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简答题欣赏题论述题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简答题欣赏题论述题复习提纲
简答题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年的文学史,按照社会矛盾与文学发展的状况,应划分为几个时期?
答:我们认为为中国近代文学史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时期:
(1)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为第一个时期。
(2)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甲午战争为第二个时期。
(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第三个时期。
(4)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为第四个时期。
2、从中国近代文学的创作方面来看,它的过渡特点是什么?答:(1)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在思想内容方面,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文学并存。
(2)在文学体裁方面,旧体裁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
(在诗歌方面,近代诗、古诗、民歌诸形式仍广泛被采用,同时新派诗、白话诗、译诗也应运而生。
在散文方面,文言散文仍被广泛运用,新文体(或称报章体)也风靡一时,而白话散文仍、、、、)
1、中国近代文学上述特点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斗争的需要。
第二、西方文化的撞击。
第三,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和变化。
第四,旧文学的没落趋势和翻译文学的影响。
第五,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
2、中国近代新体文学逢勃地发展起来,谈谈新与旧的辩证关系?答:(1)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在思想内容方面,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并存。
(2)在文学体裁方面,旧体载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
在在诗歌方面,近代诗、古诗、民歌诸形式仍广泛被采用,同时新派诗、白话诗、译诗也应运而生。
在散文方面,文言散文仍被广泛运用,新文体(或称报章体)也风靡一时,而白话散文也有不少报刊在提倡。
在小说方面,可说是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并存,传统小说与翻译小说并举。
(3)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表现在文学思想方面是: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4)传统旧文学是新闻学发展的基础,没有传统旧文学也就没有近代的新闻学,新闻学是在旧文学变化发展面来的,如果没有旧文学基础也就没有一个非常高的发展起点,也不可能充分吸收旧文学的营养获得一个全面的多样的发展,新与旧的关系是一种辩关系,是一各继承扬弃和发展过程。
3、近代传奇杂剧剧本甚多,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
答:根据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鸦片战争至庚子事变。
(1900年)《帝女花》、《居官鉴》、《黄清》、《空山梦》《天风引》、《千秋泪》。
第二阶段从“庚子事变”后至“五四”运动之前,可视为近代传奇杂剧创作的第二阶段。
如筱波山人的代表作《爱国魂》、《指南梦》、《海国英雄记》《悬岙猿》《风洞山》
论述题
1、分析现代小说在题材结构形式和人物形象三方面的新的变化。
答:以四大谴责小说为例:《孽海花》、《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一是较多集中地写僚形象。
(2)二是体现社会封建意识的崩溃,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现象层出不穷。
(3)三是写青年男女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的苦闷、抗争与消沉。
三是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批评时政、反对侵略、振兴中华是这时期小说的中心主题。
当时作者受西欧的影响,特别受日本政治小说的影响,再加上清末文网放宽,思想统治松弛作者选择题材时,眼光多注重现实,写现实,写政治,直论当今,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成为人们竞相撰写的时尚主题。
从现在看到的近代小说中,写外国的侵略,朝廷、官员的投降卖国,很多是指名道姓的,写社会思潮、革命风暴,写社会变革,写世态人情、道德民俗,都直面人生,毫不隐晦,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时代特点和近代的社会矛盾,体现强烈的爱国思想,体现民族的优患意识。
欣赏题
1、“几处渔村欸乃歌,轻烟染就万峰螺。
乌篷摇入潇湘路,才信春江是绿波。
“
答:(1)作者在外游历以后回到自己家乡后写下的。
(2)在作者笔下自己的家乡的景色以高度的艺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成为作者眼中和心目中最美的景色。
(3)作者把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美景看作
自己心灵最好安慰,也是自己生命最好审美对象,作者觉得只有在自己家乡的美景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慰藉,在这里作者才能获得真心理平衡和真正灵魂的宁静。
(4)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听觉、视觉、联想等手法,甚至典故。
生动灵活和表现出了家乡景色的美丽。
2、“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丘逢甲:《元夕无月》
答:(1)作者在元宵佳节盼望团圆时刻写下的。
(2)“每逢佳节陪思亲”在这个时间他特别怀念自己的家乡台湾,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亲人也非常渴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3)海峡两岸隔离的状态下,只能通过自己的梦魂飞越台湾两峡,回到自己的故里,由此表达他们炽热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4)作者充分利用想像的手法,以夸张手法抒情他的内心情感。
3、“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
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蒋智由:《有感》)
答:(1)极度担忧中国命运,思考祖国未来的心境下写的。
(2)作者回顾往事,回顾中国的历史深感中国历史人才辈出,爱国之首前赴后续,展望当今世界痛感中国国势衰危,倍受西方强烈的凌辱,许多国人反而不愿意奋起反击为国报仇。
(3)作者发出激烈的呼唤号召国人勇敢起来,自主担当起民族重任,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4)作者是以直白激昴的笔调,通过古今对比来抒发他的爱国情怀。
4、“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一章》)
答:此诗写在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战败被迫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样一个历史关头,作者对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能组织有效地抵抗被日本军国主义战败,鉴定马关条约的赔付巨额款项,割让台湾等行径,表示强烈的愤慨同时作者对于祖国前途忧虑,对于祖国领土完整和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政府的无作为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作者希望全体同胞能够振作起民族精神,共同表达爱国情怀,寄予了热切的厚望,从中也体现出作者长歌当哭的爱国主义激情。
5、“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答:是作者在西方列强频频凌辱我国,祖国主权不断流失的历史条件下,阅读陆游诗集有感而发写下的,作者对陆游的文才载略,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作者对于清政府和当权者极力压制爱国人士,阻碍社会民情,阻碍收复土地统一中国的行径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也以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励,渴望为维护国家主权振兴中华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重点题
1、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
答:(1)鸦片战争——19世纪70年代,即发轫期。
(2)19世纪70年代——甲午战争,即发展期。
(3)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即繁荣
期。
(4)辛亥革命——五四,即低潮时期。
★怎样理解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
答: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是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并存。
在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创作,除了继承古代文学的传统手法之外,也吸收
了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
例如诗歌的变革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想
的影响,追求崇尚个性、注重抒发的艺术主张。
在感情表达上,更接近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了刷新。
诗歌形
体上也发生了变革。
再如小说,由于翻译小说的熏陶,已触及
对科学技术的描写,开如接受世界物质文明的成果,并开始学
习西洋小说的作法。
在文学体裁上,旧体裁仍在发挥作用,新
体裁也在陆续出现。
在语言运用上,这一时期除继续使用文言
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有“报章体”语言、方言及白话。
(2)是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代表封建旧文化的文艺派别,如桐城派和宋诗派,与代表进步文化潮
流,反资本主义要求的文学派别,如维新派、民主革命派,他
们之间表现出激烈的抗争。
3、何谓湘乡派?
答:湘乡派是与“宋诗运动“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
19世纪后期,曾国藩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招揽幕府才学,其中大多为桐城古文的名字,直接从曾国藩学习的就有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
薛福成、何师棣、刘痒等,他们尊奉曾国藩、在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以外,再加“经济”一项,列为首位,以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为维护封建“道统”、“文统”和他们所推行的洋务运动服务,逐渐形成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桐城派的别支,因曾是湘乡人而得名为“湘乡派”。
该派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使已衰退的桐城派得以“中兴”,用以抗衡太平天国革命的文学主张,以及资产级维新派的“文界革命”对桐城古文的冲击。
4、何谓“同光体”?
答:“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兴起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故名该诗派继承了宋诗派的文学主张,标举“开元”、“元和”、“元”的“三元”之说,并崇尚以学问考据入诗,强调人格修养与诗文成家的关系,力图另辟蹊径,“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其作品多摹仿宋代江西诗派,常以一种曲折隐晦、生涩艰深的诗歌寄托清廷衰败的颓丧情绪。
5、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有哪些?其重要的诗学理论著作是什么?答: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闽人陈衍。
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陈衍、陈三立、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昶等。
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这一诗派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6、如何评价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学革新运动?
答:(1)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是在宣传政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下,有纲领、有阵地、有队伍、有创作的自为的文学运动。
(2)自始至终都有非常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为社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使近代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了催动作用。
(3)这场文学革新运动是在西方和日本文化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自觉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学说和文学思想,使近代文化以崭
新的内容和形式从古代文学中脱颖而出,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
的输入,加快了文学革新的进程。
(4)强调文学的通人俗化,语文合一,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用白话文言的白话文运动,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起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7、什么叫“南社”?
答:南社是随着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而出现的革命文学团体。
8、(南社的文学主张)南社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内部论争的情况如何?
答:南社诗学思想是南社文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其诗学思想大多接受了“诗界革命”的主张,结合新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需求,将诗歌革新推向前进。
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更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2)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南社诗人更注重创作的时代精神,强调诗歌应因时而变;(3)在文学反映的对象上,他们在维新派所强调的“启民智”的基础上,突出诗歌的民众性,公开号召诗歌要面向“下等社会”,面向“贩夫走卒”。
(4)在文学的
表现形式上,充满战斗精神阳刚之气的风格。
强调诗人的主体意识,创作具“噌镗,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风格的诗。
南社一成立,就激烈地展开了反对同光体的斗争,但这种斗争首先是从内部引发的。
在南社内部仍不乏同光体的崇拜者,如庞树柏、姚锡钧、胡先、朱等。
就在南社的成立会上,以柳亚子为一方,以庞树柏、姚锡钧等为一方,就诗歌尊唐还是尊宋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这种论争表面上看是尊唐尊宋之争,实际上是反对同光体的斗争在南社内部的反映,是维新派在“诗界革命”中所进行的反对复古主主、形式主义的斗争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柳亚子反对同光体的思想,体现了南社文学的倾向性,从而受到南社大多数社员的赞同与支持。
9、林纾的小说翻译有什么特点?
答:特点:(1)有明显的倾向性。
林纾的早期译作,所介绍的大多数是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或者向社会的不平挑战的作家。
林纾翻译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不少译作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价值。
既有助于读者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上层社会的腐败和下层社会的贫困,亦有助于人们对黑暗现实的认识,给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有益的启示。
(2)林纾翻译的小说几乎全是采取与人合译方式进行的。
(3)运用“古文”来意译西方文学,体现了林纾的译书风格。
(4)运用序、跋等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进行阐释或赏析,借题发挥,抒爱国之情。
(5)后期的译作对原著的选择还不够严谨,显得较庞杂,译文上存在删改、错误之处。
10、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论文中,是如何论述人们“何
以嗜他书不如其嗜小说”的原因的?
答:梁启超认为,原因有三:(1)能“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即表现异境和理想,让读者开阔眼界,了解“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2)能把人们的怀抱经历,喜怒哀乐,“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使人们对“行之不知,习矣不察”的思想行为,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3)小说能真实而细致地描绘人生,让人们了解世界和了解自己的本性恒情。
(4)“支配人道”的四种力。
11、何谓“境界”?王国维从哪几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意境”说的内涵及其审美范畴?
答:(1)“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2)《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从情与景、物与我,以及主客观的相互联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和发展了“意境说”的内涵。
(3)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隔与不隔,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12、同光体的代表诗人和主要创作倾向。
答:“同光”是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
同光体这一诗派是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
这一诗派颇庞大,也极为复杂,代表诗人有陈衍、郑孝胥、陈三立、沈曾植等,作品较多是咏叹个人身世、描摹山水景物。
其中的不少人是维新运动的直接参加者,作品中也表现了变法图强、忧怀国事、反对外国侵略的积极内容。
如林旭的〈虎邱道上〉。
戊戌变法失败后,大
多数诗人逐渐走向消沉,超然物外,或者政治上落伍,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但仍然写下了一些痛恨外敌侵略、忧心国事的作品,陈三立《晓抵九江作》可以推为代表。
13、论述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龚自珍号定庵,人称“龚魏”。
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其一,揭露现实,抨击“衰世”。
他以敏锐的思想、犀利的诗风,揭露当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指出当时的社会已处于“衰世”之中,并对危机四伏的现实政治予以有力的抨击批判。
《行路易》、《杂诗,已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之十二(楼阁参差未上灯)《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等都是代表作品。
其二,反对侵略,要求救国。
他对国家局势极为关心,对西北边疆、东南沿海的危机更加关注,对掠夺中国财富、残害国人身心健康的鸦片和鸦片贸易极为愤恨,主张以武力对抗外国侵略。
《已亥杂诗》之八十五(津梁条反对思想专制,呼唤个性解放。
他以非凡的思想勇气,对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尤其是清廷实行的严酷的思想钳制予以批判,主张拯救人才、解放个性。
他的这种个性解放思想带有近代民主主义的启蒙品格,影响深远。
《能令公少年行》、《已亥杂诗》之一百二十五(九州生气情风雷)都是代表作品。
龚自珍的诗歌还以突出的艺术成就在控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艺术特点表现在:首先,构思神奇,想象丰富。
龚自珍特别推崇庄子、屈原和李白,诗歌也较多地受到他们的启发,不少诗歌写得奇警瑰丽,形象生动,富于浪漫气息。
如《能令公少年行》、《西郊落花歌》。
其
次,借物寄情,深邃含蓄。
他往往借外物的自然特征、兴衰变化,寄寓自己的情思,他笔下的物多有寓意,甚至是个性化的物,赋予物以强烈的主观色彩。
比如他诗中一再出现的“风雷”、“落花”、“箫剑“等意象就是突出代表。
第三,形式多样,风格多样。
他写得较多的是五七言古体诗、七言近体诗,七言绝句为大宗,《已亥杂诗》315首全部为七绝。
他还有意识地追求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他的古体诗,五言凝炼,七言奔放,近体诗,七律含蓄稳当,绝句通脱自然。
他将豪壮之美与柔婉之美结合起来。
第四,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
他的诗歌语言,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
一般表现为自然清丽,沉着老练。
14、论述黄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黄遵宪的诗歌的主要内容:其一,表现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再现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歌颂奋起反抗、效死卫国的爱国将士,讽刺批判贪生怕死、苟且偷安的投降派。
其二,批判封建制度的某些方面,呼唤开明政治和变革法度,倡言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建立富强开明的近代化国家。
其三,描绘海外山川景物,表现异国风土民情,记载近代外国的社会政治状况、科学技术进展,展现新世界的新气象、新风貌。
其四,记录与再现家乡客家山川景物、民俗风情,表现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诸方面:一、笔法灵活多变,状物写事生动真切,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
写景物、写场面、写人物均极出色。
二、风格灵活多变,意境多种多样。
早年甜俗浓丽、雄直
率真,中年洋溢奔放、豪情勃发,晚年沉郁顿挫、气势磅礴。
三、积极探索,不断努力,大胆创新,以近代新名词、新事物、新知识入诗,创作“新派诗”,为近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壁垒,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新境界。
四、集中多长篇巨制,铺陈尽致,叙事周详,汪洋广博,也经常使用较长的诗句,较少束缚,气势恢宏。
五、语言浅显,以方言俗谚入诗,真率质朴,明快自然,为近代诗歌的发展作了富有启示意义的探索。
15、秋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秋瑾著作编为《秋瑾集》,秋瑾是近代一位杰出的女革命家,也是一位成就突出的文学家。
秋瑾的诗歌创作可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思想内上表现出较明显的不同。
前期,尤其是1903年入京以前的作品,多写风花雪月,离愁别绪,是她闺秀生活的反映。
但是在这些作品里,也可以看到她冲破礼教藩篱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
此期写下的一些咏物诗,大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可以看到她的人格和品德,苦闷和追求。
后期,是她创作的丰收期,出色的才华与革命活动相结合,使她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后期作品中洋溢着的,是忧国忧民的感慨,振聋发聩的呼喊,推翻清王朝的誓言。
鲜明地反映出一个女革命的英雄形象。
秋瑾的诗歌,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其一,自抒胸臆,感情真挚,毫无雕琢掩饰。
读其诗如见其人,洞明其志,鲜明地体现了她的思想的变化发展。
其二,风格多样,前期多抑郁感伤,婉丽缠
绵,柔中显出英气;后期刚健遒劲,慷慨豪放,表现出革命诗人的钢筋铁骨。
其三,想象奇丽,富于浪漫色彩。
运用想象,使用夸张,有一种极强的形象感体现了一代爱国者的精神风貌。
其四,语言质朴、自然、通俗,适合宣传革命、抒情言志的政治需要。
16、比较秋瑾前后两期的异同?(??)
答:前期,尤其是1903年入京以前的作品,多写风花雪月,离愁别绪,是她闺秀生活的反映。
但是在这些作品里,也可以看到她冲破礼教藩篱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
此期写下的一些咏物诗,大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可以看到她的人格和品德,苦闷和追求。
后期,是她创作的丰收期,出色的才华与革命活动相结合,使她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后期作品中洋溢着的,是忧国忧民的感慨,振聋发聩的呼喊,推翻清王朝的誓言。
鲜明地反映出一个女革命的英雄形象。
17、柳亚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柳亚子一生诗歌诗歌数量众多,五四运动以前的诗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政治抒情诗。
柳亚子是一个以诗歌为武器的政治诗人。
他的诗,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揭露人权蹂躏、民气不扬的可悲现实。
二、怀友亡诗。
在广泛的革命交游中,柳亚子写下了大量的怀人诗和赠友诗,表现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
另一些诗或痛心于革命派屡次武装起义的失败,或哀悼死难烈士,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和诗人对革命同志的深情。
三、反清讨袁诗。
柳亚子从年轻时代起就有明确的反清思想,诗歌中往往将咏史和对现实的
讽谕结合在一起,通过抒写南宋、明末清初的史事、人物,寄寓诗人对满清统治的批判。
辛亥革命后,他的诗转为对这次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
袁世凯演出复辟帝制的丑剧,柳亚子予以痛斥,讨伐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柳亚子诗歌艺术特点:第一,激昂慷慨之气与沉郁苍凉之风相结合,形成一种悲壮美。
他的诗受宋代陆游、明代陈子龙、夏完淳影响较大,也颇受龚自珍的启发。
第二,语言、风格多样,富于变化,大多清新典丽,也有时含蓄蕴藉。
第三,所作多旧体诗,尤其长于七律和绝句。
南社另一位发起者高旭曾有诗赞柳亚子说:“翩翩亚子第一流,七律直与三唐俦。
”
18、简述近代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
答:近代散文创作的特征:(1)在思想倾向上散文作家深重的危机和忧患意识,使散文愈来愈贴近时代,变革思想愈来愈强烈。
(2)在文体样式上,显示出空前的多样性、丰富性,新的散文体式出现后,很快便达到极高的成就。
(3)在语言形式上,出现了部分通俗化的白话报纸和白话文章。
散文朝着白话化、通俗化、口语化方向发展。
(4)在审美观念上,表现出的慷慨激昂、大气磅礴为主导的美学风格,展现出时代情感的特有的力度和亮色。
19、什么是“新文体”?
答:“新文体”是资产阶级维新在近代散文变革中的一种创造。
它是适应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历史要求而产生的,也是近代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文体”这种维新变法时期出现的散文体式,它力求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