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
作者:李忠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2期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步入了全面推进与深化素质教育的新时期。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面临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应试压力而缺乏创新精神。
但时代在召唤富于创造性的新型人才,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急需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
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因此,素质教育必须贯穿当前义务教育的始终。
而创造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一、素质教育
旨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因而,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客观需要,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反映在教育问题上的解决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面对世界发展大潮,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实际推行与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存在现实差距。
推行情况不尽如人意,难于落实,推行实施仍停留在喊口号、走过场、摆形式上;许多学校仍然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只注重智力培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育,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因此,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推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首先,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尤其是贫困和偏远地区的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也是客观需要。
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就要把教育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我们不但要做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基本教学要求,还应重视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学习目标的培养以及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这些都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3.優化结构,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做到与时俱进,强化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教学内容要联系现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际教学中要改变只注重书本的现状,强化学习生活同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培养“书呆子型”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现青少年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改变被动学习,灌输式学习的现状,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
旨在以教育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创新人才及实现每个人全面发展。
而创新人才,则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项基本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推进创新教育有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意识
毫无疑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的作用之一就是引领作用,因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推行传新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也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
不要灌输式培养;而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做参与者、探索者、互助合作者。
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由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的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避免产生依赖情绪。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现自我价值,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在于外部环境,还在于教学课堂过程中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展现教师价值的同时,也为学生开创了一种平等、和谐、包容、合作的环境,有助于同学之间互学互鉴,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因而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好创新舞台。
3.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对事物的再探索思维,它构建了人们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识。
而创造思维是具备创造能力的前提。
提问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基础但有效的教学手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提出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进而价值主观能动上升为创新能力。
4.掌握科学探究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科学的探究方式,做好从问题提出、引导思考、制定实践计划与实施、得出科学结论的各个环节,做好引导工作。
在实际探索中不断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矢志不渝的勇气。
三、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不是离开素质教育本身,“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始终贯穿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而且为其推进和深化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推动。
因此抓住创新教育这一关键点、这一核心内容就成为推荐、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而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加细化,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将素质教育具体化,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关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同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最后要强化素质教育对创新教育的基础作用,同时也要强化创新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把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