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考前指导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考前指导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2.真理的特点
(1)真理具有客观性。

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对待错误。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具有普遍性。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联系具有客观性。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

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勇于创新。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4.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我们既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观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要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具有普遍性。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同时不忽视支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四)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

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既不能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的否定一切。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五)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要求我们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四、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在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五、人生价值观
1.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4.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联系有普遍性,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提示错误,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和周围的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与哪个事物有联系,则看条件。

因此联系具有条件性。

2.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提示错误,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组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各个部分以无序、欠佳的方式组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3.量变一定引起质变。

提示错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4.事物的发展就是从量变到质变。

提示错误,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并不意味着事物发展的终结,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5.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提示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示错误,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提示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8.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同步变化。

提示错误,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9.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提示错误,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10.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提示错误,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1.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要注意结合材料有选择性地选取以下知识点作答。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具有普遍性。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同时不忽视支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节日送礼,送到交通大拥堵,也算是一件奇闻。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举的一个例子,让人颇有感触。

他说去年在北京开会,正赶上中秋节的前一天,是送礼高峰,他当时从东城到西城,堵在路上一个半小时。

他坐在车里面就想到了一句话:“我们节日的内涵被偷换了。


材料二王岐山说,“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全社会共同努力,做民风转变的参与者、实践者”。

其中的关键,还是拿出务实行动,给公权戴上紧箍咒,遏止“公款送礼”等腐败,给净化民风提供标杆。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怎样才能“找回被偷换的节日内涵”。

答案(1)矛盾具有普遍性,针对当前的社会现状,党和政府要正视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办法解决矛盾。

(2)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针对当前的节日现状,关键在于党和政府要切实行动,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2.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要依据材料,将唯物史观与人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分析。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及改革。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6)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例2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也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最基本方式、最鲜明特征。


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更是激发了全社会对依法治国的热情与期待。

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建设法治中国应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建设法治中国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3)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我国的法治中国建设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4)法治中国的建设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法治中国带来的实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