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凡师德教育读后感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晓凡师德教育读后感范文
第1篇:李晓凡师德教育读后感范文
一、认同的观点:
内化师德是当代教育新坐标的支撑点。
三立合一内化师德:内在有张力,潜在有魅力,外在有活力。
追求人*完美、形成个*化人格品质、厚德懿行是教师应具备的师德素养。
教师应奉行的道德素养:道德上线--厚的懿行;道德下线--遵纪守法。
二、联系实际: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学习、进步、成长的地方,我们要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和精神家园。
教师的教育工作大部分是在课题上完成的,教师的魅力体现在在课堂上更快的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接受课堂内容。
教师魅力的养成要依靠很多方面,首要的就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增强自身人文素质和内在修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深入而又通俗的为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对学生善加引导。
其次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难、*的实际应用*差等问题将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顺应形势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实现升华,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多为学生办实事。
教师魅力养成之后还要注重保持,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对待学生学习上的审美疲劳。
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教学方式产生疲劳,那么教学效果也就资:料;来/源,于GZU521学:习;网Gzu521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了。
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要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爱的教育》读后感张晓莉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
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书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同情*的一切不幸与苦难.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如果爱是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900字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看过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也在教育*上感受过窦桂梅、薛瑞萍的成长历程,我被名师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超越于常人的胸襟所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爱心,一颗博爱的心,一颗宽容的心。
然而,这次读书我最深的感触不是作品的内容,也不是名师们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睿智,而是他们那一种敬业精神。
我在反思:我们跟名师的距离在哪儿?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至今为止,我看过了窦桂梅老师的《梳理课堂》《做一名有尊严的教师》、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还有《做聪明的教师》等等,这些有名师们所编写出来的专著,不是漫无边际的理论,而更多的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案例以及反思。
我顿悟:我们跟名师并非那么遥远,只不过是名师手中比我们多了一本书、一支笔而已。
是的,同样平凡的工作,但是他们追求的是工作的的最高境界,因此他们不懈学习,善于积累反思。
在教育*上,窦桂梅老师早些年的
一些原始的教学反思仍然闪烁着光明;薛瑞萍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雏形仍在*;张祖庆更是至今仍在*上耕耘……
如此看来,我们与名师的距离真的就是一本书、一支笔的距离了。
我们日常找借口说工作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而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反思,懒于积累。
让我们来看看李镇西老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吧。
李镇西老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几年前就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只粗粗地过了一遍,让它在书柜沉默了很久,最近,重拾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真诚、人*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
踏上三尺讲坛六年有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
只到捧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真正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三大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爱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他的对教育的反思。
(一)爱心“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让师德在教育中闪光观后感范文
今天观看“让师德在教育中闪光”视频,对师德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深有感触,并深受启发,更是深受教育,也引发了几点思考。
一个真正具备师德的教师至少要做如下三方面的努力:第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苦的,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第二要热爱学生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
“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
“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
第三要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按照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师德,身正为范,用爱心善待每一个儿童,时时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
教授做人的道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李晓轩《夏洛的网》读后感
李晓轩《夏洛的网》这本书主要讲了:在朱克曼的谷仓里快乐的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结下了真挚的友谊,为什么呢?因为威尔伯是一只落脚猪,朱克曼准备在这个圣诞节中把威尔伯做成熏肉火腿,这个消息让老羊知道了,老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威尔伯,威尔伯听了,马上尖叫起来:“我不要死,我不要死!你们哪一位来救救我?”夏洛平静地说:“安静点,威尔伯,我来救你。
”夏洛是怎样救了小猪威尔伯的呢?原来,夏洛在网上织出了“王牌猪、
光*照人”等字,正是这些字,让集市上的人都知道威尔伯是了不起的一只猪,因此威尔伯在集市上获得了“特别奖”,并且也得救了。
夏洛帮助了威尔伯,但这时,蜘蛛夏洛因劳累过度,生命走到了尽头。
在这里,夏洛为了帮助小猪威尔伯而让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我觉得夏洛是一只愿意帮助别人而甘愿付出生命的一只伟大的蜘蛛,我很佩服它。
我觉得小猪威尔伯很不让人喜欢,夏洛因帮了它而累死了,威尔伯也不说一声谢谢,就跟没事儿似的。
从此,夏洛的孩子由威尔伯带着,读到这儿,我就感到担心,一只猪能带好三百多个蜘蛛宝宝吗?我非常喜欢蜘蛛夏洛,因为它的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很让人感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读后感范文900字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
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
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
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读后感范文
本书是关于研究“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专著,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着重从理论的前瞻*宏观引领层面上,分别阐释了教学与德育相割离的现状,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客观依据,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关系,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作原则,教师德育素养的提高等五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是结合各学科教师的全程教学,在备课、上课、评课、辅导、命题等多种教学行为中如何具体有效地落实德育,通过理论结合教学实例的深入剖析,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众多鲜活的、富有实效*的和可*作*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方法和技巧;第三部分,名优学科德育教学实录展示,主要介绍了吉林省部分中小学教师对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的实践探索。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深刻的体会,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
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读后感范文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师德乃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标示,师德修养贯穿教师*;敬业是一种规定,而乐业是一种修养;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面对。
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
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
后来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
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人格,充满创造*。
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好老师是形形**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师德乃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标示,师德修养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是引领我们教师职业行为的内在灵魂,是教师职业人生幸福的心灵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
篇一: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
暑假里,义乌初中英语工作室的尹老师发给我们李政涛的所着的《教育常识》,说实话,起初第一眼瞟到书名的感觉是有点不屑,心想又是一本灌输理论的空洞之作。
但当我翻来目录,读了序言,却有种让人很想读下去的欲望。
因为“序言”中告诉我: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例如,不少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
反思自己,不正是“不少老师”中的一个吗?
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
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
”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下面对本书的感悟,略谈一二:
1、本书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
全书分为人*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
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
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
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
未完,继续阅读 >
投诉。