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日照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日照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精神,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了一种新价值观。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倡导对话协商、共享共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世界各国的现实需要,当今国际社会发展所需的共同价值得到凸显。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这种共同价值是对不同国家、民族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升华,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价值共识。

应当看到,共同的生活条件和共同的价值尺度,是联结共同体的纽带,而共同的价值观念则是共同体的精神存在方式和思想基础。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这种共同价值观打破了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等旧观念,明确了一种以和平发展、责任共担、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价值观,成为改进全球治理体系的观念基础。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一种新时代观。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审视时代问题,对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做出当代的自我阐明。

正如黑格尔所言,“每一哲学都是它的时代的哲学”。

作为我们时代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对时代发展变化的真知灼见,反映了对时代境况和发展取向的准确把握,从而彰显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在当今时代,体现世界文明意识的纽带将各国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此必须增强互信、促进平等和共享,基于满足共同利益的需要,实现更加公平合理、包容互惠的全球治理。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了一种新文明观。

人类历史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融汇而成的波澜壮阔的画卷,不同文化主体在交流与对话中增进共识,人类未来的命运处于相互构成的境遇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明壁垒,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汇聚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文化合力,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主张。

只有让不同文明在和而不同的交往中生生不息,在交流互鉴中同放异彩、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才能共同书写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华章。

为此,应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走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自觉培育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们要在生生不息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汲取实践的智慧,在当代世界文明交往实践中生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创造性,促进跨文化对话并在其中形成一种面向未来的世界观念。

同时,要切实分析当今时代全球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和矛盾的实质,开辟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合理路径。

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当今世界发展总体格局的认识,把握时代要求和现实问题,确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逻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惠
及现代人构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臧峰宇史海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资源与时代内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内涵。

B. 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联结命运共同体的纽带,是改进全球治理体系的观念基础。

C.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各国需要倡导新型国际关系,从而使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得到凸显。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一种新文明观,消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文明壁垒,打破了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

2. 下列对全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即亮明中心论点,接着从不同角度,层层递进,展开论证,最后提出建议。

B. 文章第二段综合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了一种新价值观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引用黑格尔的话,是为了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的时代精神,是一种新时代观。

D. 文章论述全面,既阐明了全球治理、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又客观地指出当今时代在全球领域仍存在着矛盾和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丛林法则这些观念是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不能体现当今世界的价值共识。

B. 在当今时代,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新冠病毒等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达成价值共识,团结合作。

C.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文明观是一致的。

D.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西方文化,携手共进,将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体融为一体,自觉培育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

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

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

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

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

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
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

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

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

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

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

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革命需要打胜仗。

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

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

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

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

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

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

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

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

史上曾出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

岁月蹉跎,世态炎凉。

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

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

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

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

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

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

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

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

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

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

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

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

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

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

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

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

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

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

《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

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

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

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

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

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

井冈山在,红军就在。

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

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B. 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坚持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确实难能可贵。

C. 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土之多,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是在警示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D.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5.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6.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老丁扶贫
金光
精准扶贫中,局里每名干部包扶一个贫困户,还剩一户没人帮扶。

局长拿着花名册盯了良久,对办公室主任说,让老丁去吧。

老丁是个退伍兵,来到单位二十多年连个副科级都没混上。

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告诉老丁,老丁只说了一个字:中!
老丁包扶的是苗家沟唐大石一家。

这家就大石一个劳力,上有79岁卧病在床的母亲,下有两个在镇上读书的娃娃,妻子两条腿畸形,只能坐在矮凳子上,以手代脚挪着前行。

老丁见唐家的光景确实愁人,就从家里拿来一些衣服被褥,又自掏腰包买了些生活必需品送到唐家。

局长批评老丁说:“你这接济式的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研究致富项目,只有搞产业扶贫才是出路。


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行咱们养猪吧,这个项目简单又不用花太多的本钱。

”大石说:“猪要吃饲料,没钱买可咋办?”老丁指着门前沟渠上长的两排灰灰菜说:“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饲料,再说了,这猪吃草长出的肉可是难得的原生态猪肉。


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钱买了八头猪崽,养起了猪。

老丁重新收拾了一下唐家的生活用品,又在山墙边续了一间简易房。

每周五老丁都随单位的扶贫车过来,帮着割猪草、馇猪食,白天和唐家人一起吃饭,夜里就宿在简易房里,到了周日下午才坐班车回到县城。

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

那天夜里,突然天降暴雨,猪圈灌满了水;老丁的简易房也漏了雨,被褥被雨淋得湿透了。

老丁赶紧把大石叫起来,两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把猪圈扒个小豁口,将水排放出去。

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猪圈里。

老丁被雨水淋病了,发高烧,回到县城住了五天医院。

当他出院随扶贫车来到唐家时,反少了一头猪崽,他问大石,大石说:“后山沟有红毛狼,夜里听见猪崽叫,起来追时,红毛狼叼着一头猪崽上山坡了。


老丁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那个空了的猪圈。

他和大石上山砍了些黑老鸹刺,围在猪圈旁边,防止红毛狼再来叼猪崽。

周六镇上逢集,老丁又买了一头猪崽放进猪圈里。

七个月后,老丁帮唐家养的八头黑猪有七头要出栏了,局长说:“老丁养的生态猪市场上可买不到,希望单位的人到唐家消费扶贫。

”扶贫日那天,单位的人一拥而上,直接将两头大黑猪“消费”了。

之后局长亲自做广告,以每公斤35元的价格,将剩余的五头猪卖给了一家大酒店。

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

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猪呗。

”老丁笑了:“你开窍了。


那天,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人对饮起来。

酒至半酣,老丁说:“大石,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


大石想了想,说:“这养猪的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就是得操心。

你只要能帮我卖,我可以多养一些。

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10万元扶贫贷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任田全改成猪场,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


大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

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

第二天,老丁领着大石到镇上办了贷款,直接订了一卡车水泥,开始按照他的思路一步步实施。

晚上老丁和大石干活儿累了,又拿出那天没喝完的粮食酒喝着。

这时村支书来了,商量说看能不能以大石的基地为龙头,弄成集约化经营,让有条件且愿意养猪的村民都参与进去。

大石对支书说:“那你喝两口。

”村支书对着酒瓶就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大石说:“成了。


于是,养猪就成了苗家沟村的主打产业,几茬猪出栏后,苗家沟的生态猪就有了名气,被市里定为脱贫致富典型。

三年过去了,老丁的脸变黑了,皱纹也多了起来。

唐大石的破旧的瓦屋变成了两层红顶楼房,漂亮的大门上还挂着一块鲜亮的标牌: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

大石的两个孩子一个考到省城,一个考进了市师范学院。

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的总结会上,老丁做了典型发言。

老丁发言时,会场上掌声雷动。

会后,局长问老丁:“你当年在部队当的什么兵?”
老丁望着局长,微笑着说:“在连队当饲养员。


(选自《大观》2019年第9期,有改动)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叙写了帮扶唐大石的过程中老丁的艰辛付出,但没有忽视局长的作用,如扶贫策略的指导,组织单位的人消费扶贫等。

B. 老丁与唐大石最终将扶贫项目确定为养猪,是因为“这个项目简单”,而且利用山沟里的草饲养出原生态猪肉,不存在销路问题。

C. “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是老丁扶贫的丰硕成果,产业扶贫推动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掌声”是群众对老丁扶贫工作的肯定。

D. 村支书找唐大石商量,让唐大石带领村民集约化养猪,唐大石让村支书喝两口酒后就答应了此事,表现了唐大石的豪爽、纯朴。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老丁“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形象地表现出他对唐大石“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而悲伤的心理。

B.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了老丁去苗家沟村的唐大石家精准扶贫的故事,由人物的言行来构成主要情节,小说脉络清晰。

C. 小说先写老丁接济式扶贫遭到了局长的批评,再写垒猪圈、买猪崽,又写水淹猪圈、狼叼猪崽,然后写贷款扩建,唐大石脱贫,情节曲折,引人人胜。

D. 小说语言朴实但富有表现力,如写唐大石家境贫因,寥寥数语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用“灰灰菜”“猪崽”“红毛狼”等口语,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

9. 小说叙写老丁扶贫,着重表现了老丁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10. 小说以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先主之袭杀徐州剌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袁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

既而辽③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曹公遣于禁助曹仁。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先是权④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

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

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

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①先主: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自玄德。

②曹公:指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奠基人、魏武帝曹操,
字孟德。

③辽:曹操手下大将张辽。

④权:指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建立者孙权,字仲谋。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B. 羽尝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C.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D.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绍诸将莫能当者当:抵挡
B. 曹公壮羽为人壮:激励
C. 曹公义之义:认为……讲义气
D. 禁所督七军皆没督:统率
1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羽做事认真。

关羽和张飞跟随先主刘备,二人在众人面前整天地侍立在刘备左右,保护刘备安全。

B. 关羽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

关羽曾攻下徐州城斩杀了徐州剌史车胄,曾在千军万马中取下颜良的首级,也曾让解救曹仁的于禁投降,又斩杀了将军庞德。

C. 关羽其人忠诚正直。

尽管曹操重视并厚待关羽,但是关羽不忘先主刘备,在离开曹操之际,把曹操所给的厚礼封存好,一并还回。

D. 关羽主要败于内部不团结。

他在外征战,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士仁都没有给关羽大力相助,二人投顺孙权后,关羽又被孙权所派将领杀死。

14.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2)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巨鱼纵大壑①
钱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