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乡村医药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效果观察沈顺华 陈杏林 赵雅莹 刘文芳
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中华医学会在《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中推荐匹维溴铵等药物治疗术后腹泻[1]。
我科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较单用匹维溴铵疗效更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150例,术前均无慢性腹泻病史,术后腹泻3个月以上,大便每日超过3次。
排除恶性肿瘤、慢性肝病、糖尿病及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等。
本次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
对照组男33例,女42例;年龄(55.3±7.6)岁;病程(6.7±1.6)个月。
观察组男31例,女44例;年龄(53.7±8.2)岁;病程(6.4±1.5)个月。
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匹维溴铵片(法国苏威制药厂,50mg/片)每次1片,每日3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210mg/粒)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6周。
治疗期间避免使用抗生素及进高脂或刺激性食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症状评分:每日排便次数(≤2次、
作者单位:311300 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沈顺华,Email:****************3~4次、5~6次、>6次)、大便性状(硬便、成形软便、糊状便、水样便)与腹部胀痛(无、轻、中、重)按程度分别评为0、1、2、3分。
显效:症状评分≤2分;有效:症状评分3~5分;无效:症状评分≥6分。
1.4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6周时血清D-乳酸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表1显示,治疗4周与6周后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4周与6周时观察组显效率均明显高于治疗2周时,差异
【摘要】 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该院门诊就诊的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
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50mg,每日3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口服,每日2次。
治疗期间均避免使用抗生素及进高脂或刺激性食物。
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4、6周末时检查血清D-乳酸水平并观察疗效,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4周与6周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也明显高于治疗2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4周与6周时显效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治疗2、4、6周末观察组血清D-乳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与6周末血清D-乳酸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用匹维溴铵,疗程至少4周以上。
【关键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匹维溴铵;胆囊切除术后;腹泻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 别 治疗时间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观察组(n=75)
2周20(26.7)37(49.3)18(24.0)
4周46(61.3)#23(30.7) 6( 8.0)
6周44(58.7)#24(32.0) 7( 9.3)
对照组(n=75)
2周14(18.7)31(41.3)30(40.0)
4周16(21.3)*33(44.0)26(34.7)
6周16(21.3)*32(42.7)27(36.0)
注:*为同期组间比较P<0.01,#为与同组2周时比较P<0.01
8
9
2021年6月第28卷第11期
障的完整性被破坏时,肠道细菌产生的D-乳酸可通过受损黏膜渗透入血液。
这时血液中的D-乳酸水平相应升高。
人体血液中D-乳酸水平与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程度呈线性关系。
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可间接反应肠黏膜功能状况[5]。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作为新型的微生态制剂,现已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疾病。
它可直接补充肠道有益菌,同时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侵袭,减少对肠黏膜的损伤,修复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
本文中观察组在口服匹维溴
铵的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后,显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最高可达61.3%,血液中D-乳酸水平则同步下降。
治疗4周后观察组显效率最高,此时血液中D-乳酸水平也最低(治疗4周与6周末D -乳酸水平接近)。
推断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作为益生菌改善了肠道菌群失调,增强了肠道屏障。
观察组疗效提高很可能与此有关。
观察组治疗的前4周疗效随时间延长而提高,第6周时疗效未能继续提高。
因此,治疗时间至少4周以上。
综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匹维溴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另外,患者依从性较差,未能观察到停药后复发情况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 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4):325.[2]
Yueh TP,Chen FY,Lin TE,et a1. Diarrhea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 associated factors and predictors[J]. Asian J Surg,2014,37(4):17l.[3]
娄朝胜.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血清D-乳酸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 ].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27(12):1424.[4]
Wong CS,Cousins G,Duddy JC,et al. Intra-abdominal drainage fo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t J Surg,2015,23(Pt A):87.[5]
Gelb J Jr,Ladman BS,Pope CR,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nephropathogenic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DMV /1639/11 recovered from Delmarva broiler chickens in 2011[J]. Avian Dis,2013,57(1):65.
(收稿:2020-11-03)(发稿编辑:薛 芳)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D-乳酸水平变化 (mg /L,x
- ±s )组 别例数 治疗前 治疗2周末 治疗4周末 治疗6周末观察组 75 11.7±1.6 9.6±1.3# 6.2±0.9# 6.1±0.8#对照组 75
11.3±1.7 11.0±1.7
11.3±1.8
10.8±1.5
t ,P 1.48,>0.05
5.67,<0.0121.95,<0.0123.94,<0.01
注:#为与自身治疗前比较P <0.01
有统计学意义,而4周与6周时显效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2、4、6周后对照组显效率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D-乳酸水平变化(表2) 两组治疗前血清D-乳酸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2、4、6周末观察组血清D-乳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与6周末观察组血清D-乳酸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胆囊可储存和浓缩胆汁。
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浓缩和排放均出现障碍。
肠腔内胆盐含量及胆汁酸的浓度也因此下降。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发生率高达76%[2]。
术后新发腹泻常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
究其原因,这与术后胆汁流进肠腔的流量和节律变化及胆汁酸的吸收不良有关[1]。
胆汁不断进入肠道,胆汁酸成分未能充分吸收,后者刺激肠道分泌电解质和水分增多,蠕动增强。
另外,食物中的脂质部分由于缺乏足够的胆汁协助消化,还可出现脂肪泻。
胆囊切除术后由于患者解剖结构永久异常,对腹泻目前只能以对症治疗为主。
匹维溴铵是能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离子拮抗药,可抑制肠壁平滑肌过度收缩而达到解痉作用,消除肠壁平滑肌的高反应性,并能松弛Oddi括约肌,常用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与胆道功能障碍。
但由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的复杂性,匹维溴铵对胆囊切除术腹泻患者的疗效有限。
本文中对照组单用匹维溴铵显效率最高仅为21.3%,且疗效并没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胆囊切除术后肠道微生态细菌群落数量和构成的紊乱,破坏了肠道黏膜的保护屏障[3]。
术后患者的肠道菌群
中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有害菌群显著增加,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群则明显减少[4]。
肠道中有多种固
有细菌可产生D-乳酸。
由于哺乳动物普遍缺乏D-乳酸脱氢酶,人体其他组织不能产生D-乳酸,也不能将其代谢,因此血液中的D-乳酸基本上来自于肠道。
当肠道黏膜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