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马迁推解老子之五.太史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司马迁推解老子之五.太史儋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
公元前350年(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但是(而)秦国正史(史)的记载(记)是公元前374年,是年周太史儋前去秦国见秦献公(周太史儋见秦献公),告称¨¨¨霸王者出现了。
有人说(或曰)太史儋进献了周室藏书的官版启蒙书(儋即老子),也有人说没有(或曰非也),没有人知道这笔帐是怎么算的(世莫知其然否)。
----
1. 本段记录周室官版启蒙书15篇的流向,书跑到秦国去了(下场就是被李斯或项羽烧毁,不得传世)。
2. 儋即老子:要记得,太史儋是人名,老子是书名,这句话不能翻译成太史儋(人)就是老子本尊(人),要理解成太史儋带着东周守藏室的藏书官版启蒙书去见秦献公,目的是献宝啦。
3. 霸王者出焉:每个人都把“者”去掉,翻译成“霸王出现了”,所以时间老是对不上。
既然开篇第一关是“老子者(写老子这本书的作者)楚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这里就应该翻译成“霸王者(辅佐霸王的人才,或者是记载霸王修炼术的秘笈)出焉(已经来到秦献公您的面前啦)”,就是毛遂自荐而已,怎么看也不像是在推荐法家商鞅,难怪司马迁懒得深究了。
司马迁借太史儋说历史
1. 首先要确定一件事,司马迁认为“秦灭周”的条件是周朝、西
周国、东周国全都灭亡,“周既不祀”才算周亡,时间是前249年。
《史记·周本纪》:周君王赧卒(前256年),周民遂东亡。
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
后七岁(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西)周。
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2. 《史记·老子列传》有关太史儋的一段话,考倒很多人。
但是,好好推理的话,其实也不难。
《史记·老子列传》:自孔子死(前475年)之后百二十九年(前346年),而史(这一年出现一份史料)记(记载着)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3. 有关太史儋对秦献公的说词,司马迁在周本纪、秦本纪、封禅书、老子列传一共讲了四次,但是太史儋的说词不完全一样,这显然是误植,为方便比较并列于下。
像这样的情况,当以作为历史基调的周本纪为准:
《史记·老子列传》:“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
《史记·封禅书》:“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
”
《史记·秦本纪》:“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
”
《史记·周本纪》:“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
”
(1)“复合”,指秦国(六国未灭,秦还是国)灭周于前249年。
(2)“合十七岁”,即为前232年。
(3)“而霸王者出焉”,前232年西楚霸王项羽生。
司马迁并未标注霸王是哪国人,所以这是在预告亡秦必楚而非喜讯,跟大家想的不一样。
然而实际上不可能有人能预知此事,即便真有太史儋其人,说的也不可能是这件事,意即太史儋和老子无关。
(4)“别五百载复合”指前249年上溯五百载即前749年。
(5)“周与秦国合”指前749年秦国献岐山之地于周平王。
(6)“而别”指周平王随即封秦文公为诸侯,赐秦岐以西之地,秦领地而去。
4. “合而别”是一桩历史公案,司马迁说这笔账要算在汉武帝的头上。
司马迁不会无中生有,史记所列的事件都有来源,但是为了配合汉武帝,故意混谣相关事件的时间,以遮掩二王并立的20年时空,这可就连老子是携王的帝王师也不得不遮掩掉,可叹。
5. 由于汉武帝要独尊儒术,儒家尊鲁,而鲁史既承认周平王为正统,又跟着东周隐瞒二王并立这段历史,所以史记在这段时间是一片空白,孔子也是气得把鲁隐公从他的“春秋”里面丢掉,尽说假话,拒不引用。
但是,大家可以相信,司马迁是完全清楚这段历史的,只是不能明写而已。
我们只要核对《清华简·系年》《竹书纪年》《左传》即可得知全部细节。
6. 前771年,犬戎杀幽。
前770年,邦君诸正立宣王庶子余臣为携王于携,西申率部分诸侯立幽王废太子宜臼为平王于申,此即所谓二王并立。
其实郑武公是宣王嫡长子的嫡长子,顺位更高,杀退犬戎功劳更大,故而进占镐京与雒邑(两边都有祖庙,乃登基所必须)不让二王进京,实则想要自己称王,三方自此开始坚持。
结果是三方各有诸侯支持,号召力相当,但是祖制要求所有诸侯先表态,统一支持一位,是猜拳还是打架,没有规定,得到绝对多数支持,就成为侯王。
如果不行,最后就等:谁能够号召所有诸侯进京在大年初一到祖庙前广场集合签名报到,谁就是侯王,侯王带领所有诸侯(天下)完成拜天祭祖(神)的仪式(器),跑完登基程序,就是天子。
三方这一坚持就是18年,真是惨烈。
7. 前752年,秦灭西申得岐地,欲献岐以东之地以求诸侯之爵:這要獻給誰才好?无所适从。
话说当时的国际局势是一字长蛇阵:最左边秦国,再來西申(岐山之地),郑国势力(宗周镐京),(崤山高地),新郑势力(成周雒邑),最右边东方诸侯。
携王在河南三门峡携地,平王在河西大荔王城,晋国占据整个河东。
如今秦国灭了西申,郑国自然紧张,保命当然比封王重要,这就给晋文侯看到机会。
【秦滅西申在平王登基之前3年,不是之後,所以前752年才是對的,
前748年是個錯誤年份,特此更正。
】
8. 前750年,晋文侯向平王献计一统天下,实则为一连串无耻交易:
(1)晋杀携王于携,由晋取携地。
(实则包括潼关到函谷关之间的崤山高地,将成周雒邑与宗周镐京隔断,美其名保护平王不被郑国骚扰。
郑国怕秦国背后偷袭,无可奈何。
)
(2)晋文侯出面做保,郑武公先让出成周雒邑给宜臼。
(3)前749年,晋文侯、郑武公、秦文公,兵送宜臼进雒邑。
(4)宜臼率众诸侯(天下)进祖庙拜天祭祖(神器),登基为周平王。
(5)秦献岐山之地为贺,周平王封秦文公为诸侯,赐秦岐以西之地。
(本来就在秦的手上)
(6)周平王赐郑岐以东之地,交换郑让出的雒邑。
郑国有了岐山屏障,心里就踏实多了。
(7)交易完成,周平王一统天下,实际上就是正式承认晋郑秦三大诸侯占领的地盘为合法。
很明显,东周从此手中无兵,王师不再。
诸侯争霸,无可避免了。
9. 如此,这一段历史就不再是谜语了。
“周与秦国合”指前749年秦国献地于周。
“而别”指周随即封秦文公为诸侯,赐地,秦领地而去。
“和而别”通通在上面这段交易当中,秦国还因为受封诸侯而制作陈仓石鼓(十鼓中最先的两鼓),疯狂庆祝。
只是,这写出来能看吗?周平王没脸写,晋郑秦懒得写,鲁隐公不敢写,孔子没得抄,汉武帝不承认,老子是周携王的帝王师,就这样一起被抹掉了。
历史啊,有时候是很复杂的。
10. 以上关于太史儋的故事讲完了。
附带一提,司马迁认为周亡于“周既不祀”的前249年。
那么,司马迁又认为周始于何时?
《史记·周本纪》: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卒,子鞠立。
鞠卒,子公刘立,周道之兴自此始。
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
皇仆卒,子差弗立。
差弗卒,子毁隃立。
毁隃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子高圉立。
高圉卒,
子亚圉立。
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
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戎狄攻之,遂去豳,豳人尽复归古公于岐下,邑别居之。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大道】,笃于行义【兄弟之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西伯曰文王,西伯盖即位五十年。
其囚羑里,后十年而崩,谥为文王。
改法度,制正朔矣。
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盖王瑞自太王兴【周始】。
(1)司马迁认为周朝始于古公亶父元年,可惜这没办法转换成公元年。
(2)司马迁认为古公亶父创立了“道”,并经过公季整理而发扬光大。
(3)司马迁认为公季在实施“道”的时候发展出“义”,兄弟之义,也就是天子诸侯之间的相处之道,诸侯封建兄弟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