠缺,比如在讲交通事故方面占用的时间比较多,到后来有点内容没有完成。
如果在交通方面掌握好时间,那么后面的内容完全可以完成。
因为交通事故和汽车污染讲
完,同时占地、能源、交通堵塞问题也就解决了。
篇三: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
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
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我们的班集体》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
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这学期由于学校的人员调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担任(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
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
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三周上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堂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著名人物“改头换面”。
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惊的是六年级学生竟然这样缺乏道德品质,气的是六年级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难受的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败。
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
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
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
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班加点加作业,学生的作业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
《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
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历史、科技发展等,农村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
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
四、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有发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家庭原因。
家庭是小学生初次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
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的机会和
效果增强;还有一些父母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敢于反抗师长及父母,也滋生了桀骜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
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
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可采
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怎么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龚建华
新学期又开始了,这学期由我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
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
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三周上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堂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著名人物“改头换面”。
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六年级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难受的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败。
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
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
1
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
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
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班加点加作业,学生的作业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
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历史、科技发展等,农村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
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
四、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应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
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
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怎么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