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历史悠久,其建置始于西汉初,在世世代代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中,江西人民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江西民歌。

它作为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结合最紧密、最能反映出当地的社会风貌、民俗民风的一种艺术形式,反映了江西人民各个时期、各个区域的社会生活状况,展示了江西地区的地理人文、风俗民情。

将江西民歌的本体形态与江西的民俗事象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无疑将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江西民歌中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特征,从而使我们对江西民歌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民俗的概念与分类
要从民俗方面对江西民歌做一解读,我们必须首先对“民俗”这一概念作出界定。

从民俗学这一学科诞生以来,中外民俗学家们对民俗这一概念就有其不同的解释与认识。

我们在前人对民俗的基本体认和民俗学研究范围的已有界定的基础上,对“民俗”及其范围做一定性分析:第一,它是被全人类、或某—国家、或某一区域、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化圈、或某一地方、或某一阶级阶层、或某一团体、或某一行业中的基本群众普遍地认同和相沿成习的文化现象;第二,这种“相沿成习”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性的心理积淀和行事规范,不是成文法,然而却是无形的法则;第三,这些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人类诸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类型化、模式化和程式化产物;第四,因而说到底,它是人类文化中集显型模式、类型和程式化事项与隐型“公理”“法则”等“精神核”于一身的那一部分[1]。

也就是说它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由此看来,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2]。

现实生活中民俗更是一种生活模式、行为模式、思维模式[3],它的存在形式一般被民俗学家们分为四个方面: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4]。

二、民歌与民俗
民歌与民俗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也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民歌,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人情,能够表达出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民俗,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生产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人生仪礼、婚姻丧葬、宗教信仰、喜好禁忌等等;二者都是传承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共同的性质、对象与作用。

三、江西民歌与其相关民俗事象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从江西省赣州、占安、宜春、上饶、抚州5个地区和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鹰潭、新余6个市以及88个县(市)采编的15000多首民歌中,选取有代表性的1262首,这些民歌几乎都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背景,包含着丰富、深邃的民俗文化内容。

这里将选择《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中具有典型意义和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在民俗文化存在的
三种形式上进行解读,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
江西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摘要:由于江西特殊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产生了具有江西浓郁地方特色的江西民歌,它们都是江西当地风俗民情的反映。

通过对江西民歌中民俗文化的解读,可以使我们对江西民歌得到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 江西民歌 民俗 经济民俗 社会民俗 信仰的民俗 游艺的民俗
文化广场Culture Square 作家
解和认识江西民歌。

1.江西民歌中蕴涵的经济民俗
经济的民俗是以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包括服饰、饮食、居住等)习俗为主要内容[4]。

号子是一种直接配合劳动生产而歌的民歌体裁,江西各地都有:
这是一首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排工号子,是用木或竹来扎排、放排和用排运货时所唱的号子。

这类号子既含山歌语言韵调的歌唱性,又具有召唤力,音调刚劲洒脱,曲调直上直下,吐号声穿透力很强。

江西山区多产竹木,又有赣、抚、信、都、修五大水系,南部章水、贡水汇合成赣江,故多用木或竹来扎排、放排和用排运货,在砍伐或搬运木材时,都伴随有号子。

再看永修民歌《贩茶》:“正月贩茶走哪京,情郎哥,哪京哪省说奴,免得茶娘挂在心听……” 赣东北部山区的婪源、德兴属黄山余脉,居民多以种茶为业,江西有记载的产茶史已有两千年。

东汉时期庐山就生产茶,在唐代,浮梁是著名的产茶地,也是著名的茶叶集散地,全国三分之一的茶叶在浮梁集散,茶商也应运而生。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说的就是江西茶商的繁荣。

而流传更多的“采茶歌”,是在谷雨采茶季节,茶农边采茶制茶边歌唱,以消除疲劳。

如余江县民歌《采茶》:
江西茶歌中,对种茶、采茶、做茶,点茶等过程都有反映。

九江茶歌《采茶曲》就是当地采茶姑琅们常唱的,往往“唱一声山歌摘一萝”,“采得茶多歌也多”,充分表露了采茶过程中人们愉快的心情。

2.江西民歌中蕴涵的社会的民俗
社会的民俗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其中社会往来、组织、生活(人生、婚姻)仪礼等习俗都是重点,近来都市社会民俗也被扩展为对象[4]。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中很多民歌是为人们在喜庆节日等礼仪活动中助乐添兴的人们一边歌唱、一边举灯共舞,咏歌同欢,祈求吉祥如意,人寿年丰。

如办喜事有婚事礼仪连套的喜事歌,办丧事有丧事歌。

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嫁礼俗,大致包括议婚、订婚、行聘、婚嫁、三朝等,江西婚礼旧俗也大致如此,如新建的民歌《辞堂》《照轿》《登程》:
辞堂——过去迎亲花轿到女方家后,新娘(拜别堂上祖先灵位)辞别家人时哭唱。

多与母辈、姐妹等哭唱和对唱为主,内容互诉衷肠或嘱女如何做人、孝敬公婆等
照轿——过去女方母亲要用香烛照轿,同时为女儿唱祝福歌曲,巡视花轿周围,传说为除邪照发。

登程——新娘离家时最后哭别而唱。

对婚姻不满,还可借机唱《骂媒人》等。

此外,还有拦门、闹新房、贺郎、打花烛、请新人、撤帐等婚礼程序过程中唱的歌。

再看江西旧时丧葬礼仪,它一般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家境贫寒的旧时都以草席裹尸,朝死夜埋,不尚礼仪。

富有人家大操大办,举办各仲隆重而琐细的仪式。

一般有送终、整容、报丧、入殓、吊唁、祭奠、安葬、封山、烧七等一系列程序。

崇仁县的民歌《紫气东来景色鲜》就是大富人家丧葬行祭开堂时所唱,歌曲为两句式,上句“紫气东来”起兴,下句“子报亲恩”点题,旋律以下行为主,如泣如诉。

3.江西民歌中蕴涵的信仰的民俗
信仰的民俗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岁时节日)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4]。

这类民歌中有的已是当地民风民俗的组成部分。

我们看端午祭屈原仪式中的《请神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人都用划龙舟、包粽子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江西高安号龙船仪式就是每年农历四月
三十晚上全体划船手在鼓手带领下齐集当地神庙,抬出龙船头,焚香礼拜,然后鼓手居中,划手分坐两边,面对龙船头,敲起划船锣鼓,演唱《请神歌》;五月初一仍如请神一样,举行祭神仪式,演唱《祭神歌》,然后抬龙舟下水,开始划船,当龙船划往比赛地点时,一路上则由鼓手唱《划船歌》助兴;五月初五晚,龙船抬上岸,放进神庙后,举行辞神仪式,演唱《辞神歌》。

流行于会昌、南康、兴国、于都、瑞金、安远等地的跳觋仪式,是旧社会民间一种迷信驱鬼治病风俗,“觋人”又称师公,跳觋主要为体弱多病的人驱邪治病,分为请神、请兵、点兵、奏状、种花、藏禁等步骤,会昌民歌《拐杖》就是再点兵、发军粮之后表演民间小戏时所唱。

4.江西民歌中蕴涵的游艺的民俗
游艺的民俗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其中也包括口头文艺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竞技等事象在内[4]。

江西民间的游艺民俗多是和信仰的民俗结合在一起的。

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西传统民间习俗的集中体现——“花灯会”,这在江西各地都非常盛行。

有茶灯——赣南、南昌等地又称茶篮灯;花灯——所唱的灯歌中,常唱花名,如《一十二月花》《十长月采花》;马灯或称跑马灯、走马灯——多以四人一组(二男二女或四女),各人腰系竹制马灯(布或纸糊成形系于腰间),马灯的下部围上长布,遮掩人脚以代马腿,行走奔跑,边唱边舞,伴以锣鼓、唢呐,气氛异常热烈;牛灯或称春牛灯——流行于萍乡,力一载及赣南崇义等地,元宵前后至栽禾季节,表演者由一人戴上竹篾彩纸扎成牛形头冠在前,后一人用布或毛毯披身,后人曲体紧靠前人合成全牛,另一人扮牧童,戴笠执鞭,肩挑禾草,边唱边跳,如玉山民歌《想吃仙草四处看》。

江西民歌中还有很多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内容的,多是歌唱在江西所发生的事件与人物,记录了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

江西是红色革命故都。

两次国内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出现了大量的用原有的曲调配新词的革命历史民歌,这些民歌在宣传革命,鼓舞士气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其内容涉及革命斗争的方方面面。

《劳工记》是一首反映安源工人受压迫受剥削的革命历史民歌,《八一起义》则刻画了这一场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著名的武装起义的激烈战斗场面。

1927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命根据地建立后,苏区内到处传唱,反映人民革命运动风貌的新民歌《炮火声来战号声》《革命道路要认清》《送郎上前线》《劝郎当红军》等,表达了当时苏区军民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对巩固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队伍、充实革命力量起了很大作用
四、结语
由上述,我们从江西民歌中不但看到了人们在经济生产、恋爱婚姻等风俗的描写,也看到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习俗方面的一些介绍,还看到了节日庆典、文艺活动、丧礼祭规、结社集会等风俗的生动记述。

可以说,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江西民歌,就是一部江西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注:徐福梅,女,硕士,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声乐演唱与教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2年)规划项目——江西民间歌曲中的民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2YS13)
参考文献:
[1]曲金良.中国民俗文化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
[2]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
[3]田晓岫.中国民俗学概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责任编辑 王彩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