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研究
蒙丽媛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510631)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871/ki.kjwhc.2017.01.058
作者简介:蒙丽媛(1992—),女,甘肃庆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要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对大班34名幼儿区域活动
中同伴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该大班的活动区域分为五个区,每个区域同伴互动的频率分布状况、主题分布状况、同伴互动中对方回应状况、发起者的特征以及教师对同伴互动的情况各不相同。

为了促进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有效进行,提出有关指导性的教育意见和建议,包括对区域环境进行合理创设、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师水平的提高等。

关键词同伴互动大班幼儿区域活动
Research on Peer Interaction in Regional Activities of Top-class Children //Meng Liyuan
Abstract With the method of observation,this study mainly ob-serves and analyzes peer interaction in the regional activity of 34top-class children.The activity region for the top class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and the frequency and themes of the five sec-
tions are different.Besides,the situation of partners'respons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itiators are also different.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eer interaction in regional activities,the writ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guiding suggestions,including properly creating regional environment,pertinently guiding chil-dren,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achers.
Key words peer interaction;top-class children;re-gional activities
1问题的提出
同伴互动行为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心理的交互作用,它是使一个儿童的行为或者价值观因另一个儿童的行为而
改变的任何过程。

[1]
区域活动是指教育者以幼儿感
兴趣的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通过与材
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2]区
域活动中的同伴互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幼儿通过自主的选择、带有小组性质的活动形式。

幼儿可以通过参与区域活动,将自己的经验、兴趣、能力和性格等各个方面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本研究旨在对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分析,
据此提出有效的教育建议。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选取A幼儿园某大班34名幼儿(男孩19名,女孩15名)作为观察对象,该幼儿园长期以来都能较好地开展区域活动,从小班到大班均设有区域活动,每个班有五个区域角:角色区、建构区、科学区、美工区和阅读区,并且该园在区域活动的同伴互动中也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成果,这些对该研究都有很好的帮助。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观察法和访谈法为主,文献法为辅。

观察法主要是针对大班幼儿进行,研究者首先进行5天的预观察,正式观察时间为30天,五大区域分别观察6天,观察时间为每天15:00-15:30,最后对观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访谈法是针对该大班三名幼儿教师,通过非结构式访谈,在区域活动的间隙时间或者在活动结束后,围绕当时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有关情景和幼儿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看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研究者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共收集到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总共256人次,具体结果与分析如下

图1不同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频率分布图
基础教育
128
. All Rights Reserved.
Total.375
January 2016(C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375期2017年1月(下)
3.1同伴互动的频率分布状况
由图1可看出,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建构区,在建构区中,同伴的互动次数最多,阅读区的互动最少。

分析原因:在建构区内,有类型多样的活动材料,幼儿选择的可能性较大,幼儿在开始游戏时会相互交流、协商,了解彼此会选择什么样的活动材料;在活动的过程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疑问时,他们会讨论如何顺利进行;在各自的作品完成时,幼儿会给同伴分享作品和搭建技能,操作性强。

阅读区本身就是一个由单人独立完成阅读的区域,由它本身的特性决定。

加之,阅读区的图书也比较陈旧。

3.2同伴互动的主题分布状况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互动主题存在着显著差异。

表1将大班幼儿的256人次互动行为分为16个主题,如下表所示:
表1不同主题情况下同伴互动的频率分布表互动主题次数百分比
(%)夸耀197.4关心帮助12 4.7共同游戏3614加入游戏
3011.7语言互动187.0分工10 3.9引人注意249.4建议16 6.3探讨9 3.5提示8 3.2解释14 5.5示范指导187.0交换物品13 5.0攻击行为8 3.2告状行为11 4.3争夺10 3.0合计
256
100
由表1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在区域活动的16种不同主题下的同伴互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共同游戏,第二是加入游戏,前两种主题占总互动的四分之一,明显看出幼儿们很喜欢游戏类型的互动,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
身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通过提前进行约定进入游戏情景,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提高互动的积极性。

互动主题出现次数较少的有攻击行为、告状行为和争夺行为等,大班幼儿独立意识增强,自控能力也得到提高,他们都会较为理智地处理问题,因此一些带有不友好的互动主题便出现得较少。

3.3同伴互动时对方回应状况
积极回应是指同伴在发出互动信号时对方幼儿积极的接受同伴的互动行为,消极回应是指同伴在发出互动信号时对方幼儿回避或拒绝同伴的互动行为。

根据调查发现:在同伴互动行为中,对方幼儿的积极回应明显多于消极回应。

在区域活动中,研究者发现,当该幼儿向同伴发起互动,遇到同伴感兴趣的活动时,他总会积极回应。

相反,他将会拒绝该幼儿,表现出消极回应。

3.4同伴互动中发起者的特征
在观察到的256次同伴互动行为中,对男生和女生分别做了记录,在区域活动的同伴互动中,女生发起次数明显多于男生,并且在女生发起互动的情况下,被接受的概率也大于被拒绝的概率;相较之下,在该班男生人数多于女生人数的情况下,他们的发起次数少于女生,并且被同伴接受的次数也少于女生。

研究发现,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多是以语言、动作或动作伴随语言的方式进行的。

而女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相较于男生有较好发展,女生善于表达,并且行为方式也比较温和、友善,同伴更容易接受,而男生多会以行为动作的方式进行互动,不能采用正确的互动策略,就会引起同伴的不适,因此被拒绝的可能性比女生大。

同时,幼儿的性格也影响他在活动中的同伴互动:外向开朗的幼儿则会更愿意和同伴交流互动,而性格内向的幼儿比较安静、腼腆,他们多数会独自游戏,和其他幼儿的互动自然也少。

3.5同伴互动中教师的参与状况
区域活动具有自主性、教育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多以幼儿自主选择和活动为主,教师不应多加干涉,但并不代表教师对区域活动不闻不问,完全置于放任的状态。

通过观察发现,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很少参与幼儿之间的同伴互动,只有在出现较严重的违纪行为或者冲突时,教师才会适时地介入进行调节和指导。

据以下观察统计表显示教师参与幼儿互动的次数为20次,占总互动人次的7.8%,根据观察发现,教师参与幼儿互动主要在帮助互动(10%)、解决疑问(15%)、处理冲突(30%)、维持秩序(25%)、明确规则(20%)等5个方面:
教师在参与幼儿互动时,多是出现在处理冲突和维持秩序的情况下,解决疑问和帮助幼儿互动的次数相对比较低。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很少积极地、主动地去参与到幼儿的互动活动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幼儿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幼儿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应该让幼儿自己去自由活动,不用过多地干预和指导,正因为这种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才使得他们对幼儿的区域活动持以放任的态度。

除此之外,部分老师由于自身
129
. All Rights Reserved.
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现实中,学生之间会羞于面对面地谈论道德问题,害怕受到同学的取笑与排斥,因此,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参与讨论,班主任无需过多参与,切记以权威的姿态一一纠偏,让学生自行讨论,到无法有结论时,再适当做正确的引导与总结,过后也可以就某个话题,在班上再做进一步讨论或辩论,加以强化。

同时在班级群组里,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对于言论偏激且价值观扭曲的同学,要格外关注并私下观察,且找出原因。

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中,学生会进行自我反思,形成一个自己的价值判断。

目标的达成,还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制定,教师学生必须遵守,这是作为判断个人行为的依据,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

3.3实时跟踪,进行系统、客观评价
学生职业道德品行的养成是一个在心理上接受,进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能矫正自己行为及能用意志力去约束自己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细心、耐心、用心并持之以恒地去观察每个学生的成长情况,品德优秀的学生予以公开表扬肯定,稍微落后的学生要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再单独找其聊天,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劳动的态度、责任心、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等作为评价学生职业道德评判的依据,评价过程应具体化、系列化、阶段化,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个实时性、综合性、客观性的评价。

重视评价结果,公开表扬道德品德高尚学生以树立榜样;对后进学生,在充分了解背后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4结语
中职班主任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同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学效果可以在短期内进行考查,教育效果也不明显,但是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及人生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中职班主任非常有耐心、细心且持之以恒地通过日常各种微小的事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班集体良好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提高,加速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3-45.
[2]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
68.
[3]冯永刚.“道德可教性”的限度及其制度保障[J].西北师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2(4):49.
[4]蒋长好.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3.
[5]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05.
编辑李金枝
基础教育
专业能力有限,无法对同伴互动做出适当的指导,因此他们会放弃指导。

4思考与建议
4.1合理布置区域环境,有效促进同伴互动行为
区域的环境布置对幼儿间的同伴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努力营造对自身游戏有意义的环境,可以使自己在区域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也可以更加积极地和同伴进行互动交流。

因此,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幼儿的同伴互动营造条件:第一,提供丰富、新颖的活动材料。

第二,在一定时间内,对各个区域内的材料进行更新,提高新鲜度。

第三,为幼儿创设合理、开放的活动空间。

4.2根据幼儿特征,引导幼儿掌握有效的互动方法,提高互动质量
根据观察分析,由于幼儿的性格各异,因此他们通过掌握有效的互动方法来提高同伴之间互动的质量。

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他们在互动时可能比较羞怯,也没有掌握有效的互动方法,很容易被同伴拒绝,对于这些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他们,鼓励和指导幼儿进行有目的互动,同时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多加鼓励幼儿发言和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对于性格外向开朗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哪些互动行为是有效的,哪些是会引起同伴反感的,让他们认识到在区域活动中应该积极的遵守和维护规则,做到不扰乱其他幼儿,或者启发幼儿通过物品的互动进而促进同伴的互动。

总之,教师通过一日生活常规教育或课堂活动,有针对地教育幼儿们掌握有效的互动方法,促进同伴互动的有效进行。

4.3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对同伴互动行为的指导效果
第一,转变教师观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以幼儿为本、家园共育、终身教育、游戏为主”,区域活动的选择可以看出幼儿的兴趣之所在,也可以使幼儿教师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

因此,幼儿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互动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真正的理解“以幼儿为本”的含义,充分发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要充分认识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第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能及时发现幼儿同伴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介入,有效提高互动指导。

第三,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能力,成为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参考文献
[1]李丽.5-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研究[D].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2011,5.
[2]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207.
编辑李金枝
(上接第106页)
130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